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丑石」喜從天降售價80萬元」原料只有200塊

外觀疙疙瘩瘩的,橢圓形,挺不好看,一塊重約200公斤的大石頭,你打算出多錢買?

多少高手都琢磨幾輪了,沒敢下手,輪到呂剛,他看了一眼露在外面的巴掌大的一塊紅色,當機立斷出價19萬元。

露出的這塊巴掌大的紅色是“戰國紅”,紅縞瑪瑙的一種,其與戰國時期出土文物的瑪瑙飾品相似,國際市場上,一對“戰國紅”手鐲賣到過1000萬元以上,所以,即便只有露出來的這一點兒,也夠做兩條手鍊,呂剛據此判斷,這塊大石頭最低也值20萬元。

所有人都在等著揭曉謎底,結果,這塊醜石頭破出“戰國紅”瑪瑙淨肉6.4公斤……業界震驚,高手們悔得直拍大腿,天價的寶貝。

這樣高手過招的精彩戲碼,在阜新市十家子鎮時刻上演,但這只是瑪瑙產業繁華狀況的一個小小片段,十家子鎮居民約2.8萬,2萬人從事與瑪瑙相關的工作。無數個“呂剛”憑藉勤勉智慧成長為玉雕藝術鑑賞大師、玉雕大師,成為高手行家,十家子鎮也已從默默無聞的小地方變成影響世界瑪瑙價格的一方重鎮。

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阜新市,十家子鎮只是阜新確立的“一區兩地”的產業發展格局中的“阜蒙縣十家子瑪瑙產業集聚區”,阜新全域現有瑪瑙廠家、業戶5900餘家,從業人員達5萬餘人。

這個被命名為世界瑪瑙之都的遼西北城市,正隨著瑪瑙品牌的名聲鵲起,向著轉型升級的目標邁進。

「阜新“醜石”喜從天降售價80萬元」原料只有200塊

從給玉器廠送原料 到“把玉器廠給頂黃了”

呂剛出生於1975年,是遼寧省玉雕藝術鑑賞大師,現任阜新市十家子鎮瑪瑙協會會長、阜新市順義瑪瑙工藝品廠廠長,是土生土長的阜新十家子鎮人。他與瑪瑙結緣,成長為瑪瑙行業裡的頂尖兒高手,與父輩努力奠定的基礎分不開。

1985年,呂剛的父親在十家子鎮務農為生,種地時總是能夠從地裡撿到疙疙瘩瘩的石頭,祖輩都知道,這是瑪瑙。

阜新瑪瑙文化始於8000年前查海古人類時期,成長於元、明時期,興盛於清代。1982年,在阜新市阜蒙縣境內考古發現的阜新查海古人類遺址出土了大量瑪瑙刮削器和瑪瑙鏃,在阜新遼代城址、墓葬遺址中,出土了瑪瑙酒杯、瑪瑙圍棋等等。這些文物證明,阜新瑪瑙工藝品生產及製作歷史出現過遼代的繁榮、元明的蓬勃和清代的興盛。阜新查海古人類遺址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認識玉、加工玉、使用玉的地方。

在呂剛的記憶裡,十家子鎮的玉器廠加工的就是瑪瑙。父親把地裡撿到的瑪瑙原石源源不斷送進玉器廠,後嘗試著把原石外皮兒敲打掉,往廠裡送粗加工過的瑪瑙圓球,後又自己購買電機設備,給瑪瑙圓球打孔賣進玉器廠,每個能賺幾分錢……憑藉這一項副業,當時這個家庭每年可以收入兩三千元,同一時期,在城市,每個工人的月工資還不到40元錢。呂剛一家一年的收入,要一個城市工人賺四五年。

收入可觀,孩子也不能閒著,呂剛還有一個弟弟呂闖,兄弟倆從小都跟著父母接觸瑪瑙。呂剛記得小時候的時光,只要不上學,就是在家打孔。全家的辛勤讓家庭小作坊變身為小規模加工廠,當時僱了十幾個工人,各種工序都有人幹。

不再給玉器廠送原料,呂剛自己家就能生產項鍊,這引發不少人效仿。鎮子裡小作坊、小工廠越來越多,做工更精巧,成本也更低。不久,玉器廠被頂黃了,工人、匠人只得重新尋找門路。

「阜新“醜石”喜從天降售價80萬元」原料只有200塊

推銷主要靠腿 揹著200公斤瑪瑙項鍊走遍全國

民間瑪瑙加工廠如雨後春筍,十家子鎮走進全民瑪瑙生產時代。眼瞅著產量增加,賣給誰這個大問題怎麼解決?只能靠自己。

父輩的奮鬥艱苦卓絕,呂剛父親總是揹著一個大兜子,裡面裝滿瑪瑙項鍊,去北京、北戴河、山海關、秦皇島、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的旅遊景點,給商戶們送貨。一出門最少十天八天,這一大兜子賣空了,回到家裝滿,再出門……等到呂剛十五六歲,可以當正經勞動力後,父親決定帶著呂剛出門。父子倆背了總共200多公斤瑪瑙項鍊,目的地是四川。

