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火葬環保還是土葬環保?

我是玩家之一


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土葬最自在而自然。何也?

其一,人死肉身入土回哺大地自然之道,禮尚往來。火化則煙消雲散,屍骨無存爾?

其二,人死精神不滅,不入地必遊天,孤魂野鬼死者哀,且哀莫大於心死。生死陰陽一線,看不見,更不敢想。

其三,土葬,福人得福地,禍福自取不願天。火化,違人心願,不得好死之嫌。

其四,生死無立足之地,人悲極。人生百年,草木一春,去留自便,無須強求。火化則反其道而強求。

故而,跟死者爭長短,要土地,荒謬!強拆死者房屋(壽棺),打擾死者清靜,無聊而噁心。將心比心,如果是你,心安麼?





三月二十


火葬比土葬更浪費土地,江西強推火葬,那今年得徵用天文數的公葬地才能做到縣鄉村的佈局,加上至少徵一次得管五十年不再徵。比如某村即使今年沒一個人過世,但你還得在村中的每個自然村建好公墓地塊等死者來葬。這種連片的大規模規劃用地,砍樹平整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因此,火葬一不環保,二不節約用地。而土葬因為一般不用連片而是用農戸自家承包的山地坡地,即使葬在自家的自留地一般也是邊角邊料的土,因為是用自家的承包地所以一般都能儘量地做到節約用地。其次,土葬是隻有老死一個人才會臨時選只葬一具屍體的地,這樣就不存在土地的荒蕪,不像公墓地大片大片的徵地荒蕪在那,等今天有人死了才去葬一點,土地荒蕪的時間特別長。再次,與土葬相比較,火葬要增加政府天文的管理成本和屍體處理成本,死者家屬也要增加很多的開支。所以,土葬比火葬要更環保更節約土地。那種認為火葬比土葬更文明更現代是一種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心態,是被西方學者或輿論忽悠的結果,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自信的心理使然。


Cwx


#江西多地搶棺材# 從法律角度來說,這種“搶棺材”的做法就是搶劫行為。人家做口棺材放家裡礙你什麼事?這是屬於人家的個人的私人物品,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搶奪。

另外從本質上來說,搶棺材也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徒增矛盾。因為大家本質上是接受不了火葬,難道,你搶了人家的棺材就能解決問題了麼?說現實一點,棺材這種東西被搶了,還可以重做。但是人心被傷了,就很難癒合了。

另外,就我個人角度來說,我認為我們是可以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喪葬方式的。在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稀缺,自然會選擇火葬進公墓。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些土地埋個人根本談不上浪費,並且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也是人死了,火葬了,然後把骨灰放到棺材裡面重新埋了,跟以前相比,也就是多了個火葬的過程,其它任何都沒變。


無畏21064


我也談談土葬和火葬的話題!

我先從農村的土葬與墳地的歷史說起:小時候每逢清明節,都是在本家族長輩的帶領下去祖上的墳上去祭祀,還有一項任務,即整理樹木,清理雜草;如果是本地戶,可能十代、八代的墳都在,因為民國時期土地是私有的,祖墳基本都在自己家的田地裡,因為社會變更,土地地址也會變更,所以祖墳各代也未必集中在一處;同時過去人少地多,荒蕪之地各地都有,因此墳墓多在非耕地裡;有墳必栽樹,墳地裡的也有些果樹、香椿、棗樹、槐花樹等等、柏樹更是普遍存在,這種景色我記憶頗深;再說一下墳地的作用:雖說是墳地,但也不僅僅是亳無用途之地,它也是農民田間勞動時的歇休場所、寄放勞動工具、利用柴禾堆肥積肥(注,過去是沒有化肥的)、樹上的花果可採摘食用,有的屬於中藥材可採收賣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過去蓋房子主要用木料,做門窗、打傢俱、農具的木料好多也來自於自家墳地裡成材的樹木……其實那也真是一種田園風光的組成部分,樹林裡也有鳥類及小動物,掏鳥蛋也是一種樂趣,打豬草、放牛羊墳地也是一個好地方!

七十年代時期:為了發展農業、提高農作物產量、隨著大型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生產隊開始興修水利,每年農閒時平整土地,根據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需要,則號召社員們把大田裡的老墳地平掉,各生產隊則選擇一塊山坡或不宜耕作的邊角田塊地做公墳讓村民使用,這也是一項既利民,又因地制宜的好措施!

