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經名:《素履子》,唐張弧撰(共三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參校本:《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素履子序

夫素履子者,取《周易》履卦:初九,素履往,無咎。

以純素為本履,以履行為先,雖衣布素須履先王之政教。

故取天地之始,乾坤之初,聖人設教之規,賢哲行道之跡。

夫禍福之端生於所履,是以聖人以德履帝位而不疚光明者也。

士庶履能辯上下,定民志。輒修一十四篇,號曰《素履子》,以為箴誠而已。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 素履子捲上

履道

素履子曰:道本無名,無名居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號曰混元。混元之初,無形無象,既分二儀,能生萬象。故云之為道。

初自龍漢,三皇依之設教,五帝依之置治,始於一化,淳樸自然,將明寒暑之期,遂分陰陽之序。

上古聖人履之,無言無教,無心於物,物來歸之;不教於民,民皆仰之。此則履純樸皇道也。

畫卦之主嘗草之君,皆履之而化成。至於伏牛乘馬履之而去疆暴,用之而除民害,顓頊履之於忠順,帝譽履之於清和,唐堯履謙順之道而垂裳,虞舜履孝悌之道而授讓。此履帝道也。

禹行勤儉之道而治水,湯能恭敬而感天,西伯以至德而稱尊,武王以孝道而去虐。此聖人以王道設教,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此以道治世之化也。

至於黃老唯尚樸而不文,素王亦歸之於純素,莫不去華飾而作教,捨文豔以歸真,不尚賢使人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人不盜,責山節藻稅之宇,尚卑宮菲食之君。

《道德經》雲:吾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則履道之原也。兼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則至道者亡身履象外之道也。至於餐霞食氣,塞兌轉丸,履離塵之道也。

昔鴉夷子在俗教民種植持生之道,竟乘舟而去;嚴真人卜肆教人忠孝之道,乃拔宅而昇。此乃大道不器,在物皆有知。

道不虛行,物有玄應,不在高臺廣廈之問,束林西域之內。近代淮南高公置延和閣求道,非也。立身行道之本,未若君睦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順妻貞,勤儉於家,忠良於國。

昔夏殷文武得道而昌,桀紂幽厲失道而亡。夫如是道不可捨,得之則昌,失之則亡。

故聖人愛人惠俗施德保位者也。

人之於道,如魚之在水。魚失水則亡,人失道則喪。

牢籠萬象,以道治之,為之大道,欲昌其身,宜履而行之,明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屨德

素履子曰:太上貴德。德者,眾善所歸,百福所集。

昔舜有羶德而人歸之,如蟻擅不慕蟻而蟻慕羶,舜不慕民而民慕德。

文王為西伯,三分天下歸周者二。西伯之德,猶種竹以待禽,竹不慕禽,禽為鷓所逐而自來投竹;周不慕民,民為紂所虐而自來投周。是知德可施,而虐不可肆。

常以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誕敷文德,遠方來格。

故古昔帝王皆立德以垂教,五行五帝,在木曰木德,在火曰火德,在土曰土德,在金曰金德,在水曰水德。

五行相生,遞相為德。所以水火金木土穀正德,利用厚生為之九功,立教於萬祀。

此,德之用也,德之施也。無名在物,物皆得之則存,失之則喪。

天若失德,寒暑不時;地若失德,萬物不生;人若失德,身必將傾。

故大禹謀九功,皋陶謀九德,天下是治。

君以慈愛立德,臣以忠孝成名。

德唯善政,政在養民。養民之本,在武則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文則有五: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皆歸五德。

德也者,能卻水火,能感鬼神,狎伏龍蛇,化敷禽獸;亦能退舍星象,亦能整復山河。

桑穀自枯,妖禽亦逝,座蛇之子,捨金之賓,遺藥於敵人,馳酒於盜者,捨絕纓之過,成漆身之忠,皆施之於陰功而獲陽報。

夫如是宜施之於萬類,不可失之於一言。

天道無親,唯德是輔。有國有家,幸其履之,瞬息無倦,昌矣盛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忠

