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文化類網綜,下一步如何精準發力?

看電視

近年來,文化類網綜漸漸成為網絡原創節目的一個重要類型,未來可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加聚焦文化屬性、提升主流文化作品供給能力等方面著力。

文 | 陳蕊

來源 | 國家廣電智庫

幾年前,當網絡綜藝的類型仍以明星互動、真人秀等節目為主時,針對網民需求,部分製播方跳出類型禁錮,著力開發以分享知識、經歷、智慧等為主的文化類網綜這一新的節目類型,讓很多人看到了網綜節目的另一種可能。

從2012年的上線2檔、點擊量7億次,到2017年上線14檔、點擊量逾28億次。主要視聽網站文化類網綜上線節目數以及總點擊量都呈明顯上升趨勢。

目前文化類網綜類型大致可分為六大類,分別為:歷史文化脫口秀、人文探討、匠人匠心、閱讀分享、藝術感知、知識探討。只看節目類型,就不難發現文化類網綜的“文化”屬性和獨特的“網感”調性。

整體格調較高,注重內涵表達

主題方面,文化類網綜多以歷史、藝術、文物、傳統手工藝等為主題,或者以閱讀分享、人文話題探討等為內核。

內容表現上,除了為觀眾呈現更廣闊的視野外,更多的是帶領觀眾感受其中的情感、體味其中的文化、剖析其中的思想。在一眾“重娛樂 輕內涵”的娛樂節目中可謂“清流”。

如優酷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節目,聚焦傳統手工藝這一小眾文化,用唯美的鏡頭、寫實的手法,細緻展現手工藝製作過程、傳承故事和工匠精神。

把脉文化类网综,下一步如何精准发力?

體量較小、形式簡約,節目多“長壽”

文化類網綜節目多數時長較短,近半數單期時長在30分鐘以內,其餘節目單期時長一般也不超過1小時。沒有大型舞臺,沒有奢華的燈光舞美渲染,節目環節設置等也比較簡單,多以脫口秀、談話等貫穿始終。

簡約的形式卻並不影響節目的“長壽”以及觀眾的忠實追隨,在播的節目,多為“綜N代”。

如《曉說》自2012年開播至今,不間斷上線節目四檔,《圓桌派》《觀復嘟嘟》《了不起的匠人》等節目已更新至第三季,《讀書人》《一千零一夜》等第二季也正在熱播。

觀眾對該類型的節目評價也較高,評分8分以上的節目多達七成。

把脉文化类网综,下一步如何精准发力?

貼近現實,貼近觀眾

從內容上看,文化類網綜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人文探討類節目常選擇網民正在關注或感同身受的話題,如“佛系青年”“粉絲文化”“如何面對逆境”等,力求成為觀眾疏解焦慮和困惑的一個出口。

知識探討類、閱讀分享類節目也常常從知識、書籍中提煉智慧,以關照現實為落腳點,引發觀眾共鳴與思考。

從表達上看,文化類網綜較為突出“分享”與“探討”,儘量迴避“說教式”呈現。

如,閱讀分享類節目《一千零一夜》,每期節目以一本書籍為主題,主講人梁文道行走在日常街頭,邊走邊談,講述書中的主要內容、歷史背景等。以流暢的敘述,剖析深藏在其中的充沛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把脉文化类网综,下一步如何精准发力?

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文化類網綜的逐漸興起,為網民提供了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提升了網絡原創節目整體的品味格調,但節目品質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節目數量不充裕,精品尚缺乏。文化類網綜儘管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在全部網絡綜藝節目當中,佔比尚不足10%。

從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等角度看,精品力作仍然十分少見,鮮有比肩《國家寶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現象級”“標杆性”節目出現。

提到以上電視節目,並非要求網綜節目機械化地複製主題和形式,而是可以學習電視節目“細琢磨”“勇創新”“出精品”的態度,更好地順應網絡節目“精品化”趨勢。

仍存在不嚴謹表達和“噱頭”式內容。

部分文化網綜片面突出節目的“新鮮感”“個性化”,對文化知識的表述嚴謹性不足,有的甚至以邊緣話題和低俗言語吸引眼球。

如,有的歷史文化類脫口秀節目,經常出現史料史實不準確等問題,知識探討類節目甚至出現與話題相關度不高的涉性表達等。

網絡節目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通過“彈幕”進行即時交流,部分節目為了營造高討論度,刻意設置爭論點和話題,從而使節目品質大打折扣。

主題、形式“同質化”,多樣性需進一步拓展。目前多數文化類網綜節目圍繞一位具有社會知名度的“文化人”打造節目,節目形式、類型較為侷限,多以口述形式講述見聞、感悟為主。

文化類網綜未來可以嘗試聚焦文化屬性更強的主題,對燦爛的中華文化和優秀的現代精神進行挖掘。雖然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對此有所開發,但現在所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可供挖掘的主題、角度仍然眾多。

文化類網綜可以利用網絡更具“網感”的趣味性、貼近性、輕態感進行表達,呈現出不同“味道”的文化節目。

把脉文化类网综,下一步如何精准发力?

文化類節目是中央和廣電總局重點鼓勵扶持的節目類型,對於回應網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網絡原創節目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在觀眾的訴求和追捧下,期待制作方、播出方能夠加大對文化類網絡原創節目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拓展節目類型,創新節目形式,進一步提升主流文化作品供給能力。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持文化品格,克服浮躁,努力推出更多有品位、有格調,且適應網絡傳播特點和審美偏好的精品文化類原創節目。

也期待在此影響下,帶動其他類型網絡節目逐步提高節目的意義和內涵,滋養和引領人們的審美喜好、行為方式。

把脉文化类网综,下一步如何精准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