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攻打伊拉克時,伊軍去哪了?

阿根老表


美國攻打伊拉克,消滅薩達姆政權的戰爭一共發動了兩次,這兩次戰爭是人類戰爭史的重要的轉折點,即從過去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向以信息化、精確制導作戰方式為主的高科技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展示了其軍隊強大的戰爭實力,向世人宣佈他的世界第一的地位不可動搖。

第一次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第一次海灣戰爭是美軍信息化戰爭的首戰,持續時間僅43天,在這場短暫而又激烈的戰爭中,伊拉克出動95萬正規軍、48萬預備役部隊,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7500輛、火炮3800門、作戰飛機770架;而對陣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則出動了69.7萬人,6個航母編隊及數百艘軍艦,超過1000架戰鬥機。

從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來說,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而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國家的軍事研究機構,都認為這次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這也包括我們的局座,喊出了“伊拉克就是第二個越南”的口號。

然而美軍只用了43天,就證明了伊拉克不是第二個越南,在持續43天的時間裡,美國僅僅是動用空軍,出動超過1萬2千架次戰鬥機以及大量戰斧巡航導彈,摧毀了伊拉克幾乎所有雷達等地面設施以及主要軍事據點,打的薩達姆最後不得不被迫投降。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展現出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強大優勢,它的主要特點體現在:1、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2、電子戰成為未來戰爭的核心,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現在最廣泛的觀點是,灣戰爭不僅是冷戰時期向冷戰後時期的轉折點,也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的重大轉折點。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花費了43天時間,以不到175人的傷亡代價,消滅了伊拉克15萬人、超過3000多輛坦克以及500多架戰鬥機。用伊拉克人的鮮血證明了自己不可動搖的世界霸主地位。

第二次美伊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

隨著第一次海灣戰爭以薩達姆政府投降而落幕,伊拉克從此陷入了美軍的掌控之中,投降之後的薩達姆並沒有像美國徹底屈服,而是在公開場合始終對美國報以敵視態度,並與歐盟展開合作,準備將伊拉克出口的石油從美元作為結算貨幣改成歐元。

薩達姆的做法一下子就觸怒了美國政府,導致美國政府下定決心要徹底剷除薩達姆政權,因此2003年3月20如,美軍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出動了24萬5千人(美軍19萬、英軍4.5萬),對伊拉克再一次發動了攻擊。

等到了4月15日,美軍的軍事行動結束,在28天的時間裡,美軍以不到300人的代價消滅了伊拉克軍隊,並抓到了薩達姆,從此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宣告結束。

在此次軍事行動中,美軍除了出動部隊進行軍事打擊以外,還動用美國情報組織,收買伊拉克政府、軍隊的高官,其中包括伊拉克副總理阿其茲;伊拉克軍隊參謀長提克里蒂上將以及六個共和國衛隊師中的五個師長級下屬軍官;薩達姆的兩個前女婿和兩個任職於共和國衛隊師長的兩個表親。

所以在美軍發動進攻時,伊拉克從軍隊到政府都已經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大量的政府官員和軍隊高官突然消失,軍隊無人指揮,人心渙散,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中的六個師中,只有麥地那師的師長最終拒絕投降,帶領部隊進行了戰鬥,其他部隊全部選擇放下了武器。

所以在兩次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雖然選擇了抵抗,但是在美軍的絕對優勢面前,還是不免於失敗,而等到第二次美伊戰爭時,可憐的伊拉克軍隊已經被嚇破了膽,最終大部分伊拉克人都選擇了投降,而這個時候,伊拉克軍隊已經瀕臨崩潰,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落下m


首先我們要介紹下伊拉克軍隊組成,伊拉克當時在中東,是武裝力量最強大的國家,有40多萬正規軍,50多萬預備役,還有14萬共和國衛隊,加上海軍,空軍,伊拉克在兩伊戰爭時期,就號稱有120萬軍隊,這也是其自稱世界第三強國的基礎。但是,雖然有這麼多軍隊,真正能用的不多。



薩達姆屬於伊拉克少數教派遜尼派,而伊拉克大部分是什葉派。因此,長期以來,伊拉克對什葉派的打壓,使得以什葉派為主的軍隊對薩達姆不滿,而且薩達姆幾次鎮壓軍隊內部政變,殺掉的將軍多達幾百人。因此,薩達姆不得不組建共和國衛隊,這支以遜尼派,以及薩達姆家鄉提克里特人為主的軍隊。不僅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而且配備最先進的武器。使得共和國衛隊成為伊拉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但是,這也使得伊拉克什葉派正規軍更加離心離德。正規軍隊根本不聽調動。而薩達姆百萬大軍。可用的並不多。那麼回到問題,這百萬大軍又去了那裡呢?



