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書《智囊》-世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智慧錦囊:一太公孔子

奇書《智囊》-世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智慧錦囊:一太公孔子

《智囊》是一部從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總集,由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根據子史經傳與筆記叢談纂緝而成。全書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部二十八卷,所錄故事兩千餘則。

故事所敘,上至治國安邦的經國大略、治軍作戰的用兵良策、決訟斷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財的精明算計、立身處世的生活錦囊、逢凶化吉的機敏權變,甚至於寵宦奸臣的陰謀詭計,損人利己的狡黠小慧,無所不包。

書中所寫之人無不栩栩如生,所編之事無不寓意深刻,時而妙趣橫生,時而發人深省。令人讀後,或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或掩卷沉思,或共鳴於心。

《智囊》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上自經國大略, 下至市井小智。讀之使人受益一生,實為生活處世之最佳人生伴侶。

奇書《智囊》-世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智慧錦囊:一太公孔子

馮夢龍(1574一1646),字猶龍,又字公魚、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筆名還更多。他出生於明後期萬曆二年。這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燦的篇章。在這一批文人中,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蒐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馮夢龍所編纂的書籍,從出版學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點,就是注重實用。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會政治特色和實用價值的故事集。他在《智囊敘》中說:

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他想由此總結“古今成敗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謂不深遠。

奇書《智囊》-世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智慧錦囊:一太公孔子

見大卷一

所謂“見大”者:一操一縱,往往在預料之外,這是平凡的人最害怕碰上,豪傑之士卻最能拿捏分寸的地方。

1、太公孔子

【原文】

太公望封於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戮之於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此,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也。”

【譯文】

太公望(姓呂名尚,為周文王師)封於齊,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他認為不臣服於天子,不結交諸侯是正當的事,人們都稱讚他很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成王為政)問說:“他是齊國的一位高士,怎麼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

孔子的學生曾受少正卯(春秋時魯大夫)言論的誘惑,數度離開學堂,使學堂由滿座成為空虛。孔子做大司寇(掌管刑獄的官)的時候,就判處少正卯死刑,在宮門外殺了他。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的學生)向孔子進言道:“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您殺了他,會不會不恰當啊?”

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比較起來還稍好一點:第一種是心思通達而陰險,第二種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不改,第三種是言辭虛偽而能動人心,第四種是記取非義、多而廣博,第五種是順應錯誤而認為理所當然。[畫盡奸雄的隱密]一般人要是有這五種罪惡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殺;而少正卯同時具備五種惡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馮評]

齊國因此沒有懶惰的人。始終不淪為弱小國家。韓非(戰國時代韓國的公子,口吃不能言談,善於著書。著有《韓非子》)《五蠹》的學說就是以此為本。

小人沒有過人的才能。就不足以亂國。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肯受君子指揮,未嘗對國家沒有好處,而君子也不應一概摒棄他們。可是少正卯煽動迷惑孔子的弟子,幾乎要壓過孔子,還能和他同朝共事嗎?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為了阻止當時以口才便捷擾亂政局的狀況,也為後世以學術的原因殺人樹立了榜樣。

誇誇其談的人徒具虛名而無實用;少正卯則好像很有用、實際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術不正的小人,賢明的君主就是應該殺了他。名人隱士,只有大聖人才能認識到其該殺的理由。唐朝蕭瑤痴迷於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開元六年,河南參軍(官名,參謀軍務,唐代兼管一郡軍務)鄭銑陽、丞郭仙舟獻詩陳情,玄宗下詔:“看詩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這種思想不切合時代的要求,當依其個人的喜好,免去官職做道士吧!”這種做法和聖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讓他們出家做和尚道士,那麼士大夫以邪說異端攻擊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奇書《智囊》-世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智慧錦囊:一太公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