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舍利塔有無舍利

晉陽舍利塔有無舍利

 陝西周至縣仙遊寺舍利塔地宮發現仁壽舍利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後,轟動了史學界和佛學界,一度成為公眾議論的熱門話題。關於仁壽舍利,史料記載:隋文帝楊堅自小養育於長安附近的般若寺內,長大後返回家中,女尼智仙送他一袋舍利,共30顆。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深感自己精力不濟,於是詔令全國建塔供奉這些舍利,於當年十月十五日(農曆)午時同時下葬。此即著名的仁壽仁利。

這次仙遊寺舍利的發現為尋求散落於全國各地的其它仁壽舍利提供了線索。據上述史料記載和仙遊寺舍利的供藏方法分析判斷,我市晉陽古城(晉源區古城營村)內惠明寺舊址的舍利塔底可能藏有仁壽舍利。

首先是寺塔創建年代與仁壽舍利時間相符。據《山右石刻叢編》卷十四家宋惠卿撰《惠明寺舍利塔碑》記:該寺塔同時創建於仁壽之初。《元一統志》和明萬曆《太原府志》都說惠明寺建於隋仁壽初年。光緒《山西通志·古蹟考》則說該寺建於仁壽二年。這可能是初年建塔,次年建寺,也可能是初年動工,二年建成,無論如何,總和仁壽舍利有關。

晉陽舍利塔有無舍利

其二,當時的晉陽是佛教興盛之地。南北朝時,晉陽是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統治者在此大興佛教,修建佛寺,掀起了大規模的造佛運動。隋文帝詔令在此建塔供藏舍利是有可能的。

其三,當時的晉陽為北方戰略要地。隋初晉陽為幷州治所,隋文帝在此設幷州總管府,是全國四大總管府之一。文帝先封其子楊廣為晉王,鎮守於此,後又封其三子楊俊為幷州總管,開皇十七年(597年)又令其五子楊諒代俊為幷州總管。據《資治通鑑》卷180記:幷州總管府“自(崤)山以東,至於滄海,南距黃河,五十二州皆隸焉。”在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修建塔供奉佛祖舍利,正符合隋文帝崇佛的政治意圖。

晉陽舍利塔有無舍利

當然,晉陽舍利塔藏有仁壽舍利僅是一種推測,其真實性有待於將來考古發掘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