第一,共和國衛隊。伊拉克戰爭開始,美國就盯住共和國衛隊在打,在先期直接用導彈將共和國衛隊基本打癱瘓。而且此時的共和國衛隊。經歷兩伊戰爭,海灣戰爭。損失大半,勢力大不如前了。在伊拉克戰爭中,8個共和國衛隊集團軍,發起激烈抵抗的只有一支。最後還被打的全軍覆沒。而其他共和國衛隊,不是投降就是就地解散了。



第二,正規軍。整個伊拉克戰爭,正規軍基本沒有出場,在戰前美國救就已經利用教派矛盾,滲透進了伊拉克軍隊高層。戰爭開打後,伊拉克國防部長都直接投降了,而且在其帶領下,軍隊紛紛投降,美軍都給予其優厚待遇。而且即使沒有投降,也作鳥獸散了。所以根本沒露面。



第三,海軍,空軍。伊拉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遭受重創,戰後薩達姆還進行了清洗,空軍大部分軍官都被殺掉了。到了伊拉克戰爭,先後無數伊拉克戰機直接飛到了伊朗。而剩下來的,都被薩達姆埋了起來,因為升空就是活靶子。再說海軍,本身伊拉克海岸線很窄,因此海軍勢力很弱,只有幾艘戰艦,噸位根本不能跟美國比,在第一輪中就摧毀殆盡了。所以,薩達姆百萬大軍,說的好聽,能用的太少了。



歷史真相背後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延續,所以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戰前伊拉克擁有40萬正規軍,五十多萬的預備役部隊,號稱百萬大軍。那為什麼美軍攻打伊拉克時沒有受到強烈的抵抗呢,百萬大軍去哪裡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制空權,大家都知道制空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沒有了制空權就會如砧板上的魚肉。在伊拉克戰爭打響前,伊拉克空軍就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主要是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空軍表現很差勁,在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戰鬥中,短短几個月時間伊拉克就損失了200多架戰鬥機,這主要是因為伊拉克戰鬥機雖然多,但是都是蘇聯等國家的前一代產品。而且伊拉克向來缺乏對飛行員的訓練,因此,使得空軍一起飛就被美軍擊落。而戰後薩達姆認為是空軍出了問題,很是猜忌,於是將主要的空軍領導和大量的飛行員進行槍斃和監禁。因此,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空軍其實只剩下了600多架戰機,而且有經驗的飛行員損失殆盡。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的空軍可謂是猝不及防。很多飛行員缺乏訓練,還停留在海灣戰爭的陰影中,根本不敢起飛迎戰。逼得薩達姆把剩下的飛機全都埋在了沙漠裡。免得遭到轟炸。



還有就是戰爭剛打響,一時間美國500枚戰斧導彈紛紛落在伊拉克重要設施之中,不過半個小時,伊拉克最為自豪的防空系統就全部癱瘓,重要機場和大量戰鬥機被摧毀。這樣伊拉克完全喪失了制空權。

再說一下伊拉克地面部隊。號稱百萬雄師,而且薩達姆還組建了最為強悍的共和國衛隊,因此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之時,很多國家預測,美國將要陷入伊拉克軍人的包圍之中,損失慘重。但是,戰爭開始後,很奇怪的一幕出現了,不僅100萬龐大軍隊土崩瓦解,就連最為精銳,對薩達姆十分忠誠的共和國衛隊14萬人,快速潰退,很快人間蒸發了一樣。那麼到底怎麼回事呢?在伊拉克大部分的民眾那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因此,當時100萬軍隊,絕大多數是什葉派,而總統薩達姆那是遜尼派的。長期以來,國內矛盾就很尖銳,跟現在敘利亞差不多,統治階層是遜尼派,廣大的百姓那是什葉派。所以,薩達姆對這些軍隊並不信任,這就是為什麼組建共和國衛隊的原因了。伊拉克最開始組建了一支14萬人的共和國衛隊,兵士全部是來自薩達姆家鄉提克里特,都是屬於自己的遜尼派穆斯林。但是經過第一次海灣戰爭和兩伊戰爭的消耗,共和國衛隊戰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而且還缺員嚴重,而英美聯軍第一天登陸伊拉克,追著打的就是共和國衛隊。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打掉共和國衛隊,基本上伊拉克就拿下來了。因此,當時發動的巡航導彈,戰鬥機轟炸的都是共和國衛隊。