基於上述,我贊成土葬,尤其是農村!說土葬佔用土地純粹是概念上的極端炒作……我認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亂建;墳地可以綠化,綠化了有的樹木也是中藥材,地裡的野草也是中藥材呀,不要因噎廢食,難道這也不是生態平衡嗎?何況墳地存在於林間也是一種立體式綜合利用,包括鳥語花香在內,也是一種優化生態園!

至於城市裡,可以火葬(但從純粹的環保概念上說,火化只是脫褲子放屁,既勞民傷財,更不環保)!但骨灰說到底大部分還是入土為安,這是人之常情,國家應引導城市裡骨灰上山,只要不佔用可耕地就行,更不能大興土木搞什麼陵園!在林間星星點點的埋葬骨灰,並不會影響到山地的利用率,隨著年代的久遠,它說到底也是如肥料一樣,既益於自然,又寄託了後人的哀思!





種瓜得豆45311256


土葬和火葬兩種葬法,各有優點,土葬一般會讓兒女勞累奔波,前十多年前我們這都土葬,那個時候我的老父親過世,雖說當時我們這裡辦白好事請人幫忙不要付工資,但留傳的習慣是兒子要跪請幫忙人,不過不需要跪地,單腿半跪手作揖就行,其他打雜做事的好請,就是固定抬棺的十個人有時都要叫上新手來開肩,:上山時從開始到完工,兒孫跪的沒有停,特別是做長子的最辛苦,我有一個和我父親同爺爺的堂伯過世上山那天,他的大兒子本來身體不太好,結果累的當晚幫忙的人還在吃飯,大兒子又病死了,當時嚇的地理先生都說胡話了。火葬就簡單多了,一個電話,車不久就會到,只要一些香燭和幾捆紙錢,請一個人殺只雄雞就可以上路了。要說那個更環保的話,土葬肯定更環保,幾千年來都是落土為安,大多與自然融為一體,只有少數有紀念意義的墳墓靜臥山頭,默默訴說歷史的滄桑。


匆匆來去加慢點


從環保角度來說,應該是火葬環保,但並不人文。中國幾千年的土葬文化不是說改就改的,火葬需要時間去引導,需要政策去鼓勵,像搶棺就是明顯的不對了。

火葬的環保在於:1,節約土地,骨灰盆盒明顯比棺木小,可以採用定點陵園的方式,先進的可以採用墓葬牆,更省土地。而且墓地有專人管理,環境好,墓穴還可以重複利用,30年期限,又可以給別人使用。 2,土葬容易產生有害氣體和病毒,汙染環境,在野生動植物作用下可能傳播到人類,採用火葬就不會有這種隱患,火葬都做好了環保的排放措施。2,土葬需要很多的資源陪葬,農村又相互攀比,造成了浪費,火葬可以減少鋪張浪費,減少農民負擔。

問題的難點是如何引導進行火葬,可以從以下方面實行:1,費用上,農民說火葬貴的問題可以採用政府村鎮補貼方式,減少費用,控制在不超過土葬平均費用,需要根據當地水平合理定價,地方財政允許的話,必要時也可以定低費用,讓農民實惠。2,當地建立統一的墓園,利用集體土地統一規劃,給當地的農民免費使用,請他們把以前的墳都遷過來,給予每墳100到200元的獎利,逐步取消農村散墳。養成統一入葬的習慣。建墓地及管理的費用可以對外出售部分墓穴給非農村居民或非本地人員使用,能保證收支平衡就好,這是政府公益項目,也是政績。3,建立村鎮兩級巡查責任制,有辦喪事第一時間掌握,派人派員協助動員進行火葬。

有政策有優惠,慢慢轉變農村土葬習慣。


Steven145119665


1.從神學角度來說,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塵歸塵,土歸土,土葬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

2.單從環保角度來說,火葬會產生大量的汙染煙氣,首先,汙染空氣,還有就是當今社會,一些稍微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火葬之後還要修建陵園,修建的陵園一般都是混凝土打造,佔地面地少則幾平方,多則數十平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小小的骨灰盒子卻佔了數十平方的土地,到底哪個環保,大家可想而知。而且,火葬是對逝者極大的不尊重。