素履子曰:忠貞者,天地之秀氣,人倫之英靈。

凡觀歷世之書,唯忠實者名掛史筆,萬世常存,則亡之忠者不滅亡也。

昔周公至忠,事文王武王至成王,成王自褪褓事之,於三世盡忠,金玉莫比其堅,松竹莫比其操。

至於祝九齡之壽,乃自剪為性,託六尺之孤,遂去管蔡之佞。事雖往古,行跡常新,列於典籍之中,常為賢哲之範。

太公行王風而治周室,主霸典而滅紂邦。二人夾輔於周,功業垂於萬祀。

復聞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以尊周,子房佐劉氏,統洪溝以興漢。

至於召四皓而迴惠帝,抱幼主而朝諸侯,亦有臥屍折檻之士,碎首投擭之臣,今古所推,實謂忠節。

若指鹿為馬,以玄為黃,脅弱欺孤,廢賢奪義,生則春喉鸞肉,沒為後世責嫌,汙辱二儀之中,濫這三才之內。

是知忠賢宜旌之不朽,為今世間傑,來世美談。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武。賢者履之盛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孝

素履子曰: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兼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治國治家者,立德為先。立德之本,孝之為始。

昔舜禹有至德至孝存身,立德而成,皆以孝行,舜讓而尊。

故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之始也。

孝感天地,應乎神明。

天子孝,龜龍負圖;庶人孝,草木榮茂。

昔曾子孝父母,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至於終身畦步之問不忘孝道義利。

一切禽獸草木取之以時,不違天道,竭力盡忠。此為孝子之志也。

夫人有百行,不孝者如玉屑盈匣,終無用也。

能行孝道者,自然神明上生,天帝添等,身安事吉,榮顯於時。

幸君子履之,保百福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 素履子卷中

履仁

素履子曰:古者嘗草之君教民粒食而止殺,至仁之化也。

黃帝為民除害,殺蚩尤,至仁之教也。

大羅氏作網罟,除禽獸之害,至仁之用也。

堯舜用八元八凱,明四目,達四聰,至仁之治也。

禹鑿龍門,去水害,至仁之功也。湯去三面羅,至仁之政也。

文王葬枯骨,至仁之惠也。

紂失仁,武王殺之,飾微子之墟,捨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乃得赤雀銜書之瑞雲,仁得之,仁守之,福癮百代。

天使人君用仁守國,故罪己泣辜,吞蝗嚥蛭,所以興也。

秦不仁,焚書坑儒,身沒沙丘,不及二代,子嬰為劉項所競。

漢履仁約法,捨子嬰而得天下;楚不仁暴物,殺子嬰而失天下。

是知履仁為興國之本,故可履之。

孔聖雲:仁者愛人。亦曰:好生惡殺為仁,愛人利物為仁,克己復禮為仁,慈惠惻隱為仁。

賞善罰惡,拯溺救危,皆仁人之履也。

士有殺身以成仁,亡命以成仁。

設食於翳桑,板築於危徑;或救黃雀,或放白龜;惠封於傷蛇,探喉於梗虎;博施無倦,惠愛有方。

春不伐樹覆巢,夏不燎田傷禾,秋賑孤卹寡,冬覆蓋伏藏。君子順時,履仁而行,仁功著矣。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又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唯至賢履之,無倦而已。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義

素履子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所以義者,不競於物而物自歸之。

孔子曰: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昔周太王之太子曰太伯,大王有疾,太伯義讓其位,乃為父採藥而不返。後季歷立封太伯於昊。

夫有義必能讓,能讓必能和。王者履義讓,必能和協萬邦,賞善罰惡,立功立事,以義除不義。

昔者桀惑於妹喜,亡義而喪德;紂好姐己,失義而害忠賢;周幽王寵褒似,乖義而失諸侯。

晉獻公悅驪姬而終失義於世子;鄭莊姜寵過致叔段不悌。龐捐疾賢,死為不義之友;羅敷沉河,魯胡永為乖義之夫;三閒溺於淚羅,楚淮王為不義之主;子婿得洗紗女,終成守義之賢士;有觸槐刎頸煙目漆身之義,管鮑陳雷立義名標前史。是知義不可不履而不可乖。

