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NEX和OPPO find X超越iPhone X了嗎?爲什麼?

先說結論,VIVO NEX和OPPO FIND X無疑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智能手機,然而目前來看還不能說超越了iPhone X。

vivo NEX和OPPO find X超越iPhone X了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工業設計和交互思路兩方面來考慮。

如果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上來說,我認為毫無疑問,VIVO NEX和OPPO FIND X至少在外觀上是完勝iPhone X的,而且以我個人的審美,FIND X勝得更徹底一些。畢竟無論是劉海屏還是升降式模組,說到底都是一種終極設計理念和現有技術之間的妥協,只是升降式模組的妥協方式要優雅得太多。尤其是FIND X,近幾年來,能把弧線元素運用得如此瀟灑的手機廠商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vivo NEX和OPPO find X超越iPhone X了嗎?為什麼?

然而不得不提的一點是,蘋果在“未來的智能設備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呈現,又該以怎樣的一種形式互聯互通”這一問題上,想得比其他廠商深遠得太多。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目前來看,關於這個問題,蘋果是有一個明確的終極目標的。並且這個終極目標,幾乎指導著近年來所有蘋果設備與生態上的革新。在我個人看來,這個終極目標就是“打破界限”。這個“界限”,對於iPhone來說,這個界限既存在於屏幕顯示內容與周圍環境的邊界,也就是手機的邊框;也存在於傳統意義上來講一個設備在“使用”與“待機”兩種狀態之間。至於Hand off,AirPods等設備的快速鏈接以及無縫切換等等,也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不過在此就先不展開討論了。

首先在外觀設計上,相較於中文的“全面屏”,英文的“Edge to Edge”能更好的詮釋iPhone X正面的設計理念。“Edge to Edge”設計的最終形態,是正面的四條邊框等寬。然而在正面不得不保留大量傳感器的當下,蘋果選擇的劉海屏設計,其實是通過“屏幕的四個角”都到達了機身的邊界,來營造一種屏幕充滿整個正面的“錯覺”。這也就是為什麼蘋果採用摺疊屏幕+CoP封裝,以及更高難度的天線淨空區設計也要去掉下巴的原因。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在瀏覽網頁和其他文字類信息的時候,劉海確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四面等寬的窄邊框會營造出一種接近於直接握著屏幕的感覺。但是不得不說,全屏看視頻的時候還是挺不舒服的。

vivo NEX和OPPO find X超越iPhone X了嗎?為什麼?

接下來說一說交互。近幾年每次的iOS更新都會有一些小的新特性,比如:通過協處理器來實現電池供電時的“Hey Siri”、抬腕喚醒、整合的鎖屏界面和通知中心、Face ID等等。看似雜亂,然而在搭載了具備上述所有特性的iOS11的iPhone X上,這些小特性所勾畫出的最終效果以可以初見端倪——智能手機不再是一個你需要時刻有求於它的設備,而將是一個隨時聽候你命令的設備。具體一點來說,當你抬起手腕看到屏幕的時候,iPhone X就已經進入了通知中心,並且在不需要刻意操作的情況下就已經完成了解鎖。此時你就已經可以和激活狀態下一樣去操作手機了:輕點或滑動來處理推送,右滑可以使用小工具,上滑可以進入主界面,也可以通過兩顆3D Touch開關來快速開啟手電筒或相機。雖然實質上手機依舊經歷了喚醒-解鎖這一過程,但是體驗上卻像是每次拿起手機,手機都已經提前進入狀態了。

vivo NEX和OPPO find X超越iPhone X了嗎?為什麼?

當然,全新設計的全面屏手勢,以及在“進入二級菜單”以外3D Touch被賦予的更多“開關”的屬性,也都是非常優秀,短時間難以被超越的交互邏輯,在此就先不展開去討論了。

因此回到最開始的結論:蘋果這麼多年來幾乎無法被超越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目前來看,如果一家廠商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終極目標來指導自己軟硬件上的設計的話,在使用體驗上是沒辦法做得比蘋果更為符合直覺,更為讓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的。這既是目前所有隻盯著蘋果一兩個小特性就囫圇照抄的廠商最令人哀其不爭的地方,也是決定像OV這樣用於走自己的路的廠商能否買上更高臺階的重要條件。不過我相信,敢於首先在工業設計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麼離找到最適合的交互方式也不會太遙遠了。希望OV能繼續保持住這種創新的精神,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廠商能夠去開拓屬於自己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