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办公室无人货架是伪需求?

为什么说办公室无人货架是伪需求?

与O2O和共享经济风口下催生出的众多伪需求一样,借新零售的风吹起来的办公室无人货架,亦难逃伪需求之嫌。

伪需求的通病

拿O2O举例,你一定记得在O2O概念最火的2015年,市场上出现过一大堆打着O2O旗号的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做饭、上门洗脚的公司。他们很多都拿到了融资,但活到现在的一家也没有。共享经济也是一样,比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他们的遭遇相比那些O2O公司也好不到哪儿去。

之所以说这些项目都是伪需求,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创造更大的行业规模。《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中说过,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O2O和共享经济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经济活动中,再通过新技术提高效率,带来方便,最终让大家多掏钱。

这是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公司和滴滴这样的出行公司能做大的根本原因。外卖平台的便利性吸引大家在线上消费,而线下,一方面因为配送需求,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很多纯线上餐饮品牌得以出现,餐饮市场规模因此扩大。而滴滴出行则是创造了大量“出租车”牌照和用车需求,同时让很多“闲着的”司机参与进来。出行市场规模也因此而扩大。

反观那些花式上门服务和共享项目,它们并不能将已有的市场做大。不仅不能做大,在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等商业逻辑的考虑上还漏洞百出。

办公室无人货架是戴着面具的上门美甲

再来看“办公室无人货架”,它不仅没有将零售市场做大的基因(几乎不用调动社会资源),而且还存在三大硬伤。

1.盈利模式的局限性

办公室无人货架很难盈利。一方面,办公室这种消费场景限制了商品SKU和营业时间(只有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导致每个无人货架单位时间的销售额非常低(有数据统计,一个办公室无人货架的平均日销售额在50-100元之间,而国内运营较好的便利店单日销售额为6000-10000元左右);另一方面,寄希望通过铺量来形成规模效益的方式很难走通,因为规模化的基础是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能力,这是重投入、慢产出的过程。而大量创业公司熬不了这么久。

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谈到过他对于办公室无人货架的看法。在他看来,无人货架不可能盈利。“一些街边便利店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存在偷税漏税,以及卖假烟等行为。而无人货架模式不可能偷税漏税,也卖不了烟,况且日销售额不高,反而货损率很高。”

有人说办公室无人货架的价值不在商品销售,而在于渠道。如果作为渠道来看,想象空间的确存在。但无人货架的本质应该是零售,如果偏离这个本质,即使能盈利,也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讨论的意义不大。

2.供应链与物流的挑战

很多人以为无人货架的模式很轻,容易复制和扩张。但扩张的过程给供应链和物流带来的考验是巨大的。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能力,便难以保证稳定的商品供应。从产品角度来看,如果商品缺货而不能及时补充,商品过期却不能及时换新,这样的产品是有问题的。因此,所谓的“轻”实则是个大坑。

3.品牌价值难以传递

品牌价值的要素是产品和服务。从零售角度来看,产品除了体现在差异性和质量方面,还体现在商品种类上。受限于消费场景,办公室无人货架商品多集中在零食、饮料等品类,这方面的想象空间不大。另一方面,服务作为品牌最重要的载体,在无人货架中几乎无法体现。

目前,用户与无人货架的互动方式只是简单的扫码和支付,对无人货架品牌的认知较少。如果品牌价值不能有效传递给用户,相应的,这家公司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以上三个问题,如果放在其他零售形态中来看,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对办公室无人货架来说,则是巨大挑战。换言之,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办公室无人货架也只不过是带着面具的上门美甲和共享雨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