孔子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先聖賤不義也。

若不義而死,捨義而生,則浪生死矣。是不賢也。

能義和骨肉昆弟,在物以義履之,有何爭哉。

故君子義以為質,履而行之,固無乖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智

素履子曰:夫智者,五行之德水。

水以潤下為德,智以謀慮為能。智不能慮無以為能,水不能潤無以為德。是以水流不止,智用無滯。

水混則濁,智撓則亂;濁則不能鑑,亂則不能慮。

未若止水而能清,定智而能明,水止智定則清且明矣。

如水決流不止則浸漬以成弊,智用不端則惑亂以招禍。

夫賢者用智能周萬類,若夫鏡之鑑物,研醜俱見。

其中如朗月之當空,泉沼皆臨其內。

觀照遐邇,明辨是非,知眾之苦辛,臧己之逸樂,齊飽暖於一體,慮寒餒於四人。

故能運智而佐帝王,設慮以防姦弊。

所以子房、陳平智周而成,商鞅、蘇秦智訛而輯。

夫有國有家者,履智而能明能慮,則禍患弗可及也。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信

素履子曰:信之為大人所重焉。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時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

故孔宣父雲:大車無輓,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謂人無信,不可行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治邦不可失信。

昔周幽王西患犬戎,北患撿抗,王與諸侯立信,約舉烽擊鼓,則諸侯救。

至褒似戲而舉之,諸侯皆至,無寇,乃是妃後戲耳。後犬戎逼王城,舉烽火擊鼓召諸侯,諸侯皆言妃後戲耳,遂不至,幽王乃為犬戎所殺。此戲而失信之故也。

故齊桓不遺曹翩之盟,晉文捨原以示信,俱為霸主,諸侯皆從之。所以不乖竹馬之期,不爽虞人之約,王者履信則神龜見矣。

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用智者之謀,勇者之斷,仁者之施,足以成治矣。

詐害民信,怒害民恩,貪害民財,三害亂之原也。

是知可終身而守約,不可斯須而失信。

《易》雲:天所助者順也,人所助者信也。

君子仗忠信而為甲冑,履之無爽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禮

素履子曰:禮者,天地四時之正黑,人倫三綱之端首。

在物皆敬,於人必周,故能定親疏央嫌疑,別同異明是非。

守道立德履之,方成教訓,正俗履之,方備央爭訟辨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軍旅征伐、祭祀鬼神履之,方成其政教。郊天杞地,禮之為大經所備焉。

夫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之道,禮之本也。

士唯履之,無暫乖失,無小大,無眾寡,無敢慢。

故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無欺暗室,不愧屋漏。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是以賢者昏行不變節,夜浴不改容,唯禮唯敬。

履之則安,失之則危。

《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遺死。

《易》曰:藉用白茅,禮敬之至也。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 素履子卷下

屨樂

素履子曰:夫樂者,天地四時之和也,故律呂調財陰陽和,五音調則四時叔。

是故古昔帝王制禮作樂以化民也。

是以黃帝曰云門,顓頊曰六經,帝譽曰五英,堯曰咸池,舜曰大韶,禹曰大夏,湯曰大濩,武王曰大武,皆八代之樂也。

用彰其德,以明其功。

故天地四時皆順從其化。

夫八聲之用,《樂記》曰: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

君子聽鍾聲,則思武臣。石聲徑,徑以立別,別以致死。

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一反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鼙鼓之聲誰,誰以立動,動以進眾。

君子聽鼙鼓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五音之用也,五行之音以調正氣:

春之角以其清濁,中人之象。

春氣和,則角聲調。《樂記》曰:角亂則憂,其民怨也?

