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之後,你有「留學病」了嗎?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留學之後,好像變得不一樣了。”

@ins風設計:在街上經常對著別人微笑。

留學之後,你有“留學病”了嗎?

@倒黴的大橙子c:隨便把書包往地下一扔!

@sunrise:習慣性撩人,脫口而出就是dear,darling,love。

@Largeshell:坐地鐵被人擠到,以為人家說對不起,結果習慣性的“沒關係”已經出口。

@淺微微suger:看見草地就席地而坐,起身帶起一屁股的泥.....

@萬小薰shall:“我在國外的時候”成了一句口頭禪!

以上網友說的留學後的變化,你中了幾條?

留學是一個能讓人走向更高起點的途徑,也是一場充滿意外與未知的冒險。

你可能在這場旅途中發現自己,找到人生的價值;也可能在冒險中迎面遇上難以克服的困難;甚至還有可能,在國外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養成了一些奇怪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會被稱為“留學病”。

留學後,到底所謂的“留學病”是真是假?“留學病又有哪幾種”?“留學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烤鴨君帶大家去看看,都有哪些“留學病”?

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留學病常見於本科留學生、部分MBA以及高中留學生,常見症狀就是無法正視和承認自己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為自己帶來的巨大優勢,把自己所享受到的優質生活和教育視作國內的常態,總覺得自己“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自己起點比別人高是別人太蠢太懶。

這類患者通常會以精英自詡,面對條件不及自己的同齡人時喜歡想當然地鄙視人家,在審視大眾的苦難時往往缺乏同情心,偶爾還會嘲諷後者本身不夠努力不夠聰明。

留學之後,你有“留學病”了嗎?

這類患者需時刻謹記謙虛自省對於一個上進的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特質,自詡的“精英”終會泯然眾人。

金錢觀、消費觀失控

吃頓飯10英鎊很正常,買杯奶茶4英鎊,以至於回國後去吃當地最貴的油條1塊一根,脫口而出,太便宜了。

在東歐旅遊五星級酒店60英鎊一晚會覺得便宜。一頓飯沒有超過30英鎊都不會心痛,消費觀被無限抬高,超脫出自身經濟水準。

其實這個嚴格來說並不算壞事,懂得花錢才會去賺錢,但很多人出現這種金錢觀改變是在沒有經濟獨立能力的留學期間,經常陷入對高消費的渴求和對父母的愧疚感中,影響學業,甚至出現打黑工的情況。

最容易感動自己

獨自在異國他鄉求學、生活、工作,忍受著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甚至有時還會受到歧視,這些磨難使你會變得獨立,社會也認可這種成長。可這種認可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矯情,自己拼個傢俱、辦個簽證就立馬覺得很了不起,經常陷入到自我感動中,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最辛苦的人。

邁開腿,去看看圖書館裡奮鬥的學霸,去見見寫字樓裡忙碌的學長,矯情源於無知。

自覺遵守規矩

這個不僅僅指行為習慣上的更加遵紀守法,也是指思維上的。剛到國外時,你必然要入鄉隨俗,去約束自己遵守很多的社會規則。

國家民族感知度會加深

並非僅僅是說,民族榮譽感更強烈。

只是到了國外,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社交中,總會有人和你討論你的國家,而且在國內外的社交媒體上,你接收到關於祖國的信息必然是不同的,在國外也許會更多地聽到外國人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接觸到的視角多了,通常會造成你對於祖國、民族方面的問題的感知度要更深一些。

社交方面更積極

留學之後,你有“留學病”了嗎?

出國去讀書,尤其是你第一次一個人到國外去長期學習,在剛抵達的那段時間,你一定覺得孤單寂寞無依無靠。

豆瓣上不是還有一個小組,叫做“是誰發明出國這麼孤獨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