3.還是從環保角度來說,說白一點,人其實就是一個動物,有血有肉,死後如果埋葬於土地,過不了幾年就會被細菌分類降解,最後剩下一堆白骨,動物的屍體腐爛之後不僅不會汙染土地,還是一些植物生長最有價值的肥料,當然,人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一個火葬,不僅是對逝者極大的不尊重,還要佔用數十平方的土地資源。而土葬,遵循了中國人自古以來落葉歸根的思想觀念,無論是幾年後分類降解用於植物的肥料,還是佔用土地資源,都是比較合理環保的。


就想搞很多錢


火葬環保和土葬環保都不能相提評論。火葬是今日人口密集所產生地址供需矛盾,統一墳山,堅固不杇,產生火葬後各項業前擠後湧的經濟利益驅動,火葬場這片天空環保嗎?

土葬是幾千年遺留下的習俗,假如吃地下水的地區,當然是不環保。土葬是逝者都零星安葬,以土相伴,還是有退葬還地的耕作餘地。

說來說去,土葬與火葬根據地區性城市和農村的考量來決定製定實施,不能一刀切,也是自然狀態分佈的一種格局。

我國為什麼有五十六個民族。為什麼要劃分那麼細至,其實祖宗都是炎黃子孫,其實是一個家族分裂的體現。火葬是一種執政環保理態的體現,土葬是人本身對逝者入土為安的交待,一種境界的理念夢魂的升級,成為一種現實,多數人對環保需求是滿意的。





雪天無路


首先要說明一點,把公墓建設的大小與是否火葬土葬看成因果關係,這個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我火葬可以建大墓,土葬同樣也可以建大墓,不管是火葬還是土葬都影響不了公墓的建設大小,因為它是一種傳統的喪葬觀念。

從火化和全屍土葬來看,還是火葬更為環保。因為很多去世的人自然死亡的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因病去世,而且其中不乏傳染類疾病去世,土葬的話雖然屍體會慢慢腐爛消失,但一些病菌還是可以通過土壤傳染的,比如我們熟知的鼠疫、麻風病、霍亂、炭疽、艾滋病、狂犬病等傳染病,很多死亡者家屬根本就不會進行消毒處理,就是簡單的棺材下葬,很難說會不會傳染。

如果火葬的話,高溫下可以殺死一切病菌,這對活著的人來講是比較安全的。火葬也不會產生太大的煙霧,而且火葬的骨灰也沒有任何的汙染,在地裡甚至還可以當肥料呢。

所以說,還是應該積極的提倡火葬方式,但不能強制推廣,要顧及老百姓的傳統思想,因為在老百姓眼中,紅白喜事是人生不可馬虎的大事情,不管從傳統文化和習俗觀念來講,一時半會肯定難以轉過彎來,需要我們長期持續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

習俗的形成,就是一種思想的轉變之風,等到思想慢慢轉變過來之後,老百姓自然而然就順其自然,自覺遵守了。


元芳有看法


火葬就跟把人當垃圾處理掉了一樣,焚燒造成更大的汙染,然後再擴建陵園,炒作墓地。墓碑林立,同樣浪費土地。即是幾十年後無人認領的骨灰還得再次扔掉,多少有些殘忍。

土葬最簡單的殯葬形式。常言道入土為安。棺材都是木質的,人和棺木幾十年後就自然消失了,墳地平整後上面照樣可以耕種。自古到今,每一個村子,都是在荒蕪無法耕種的邊沿畫出一片墓地,代代更換,時間太久的墳頭就自然消失了。然後再起新的墳頭,有時候喜相逢了就把先到著安頓一下祭拜一下就過去了。墳地還是那塊墳地,自己家族有時候就是在先主墓地跟前擠一下就把後人安葬了。也不會擴大墓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相比之下,土葬還是比火葬好。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土地逐漸減少,沒有了就近土葬的條件,可以在邊遠點的溝壑地方推廣生態埋葬,不立墳頭,統一植樹,樹上掛牌就成。文明祭祀,不燒紙錢。國家統一安排維護人員,收入適當的費用,這樣綠地也面積增加了既環保有人性化。一舉兩得。再過幾十年,樹木也成才了,土地可以繼續安葬後人繼續種植樹木。依次輪迴,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