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小米的肩上,這家企業排插一年賣了1.5億

1

先說一下現象,在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

阿里巴巴兩個月來投資了寶寶樹、小紅書、蘇寧體育等6家公司,覆蓋了社交電商,內容場景等領域。

這麼密集的投資揭露了馬雲為了與騰訊爭奪更多的用戶時間,正在為平臺尋找更多的流量入口。

馬雲的投資使用了一種叫做“點-線-面-體”的策略。

首先選擇某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型經濟體——也就是趨勢,就是一個線性週期,圍繞這個週期,去找一個領域,接著會投資這個領域上多家企業,形成一個投資面,而不只是投一家企業。

為什麼?因為他不賭單點,而是賭整個週期的收益。

2

“點線面體”的戰略定位框架,是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提出來的,他把一個經濟體比作是一個商業生態網絡,這個生態是由“點”、“線”、“面”構成的,也分別有了這三種定位選擇。

以電商這個生態為例,“體”就是電商發展的大勢,“面”就是一個平臺,像淘寶就是一個平臺型定位的公司。

“線”呢,就是在平臺上開展業務的各個賣家,而“點”就是業務的參與者,比如淘寶店主或者是一家物流公司。

同樣做生意,如果2005-2015年把店 ,也就是經營的點開在淘寶上,藉助淘寶這個“面”的生態能量,跟著電子商務這個“體”一起成長,速度當然就是最快的。

站在小米的肩上,這家企業排插一年賣了1.5億

▲小企業可以藉助淘寶生態的力量去發展

3

那麼這個“點線面體”定位對企業營銷有什麼作用呢?我再跟大家講一家生產排插的企業,叫突破電氣,這家企業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只靠賣普通的排插就做到了上市。

早在1996年,在同行把排插買到19塊的時候,突破電氣就賣到了198元,為什麼定價這麼高,靠的是產品的質量,主打更安全的賣點。

之後又選對了鋪貨渠道,把排插主要供應給一流的大型超市,銷量出奇的好,第一年就拿下了600萬銷售額。

有了這個基礎,突破電氣接下來的發展比較順利,成為了排插行業的標杆品牌,還參與了國家標準的制定。

但排插行業畢竟屬於傳統制造業,突破電氣後來面臨一個的困境是,行業內小作坊遍地都是,他作為大品牌市場份額也並不高。在這種傳統的生態內,突破電氣一直也找不到更大的突破。

4

時間來到了2013年,恰逢小米開始打造生態鏈,突破電氣的總裁受邀參觀了小米公司後,迅速捉住機遇,成立青米科技公司,加入了小米生態鏈。

青米科技用了15個月的時間去重新研發了一款排插,並於2015年的米粉節上市銷售,第一天就賣出了24萬隻,成為了小米商城的一個爆品。

僅僅一年後,這家只靠賣排插的公司就在新三板上市,成為小米生態鏈中第一個上市的企業。

青米科技為什麼能發展得如此迅速呢?我用“點線面體”戰略給大家分析一下。

站在小米的肩上,這家企業排插一年賣了1.5億

▲青米科技生產的排插,3年銷量破千萬

5

剛開始的突破電氣,可以說是傳統行業裡的一條“線”,依附的是超市這個“面”和家電這個“體”內。

雖然做得不錯,但是隨著傳統的超市和家電行業走向衰落,突破電氣如果不謀求改變,也必然會隨之沉淪。

而突破電氣成立青米科技,加入小米生態鏈,就是通過“點線面體”定位的轉移,搭上了小米生態鏈這個“面”,利用了小米的粉絲效應打造爆品。但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了背後所依附的“體”,從傳統家電變為了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正是近年來的風口,而青米科技把排插定位為智能家居的入口,通過app可以遠程控制插座開關,而正是智能家居這個體賦予了青米排插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讓資本市場接納了青米科技上市。

6

通過青米科技的故事,我覺得可以給大家帶來兩點啟發。

第一點啟發是,今天企業選擇什麼樣的平臺,依附於什麼樣的體,已經比努力更重要了。

一個“點”與“線”的努力是贏不了代表趨勢的“面”與“體”。就像突破電氣他的排插技術做得再好,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家電的“體”內,他想要上市無異於異想天開。

但話又說回來,選擇平臺與經濟體也不難,只要前期做好規劃就行。難的是什麼呢?難的是各個平臺本身不斷地在競爭,經濟體也不斷在變更,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這才是最難的。

就拿搜索引擎來說,很多人主要用的都是百度,360和搜狗。但是我在研究一些數據報告就發現,有一家新的搜索引擎,神馬搜索最近兩年悄然崛起。

今年神馬已經佔據了移動搜索大概20%左右的份額,在不知不覺中攀升到國產搜索的第二名,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到它。

上週六給我們做直播分享的康福特的茹總,他就在跟進趨勢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很早就開通了神馬搜索的推廣,使用下來,發現關鍵詞比百度便宜,來的詢盤還非常精準。

用點線面體的角度分析,神馬搜索就是一個在崛起的“面”,背後依附的是移動互聯網這個“體”,而利用好這個平臺就可以給我們帶來可觀的收益。

站在小米的肩上,這家企業排插一年賣了1.5億

▲截止2018年3月,不同搜索引擎的市場佔比

7

第二點啟發是,在行業的大平臺打架的時候,小企業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我們互聯網行業巨頭的競爭就是造勢和砸錢。就像淘寶與京東競爭,分別打造了“雙11”和“618”的活動。

為了推廣這些活動,淘寶京東勢必要砸錢大肆宣傳,錢砸給誰?流量給誰?自然是依附在他們平臺的商家。因為只有幫助商家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他們的平臺才能發展起來。

安徽的一家零食企業“三隻松鼠”當年就是依靠雙十一,一天就成為了堅果品類的第一。

但我們也要留意一個互聯網魔咒,叫“行業的老大跟老二打架,死的是老三”。

就像滴滴與優步大戰,死的是易到用車,58同城與趕集網大戰,死的是百姓網,加多寶跟王老吉對攻,最後死的是和其正。

而這次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流量之爭,誰會崛起?而誰又會是死去的老三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去觀察和思考了。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這句話我常跟我們的學員企業說,如果你錯過互聯網,錯過的不僅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時代。

其實跟今天的“點線面體”戰略想講的一樣邏輯,就是要把握髮展趨勢。

同樣在策略班上我還提到了,企業的技術要跟某個行業去結合,而這個行業本身是一個高速成長的領域,企業就會帶來更好的成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