再有就是戰爭前夕,美國做了充分的諜報和策反工作,就連伊拉克前國防部長都投靠了美國。出賣了大量軍事機密,所以美軍導彈都是外科手術式打擊。戰爭前的策反和戰爭中的誘降政策下,首先是什葉派的軍隊紛紛解散或者投降。而且薩達姆在兩伊戰爭、科威特戰爭中,造成大量的軍隊死亡。因此,軍方對其政策是十分不滿意,所以,當時很多軍隊長官要麼作鳥獸散,要麼直接投降美軍了,這也就是這麼龐大的軍隊一夜消失的主要原因。

而共和國衛隊8個師團中,只有一個師團抵抗頑強,最後被打的全軍覆沒,其他的師團要麼壓根沒出現,要麼化整為零了。總之到最後雖然賬面上有這麼多軍隊,但是真正抵抗美軍,進行作戰的人沒有了。甚至薩達姆直接就放棄了首都巴格達,直接逃回了自己的家鄉。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已經把伊軍的脊樑骨基本上打斷了。從戰損數字就可以看出來,伊軍的坦克、裝甲車輛、飛機、艦艇損失巨大,精銳力量也大部消耗。伊拉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還上演了大批逃往伊朗的戲碼,結果百架左右的各類飛機被扣。

海灣戰爭之後,昔日號稱中東第一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軍力已經急劇縮水,而且遭到嚴厲制裁長達12年之久。在此期間,伊拉克除了基本生活物品,什麼新裝備都得不到,原有的裝備由於缺乏零部件,能用的也越來越少。空中則被設了南北兩個禁飛區,伊拉克空軍能夠活動的只有中間窄窄的一條。

這還不算,美軍還動不動對伊拉克發起打擊,規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動。

海灣戰爭的巨大損失、持續12年的全面制裁,令薩達姆的軍事實力到伊拉克戰爭爆發時已經很虛弱,遠遠無法和海灣戰爭前的鼎盛時期相比。總兵力有40餘萬,其中共和國衛隊70000人,特別共和國衛隊12000人,但重裝備缺乏,飛機也沒有幾架能飛。海灣戰爭時期都不頂用,伊拉克戰爭的時候更不頂用。至於後備力量,裝備和訓練就更差。

美軍、英軍、澳大利亞軍隊、庫爾德武裝總兵力30餘萬,後期美軍還徵調了10萬大軍馳援,以達成兵力優勢(但大部分在戰爭結束時還沒有到達戰場)。裝備就更不用說了,對伊軍是碾壓式的優勢。即便如此,伊拉克戰爭也打了28天,時間並不算短。特別是在3月20到3月底,美英軍在伊拉克南部的進展緩慢,在巴士拉、納西里耶都還爆發激戰,美國國內甚至質疑美軍作戰計劃。之後,美軍在欣迪耶、希拉、阿馬拉、納傑夫都遇到不小的抵抗。只有開闢的北部戰線,也就是在伊拉克北部空降的美軍與庫爾德武裝推進較快,對摩蘇爾、基爾庫克、埃爾比克等地的伊軍進行合圍,很快攻佔了這些地方。

很多人都認為薩達姆政權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軍收買、策反了伊軍主要部隊的軍官,這個其實並不關鍵。美軍是進行了長時間的策反和收買,但效果沒有預想的那麼明顯,從戰爭初期的交戰態勢也能看出來。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美軍採用了新戰法,沒有采取先炸後打、穩紮穩打的戰法,而是大膽實施向心突擊和穿插。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一路上始終不與沿線伊軍糾纏,向著最終目標巴格達一路狂奔,兩翼安全則交給其他部隊。中路和東路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同樣不與沿線伊軍糾纏。美軍充分利用了自己裝備優勢,機動能力強、情報保障好、空中支援及時而迅速,這使得缺乏機動能力的伊軍很難纏住美軍,沙漠地形條件下,伊軍又不敢大規模集結,害怕遭到美軍火力打擊。所以,美軍第三步兵師才能夠一路突進。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還廣泛運用特種部隊和更大規模的精確打擊,並將軍事行動與政治攻心相結合。因此,到戰爭後期,美軍兵臨巴格達,伊軍已經沒有抵抗的鬥志。所以,伊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不是人間蒸發,而是到最後潰散了。前些年崛起的IS,骨幹就是前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官兵。(S)


聯合防務


確實,伊軍的數量並不少,海灣戰爭前伊拉克軍隊的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僅有69萬人,看起來美國是以少勝多了,其實並不是這樣。

人們的印象裡,伊拉克軍隊不弱,十幾年前也號稱世界第四大強國,但在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之下,伊拉克的百萬部隊迅速土崩瓦解,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100個小時的地面戰鬥,就將50多萬伊軍幾乎全軍盡沒。

美國怎麼做到的?