夏之徵,以其徵,清事之象也。

夏氣和,則徵聲調。《樂記》曰:徵亂則哀,其事勤也。

季夏之宮,以其最大。《樂記》曰:宮亂則荒,其君驕也。

秋之商,以其濁,中次宮臣之象也。

秋氣和,則商聲調。《樂記》曰:商亂則陂,其臣壞也。

冬之羽,以其最,清物之象也。

冬氣和,則羽聲調。《樂記》曰:羽亂則危,其財匱也。

此五音八聲之用也,所以人情不能免也。

用之祭天地,乃天神降地紙昇;用之祭山川,則鬼神嚮;用之化人,則人民和。

故得其節,則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用失其節,則鄭衛之音作,桑問濮上之風行。

所以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又清為君,濁為臣;清為陽,濁為陰。清濁不亂,君臣和平,陰陽順序。

賢者聽其音而知其治。然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代不相襲禮。

至於禮情主敬,樂情主和,敬之與和,萬代不易。

是以禮節之於繁,樂節之於過。禮繁則亂,樂過則淫。節樂止淫,履之本也。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富貴

素履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當修德而取富貴。得富貴也,持盈守成,恭儉謙讓;節用而愛人,克己而復禮;施而不望報,惠而不費財;不濫其居,不飾其服;遇凶年不儉,遇豐歲不奢。

是以管仲鏤篡朱,絃山節藻稅,君子以為濫;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瀚衣彈冠以朝,君子以為隘。

則君子當其位行其道,不逾越而奢侈,不儉陋而乖禮,不過淫於聲色,不貪暴於貨財,絕驕奢,去耽嗜,貶酒闕色,避嫌遠疑,濟物利,人安民和眾,常守謙慎之心,不忘忠孝之志。

《道經》雲:知足者富。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又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貧賤

素履子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憂道不憂貧,不患貧而患不安。

昔釣魚之叟、蓬巖之士貧而遂通。故賢子夏之鶉衣,原憲之桑樞,顏子一簞食,一瓢飲,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曾子正冠而纓斷,納履而踵決,整襟而肘見,曳屨而歌。

商頌聲滿天下,若出金石,天子不得為臣,諸侯不得為友。

此致道者亡身,養志者亡命。此皆貧而樂道者也。

亦有門栽五柳,庭植三刻,扣角而歌,採樵而詠,皆履貧之士也。

賢者在事載土而歸,留犢而去,常遠三惑,早慎四知。士之廉而履貧者也。

或捨金存寶,棄賣重言,不謙蝸舍之居而守蓬蒿之室,飲水食菜,守道安貧,悉士之至賢高尚其道。

孔宣父雲: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命者,窮達之分,皆自樂天知命而已。

若好勇疾貧,臨財苟得,非君子之人。

欲慕賢哲之蹤,則不恥縊弊之袍,華門圭竇者矣。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平

素履子曰:秤之用也,取之於衡;車之行也,通之於轍。

衡平則毫釐不差,轍通則轅轂無滯。秤若失之於毫釐,則權衡不正;車若虧之於轅轂,則轍跡難通。

欲秤之平則慎之於毫釐,欲轍之通宜治之於轅轂,毫釐不失,轅轂無虧,則謂天平地成。

乃取易象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履之時用,居安慮危,履平慮蹶。

所以《禮》雲:積而能散,安而能遷。此君子履平而思進也。

子房《素書》曰: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士若既逸遊,好財色,嗜酒,多私,則平地生坑坎,安處有危亡。

是以《易》曰:九三,君子終曰乾乾,夕惕若厲。

亦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故《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踏。

皆如履薄臨深,履平之至也。

道藏奇書《素履子》:說盡人生處世智慧,以此修身,可保無咎

履危

素履子曰:居屯、蒙,危難之時常見。

《易·象》雲: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初九:盤桓,利居貞。復見山下有險,險而止,蒙。退則困險,進則閡山。蒙以養正,乃聖功也。

君子以果行育德,屯之時用利在居貞,蒙之時宜利於養正。是知貞之與正,可以涉危難矣。

虞舜潛居中冀,仁孝之心唯堅;周公出往束徵,忠實之志益盛。

展禽三黜而不已直道,子文三已而無慍辭。

西伯拘美里,仁德愈明,冶長囚縲紲,而賢行不替;遭匡不改仁聖,厄陳不徹鼓琴。

君子福至不喜,禍至不懼;不緇不磷,潔白之德益彰,不彫不衰,清貞之操彌盛。

《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又曰:風雨如晦,雞嗚不已。

聖賢若是,所以長思《鴉鵲》之篇、《鵬烏》之賦。

然而履虎尾畏懼怨怨,涉險難慎危兢兢。

《易》曰: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又曰:進退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履道亨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