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1-12 張瑞 四點式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冬日的中午,太陽熱起來了,剛吃罷飯,便在馬路上多溜了幾步。

走過一個巷口,遇到一個環衛大爺在吃午飯,只見他穿著橘紅色的工作服,帶著一頂紅色的帽子,靠在一棵樹下,徑直坐在地上,隨遇而安的樣子。

腳邊放著掃地的笤帚,稀稀拉拉的頭子,一看就應該是用了不少年。旁邊放著的尼龍袋,應該是用來裝可以回收的廢品,一個手提袋,則是老伴送來裝飯盒的。

大爺把菜盒放在地上,拿了一張報紙墊著,米飯則是捧在手裡。菜是臘肉炒大蒜,邊吃邊和送飯的老太婆閒聊幾句。樹影斑駁,人來人往,這一幅場景倒也符合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臘肉炒大蒜,雖是家常菜,但因臘肉的製作需要時間的風乾,就像一個有故事的老男人,跟新鮮肉比起來,還是多了一點時光的打磨。

作為一個皖北人,老家以前並無醃製鹹肉的風俗。直到大學畢業,談了一個南方的女朋友,才開始日漸接受。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有一年春節過後,女友從鄉下老家帶來了一個火腿,我拎起來一看,大約有幾十斤,說是家裡養了一年的年豬,特意給我留了一個,頓時倍感禮重。

吃,向來傳遞的都是濃情厚意。

可惜,幾天後,在拿到公共露臺上晾曬時,竟然被人順手拿走了,這真是到嘴的鴨子又飛了。

這幾年,老家的爺爺奶奶年齡漸大,也不再養豬了,春節吃肉也只能在街上買一些。不過,冰箱裡存放的還有一小塊年初帶回的臘肉,放了10來個月,竟然忘記了。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今晚特意取出來,也學著路邊的大爺,摻著大蒜炒著吃。

把臘肉切片,先將帶皮的肥肉放到鍋裡,慢火加熱出油,待至焦黃,再把瘦肉放入鍋中,加醬油上色,翻炒。8成熟時,放入新鮮大蒜,2分鐘後,即可出鍋。

由於臘肉自帶鹹味,炒菜不必放鹽,出過油的肥肉吃起來脆,但肉皮卻有嚼勁,瘦肉有絲,紋路清晰,口感略柴,真正好吃的還是飽蘸肉汁精華的大蒜,白的蒜莖,綠的蒜葉,看起來楚楚動人,吃起來真是好的鮮香可口。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在古代,鮮肉不易保存,所以先人想著辦法延長肉的保質期。據資料顯示,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脯”和“臘味”的記載。但直到宋代,臘肉才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描述到: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臘肉刷洗乾淨之後,整塊地蒸。蒸過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綠葉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莖為主。加幾條紅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時候始可以大蔥代替。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臘肉,賓主盡歡,喝乾了一瓶“溫州酒汗”,那是比汾酒稍淡近似貴州茅臺的白酒。此後在各處的餐館吃炒臘肉,都不能和這一次的相比。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年輕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一些廣告也打著原地直採、國際空運的字樣,標榜新鮮。一些大叔、老男人,便被調侃成“老臘肉”,意味著過氣、不吃香了。

現代人都喜歡吃新鮮的,但它卻是個例外

但對於有點閱歷、喜歡懷舊的人來說,一片臘肉,便讓人咀嚼半天,這裡邊既有懷鄉的意思,也有對飽經時光浸染的過往的致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