首先,這場戰爭本身就與眾不同。

海灣戰爭之前,大規模戰爭的決定性力量仍然是陸軍。海灣戰爭時就變了,變成了空軍。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對伊軍持續空襲,這樣的打發,伊拉克是第一次見,我國也一樣,效果非常顯著。

再加上美軍出動F-4G“野觸”和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干擾伊拉克的軍用雷達和通訊聯繫,並用戰鬥機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空指揮系統,總的來說,伊拉克在戰場透明度方面,根本不及美國。

其次,伊拉克軍隊實際上並沒有100萬那麼多。

一方面是美國動搖軍心,很多伊拉克士兵主動投降。美國多家媒體宣稱,伊拉克裝備最精良的部隊第51師共8000人投降,還在電視臺播出伊拉克軍隊在巴士拉外圍地區丟盔解甲,時不時在陣地上空投傳單勸降,在這樣的氛圍下,伊軍的信心大為動搖。

另一方面,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經歷了八年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已經死傷慘重,僅僅一場海灣戰爭,伊軍就損失了50%的兵力,十幾年的修修補補,也難以填上海灣戰爭造成的重創。

最後,即便伊拉克軍隊多但真的窮。


海灣戰爭前,美國就號召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封鎖,對伊拉克實施禁運的國家多達110個。此外,由於1990年入侵科威特,伊拉克還要給科威特140億美元的戰爭貸款。打仗就是燒錢,沒錢伊拉克真的打不好仗。


武器跟蹤狂人


戰爭打的不僅是錢和武器,還有人心。當人心散了,再聚在一起就難了,人都是怕死的,也基本是理性人。

美軍攻打伊拉克時,並沒有遭遇到什麼抵抗,人民一直好奇,號稱擁有百萬之眾的伊拉克軍隊能力去了,現在看來我們就可以得出肯定的回答,絕大多數人“腳底抹油—溜了”,趕緊跑了。 首先,英美軍隊在出動陸軍進攻之前,已經對薩達姆軍隊的陣地進行了精確轟炸,在陣地裡的,都被炸死了。

其次,伊拉克軍隊學到了保命的本領,就是隻要看到有空襲跡象,就從坦克裝甲車戰壕裡出來,躲的遠遠的。然後,在伊拉克軍隊裡,軍官都是遜尼派,而士兵大多數是什葉派,作為遜尼派的薩達姆並不信任這些士兵,在聯軍的進攻面前,伊拉克軍隊早已經喪失了抵抗鬥志。

有的中層軍官甚至默許士兵逃跑,當士兵們發現他們的軍官逃走時 , 也就各自穿平民的衣服逃散,保命要緊,這是人性的常態。 最後,就是當初有些人認為他們會化整為零,藏了起來,準備打游擊。現在看來,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有軍隊組織的大規模的游擊戰爭,畢竟人都要活著。

弱國無外交,人善被人欺。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實現中國夢。特約作者.一碗涼粉。


歷史傳訊社


薩達姆一直是號稱百萬雄獅, 根據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戰鬥打響之前,伊拉克有正規部隊四十萬人,預備役五十多萬,這些人隨時可以投入戰鬥,戰鬥打響的時候,薩達姆就算湊不齊一百萬人,九十萬人是一點問題都沒有。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了,戰鬥開始這些士兵都去哪了?怎麼見不到幾個。

首先第一個原因,這是美國人動的手腳,美國在發動戰爭之前,進行了至少長達一年的秘密策反對方高級將領的行動,在戰爭前夕,伊拉克高級軍官曾經簽署過一份不抵抗協議,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協議裡,高級軍官只有一人決絕簽名。這些將領出賣了不少的軍事機密,這就是為什麼美軍能夠準確的打擊敵方重要位置的原因。

美國人對他們承諾的是非常美好,大致就是以後的伊拉克交給他們來管理之類的,諷刺的是,戰爭結束之後,沒有一個實現,這些叛變的軍官,下場大多數都很慘。戰爭打響,美國五百枚戰斧導彈直接摧毀伊拉克重要設施,伊拉克防控系統全部崩潰,這個就體現出了情報的重要性,美國人知道打哪裡是要害,至於薩達姆買的那些戰鬥機,同時全部被炸燬。

實際上在戰爭中一直堅持戰鬥的,只有薩達姆組建的共和國護衛隊,這支軍隊的人全部是從薩達姆家鄉挑選出的,他們開始對薩達姆非常忠心,後期只有其中一個師團,誓死效忠薩達姆,最終全軍覆沒。

說白了,伊拉克的軍隊就沒怎麼打,就算想打都難,美國已經知道具體情報,對其的重要基地進行了精準打擊,只有人沒有裝備,這場戰爭也無法取勝。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在伊拉克戰爭中,為了快速達成戰爭目的,美軍採取了“直取巴格達”的戰略方針,空中襲擊和地面的進攻聯合同步展開,長驅直入,儘量不和沿途城市中駐守的伊軍糾纏,只以少量兵力控制城市,主力則繞過各個要點,大軍直逼巴格達城下。

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伊拉克。


這也就是說,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全面的演練了一體化聯合作戰這一全新的作戰模式。戰爭中,美英聯軍依託立體化戰爭信息系統和手段,戰略、戰役、戰術各層次同步整體籌劃,陸、海、空、天、電等多維空間和聯合作戰力量聯為一體,在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空襲的同時,地面作戰也同步展開,並廣泛實施了特種作戰、電子戰、心理戰、輿論戰以及各種非軍事行動,以強大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全方位的震懾和打擊伊拉克政權及其軍隊,不僅有效的加快了作戰的進程,而且取得了顯著的作戰效益。

依靠直升機快速機動的美軍。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不僅僅繼承了海灣戰爭時期的聯合作戰概念“現代化空地一體戰”,而且還實施了“先發制人”、“震懾論”、“頂層聯合”、“聯合空中作戰”、“空中突擊作戰”、“非接觸式打擊(防區外攻擊)”、“聯合火力打擊”等一系列的全新的聯合作戰戰役手段。美軍不僅重視高技術裝備和武器、特別是信息系統對聯合作戰的支撐作用,而且高度重視部隊一體化的聯合作戰能力訓練和演習。

因此要想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打出高效和協同的聯合作戰,就必須要展開一體化的聯合訓練,針對未來可能擔負的作戰任務,深入開展聯合火力打擊、聯合封鎖作戰、聯合登陸作戰以及城市作戰研究和演練,提高部隊遂行各種作戰任務的實戰能力。

美軍武裝直升機直接在伊拉克公路上起降。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伊拉克當時擁有號稱百萬部隊,當然有正規軍四十多萬,預備役五十多萬,還有十四萬共和國衛隊,這些都是伊拉克的軍事主力。可為什麼美軍在進攻伊拉克的時候沒見到有什麼成大規模的抵抗呢,?伊拉克的這些部隊都去哪裡了?


咱們前面已經說過,美軍在入侵伊拉克的時候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美軍的第一波打擊上就幾乎把所剩不多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消滅了大半,由於美軍掌握著制空權,伊拉克的戰機根本無法起飛作戰。大量的空襲作戰讓伊拉克軍隊的很多防空系統被摧毀,大量的軍事工事被清除,前沿的防禦在戰爭初期就被消滅。

最主要的是美國戰前的大量情報策反工作,大量的宣傳攻勢。伊拉克的國防部長帶頭投降,伊拉克很多將領都是帶頭投降或者不抵抗行為。美軍在伊拉克進行了大量的電子壓制,在廣播頻道侵入伊拉克的,控制伊拉克的媒體,進行大量穿插宣傳不抵抗,和薩達姆的一些劣跡。而且大量的策反傳單,大量揮灑在伊拉克的國土上,很多士兵拿到宣傳單都採取消極抵抗的態度。有的甚至見到美軍就直接讓路,讓美軍通過。除了軍事打擊以外,這個原因也是美軍暢通無阻的重要因素,以至於美軍用短短23天就攻入巴格達。




大量的伊拉克軍隊除了投降美軍的,基本上都是潛逃回家,四處遣散,這就讓大家迷惑伊拉克當年的百萬雄師為何灰飛煙滅了!歷史終有定論,事實而非不是一廂情願,只是可惜伊拉克的人民被矇蔽,到現在依然期盼著美國給的空幻的民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家不強大,註定被欺凌,拒敵於國門之外,你覺得我們的國民是否應該具有辨別是非背後的目的的能力?切不可人云亦云!!!


淡然小司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爆發原因是薩達姆指揮伊拉克軍隊佔領了科威特,並宣佈其成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薩達姆為什麼要侵入科威特?經歷過兩伊戰爭的伊拉克被戰爭這個無底洞拖垮、打窮了。

沙特,伊拉克欠下了它260億美元外債,科威特,140億美元,所有外債,700多億美元。如今戰爭結束了,何妨聊聊這個問題?

科威特還未來得及開口,狂暴的薩達姆就發飆,你們科威特整天盜採我們的石油(沒辦法,科威特與伊拉克南部的油田接壤,人家地勢低),欠你們這點小錢錢,也是為了阿拉伯的整體民族利益,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找誰去要?一不做二不休,出兵佔領了科威特。

薩達姆選定的時機比較好,1990年,正是國際形勢風雲激盪的時刻,蘇聯東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薩達姆剛一出兵科威特,馬上又與沙特撕破了臉,聯合國再不介入,沙特的危亡,也在旦夕之間。

美國當然不能坐視沙特這位盟友不管,聯合國責令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前退出科威特,薩達姆不幹,1月16日,布什命令多國部隊開戰,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

第一階段(1991.1.17~2.23):空襲

該階段的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包括28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的323枚巡航導彈,對伊拉克各目標實施高強度的持續空襲,基本摧毀了伊軍的指揮中心,伊軍前線部隊戰損一半,後方部隊戰損四分之一,伊軍對應措施是東躲西藏、點燃油井、發射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攪亂形勢。

第二階段幾乎可以忽略不提,2月24日多國部隊發起地面戰役,第三天薩達姆即宣佈接受停火,28日一早,多國部隊進攻停止,地面戰役一共進行了不過100小時。

戰爭統計結果:多國部隊出兵66萬人,對陣伊軍36萬人,伊軍傷亡10萬人,8.8萬人被俘,坦克裝甲車損失5000輛,多國部隊陣亡223人,負傷697人,另有13人被俘。

這個結果也震驚了神州正在觀戰的軍方人員,當時的伊軍可是比我們還更有戰爭經驗、技術水平還要略高一籌的百萬大軍,當時的伊拉克已經建成了一體化戰略防空體系“KARI”,由蘇聯模式配置、法國人設計的該系統,安裝有法制大型計算機大腦,採用微波和地下光纜通信系統下達命令,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和70多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之間暢通無阻,所有關鍵節點全面有堅固的地下掩體掩護,號稱固若金湯。所以薩達姆才敢在戰前揚言:空戰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地面戰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揚言美國人開啟了新一個越南戰爭。

結果當然是薩達姆慘被打臉,伊軍不可謂不忠誠,但在制導導彈的打擊下,地面部隊與車輛就像沙漠火雞,被多國部隊吊打。到了後期,8萬多人被俘的結果也證明了伊軍有了多麼痛的領悟,這也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崩潰的前兆。

但薩達姆很明顯沒有被輕易打垮,22年之後,他又等來了一次決戰的機會。

2003年3月20日,為了“伊拉克隱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英聯軍發起的未經聯合國授權的伊拉克戰爭正式打響。

第一階段嘛,老規矩,奉送精確制導炸彈2000枚。

話說信息化戰爭在91年之時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在此時卻漏出了真正猙獰的面孔,數字化平臺、立體化作戰等等“高科技”手段運用到了現實的戰場上。扣除美國買通伊軍高官陣前逃亡、投降的因素,國民衛隊也進行了少量的英勇抵抗,但
薩達姆寄希望的人民戰爭卻沒有出現,軍隊也好,人民也罷,沒有人願意用生命作為活靶子去捍衛一個獨斷的統治者,尤其是大部分軍隊還是由什葉派士兵組成,與薩達姆的遜尼派政府有著天生的不信任。

士兵在潰退,化整為零的逃亡,戰車、軍機等武器被整建制的埋入沙子,號稱積蓄力量。我們新聞直播室中的巴格達巷戰斷言最終也落空,很多關注者的確百思不得其解,軍隊哪兒去了?忠誠的國民衛隊戰士哪兒去了?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也在家看著電視聽著廣播,或許也跟我們發出如出一轍的疑問。如果說沙漠中的潰逃原因是敵軍的高科技,城市中的沉默只能意味著民心的陷落,它來如抽絲,去若山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