這一趟,讓呂剛印象特別深刻,原來揹著兜子送貨這麼辛苦。父子倆又背又扛,多虧遇到一個老鄉,上車的時候幫忙倒騰上火車。到北京轉車時,呂剛留在站臺上看貨物,父親出去購買轉車的票。當年沒有手機,只能買完票再回到站臺上找兒子,然後爺倆兒一起把幾大袋子瑪瑙從一個站臺折騰到另外一個站臺。

交通不便利,通訊也不便利,勤快是十家子人致富的唯一法寶、呂剛父子的上門推銷啟發了其他十家子人向外走,更多產自十家子地區的瑪瑙以“揹包坐火車”的推銷模式,走到了全國各大旅遊景區的攤床上。當年沒有太多的品牌概念,即便有人從旅遊景區內購買過瑪瑙,也並不知道它們來自遼寧阜新十家子鎮。

但是商戶們是瞭解這一信息的,他們知道阜新有個專門出產瑪瑙的小鎮叫十家子,在那裡有著取之不盡的瑪瑙原料,數不盡的能工巧匠以及琳琅滿目的瑪瑙飾品……慕名而來的全國客商多了起來,十家子鎮每逢三六九舉行瑪瑙交易大集,漸漸成氣候,全國瑪瑙原料、半成品、傳統旅遊產品、擺件以至於後來的高端手工藝品,都會在這個集市上流通流轉。

「阜新“醜石”喜從天降售價80萬元」原料只有200塊

在北京當兩年學徒 學會瑪瑙雕刻技藝

再往前追溯,瑪瑙雕刻工藝在阜新出現較早。瑪瑙雕刻也被稱為玉雕,玉雕藝術分北派、海派、揚派、南派四大藝術流派。阜新是北派玉雕重要發源地之一,作品多為宮廷飾品,極少民間用品。由於受到約束,北派玉雕風格莊重古樸、穩重大氣,與南方玲瓏剔透的風格不同。北派雕刻人物、花鳥、花瓶較多,也出現過很多大師級人物,但從民間的角度看來,當時十家子地區的瑪瑙加工能力僅限於“會做瑪瑙項鍊”。呂剛回憶,“一種是平串,一種是塔串,就是說一種是珠子大小都相等的,一種是珠子越往上越小的”。當年玉器廠出來的工匠,擅長製作小雕刻、項鍊、鼻菸壺而已。

呂剛等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北京順義地區的一家玉器廠急需10個打孔工人。於是,呂剛和工人們去了北京。1993年,呂剛等十人留在北京學雕刻。這期間最大的收穫,呂剛認為一是開闊了眼界,跟師傅學到了雕刻技術,二來是學會了選料,接觸到四五十種石料,為未來自己選料奠定了基礎。呂剛目標明確,學雕刻技術,非常勤奮刻苦,最後,這個廠新樣的樣品大多出自呂剛之手。

1995年,呂剛結束了兩年多的學徒生涯,回到十家子鎮。父親投資2萬多元更換了設備,支持呂剛在瑪瑙雕刻領域大展拳腳。呂剛的勤勉刻苦受到不少北京同事的讚許。在得知呂剛將回鄉創辦瑪瑙雕刻工廠時,5名工友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跟著呂剛回到了十家子鎮。因為呂剛學習雕刻技術的玉器廠位於北京順義,呂剛給自己在十家子鎮的工廠取名為“順意瑪瑙廠”,用以尊重自己的技術來源。

嶄新的技藝,先進的理念,讓順意瑪瑙廠一炮打響。十家子鎮當時大部分人還停留在傳統的瑪瑙產品製作階段,串項鍊,做飾品的居多,做瑪瑙雕刻的廠家不超過3家。呂剛的企業優勢明顯,接雕刻訂單接到手軟,有的訂單甚至來自韓國日本……

200元石料變身80萬元藝術品

瑪瑙雕刻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2009年,呂剛得到一塊瑪瑙原石,是200元左右購買的,當做觀賞石擺放。一位文化界的朋友看到後說,這花紋好像蜘蛛網啊。呂剛大受啟發,立即找來設計師,一起研究起這塊石頭……確定方向後,他找到性格沉穩、技藝精湛的師傅。慢工細活,這位師傅打磨了6個多月,作品《喜從天降》誕生,蜘蛛網栩栩如生,蜘蛛活靈活現。

這件作品獲得第五屆“玉玦杯”遼寧省玉石雕刻大賽金獎,他的朋友也喜愛得不得了,非要收購,最終以友情價80萬元的價格將這件作品買走。

精品不勝枚舉,瑪瑙雕刻是阜新這個城市的特色名片。早在1974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雕成的阜新瑪瑙《水簾洞》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14年,楊克全大師、王磊大師的瑪瑙雕刻作品成功入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2007年,李洪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保護阜新瑪瑙雕刻這一面臨失傳的手藝,國家將阜新瑪瑙雕刻選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將建全國最大的瑪瑙藝術品創作生產基地

小鎮十家子從過去主要以農業為主的產業形態,發展為以瑪瑙產業為主。十家子鎮居民約2.8萬,2萬人從事與瑪瑙相關的工作,瑪瑙產業有著完整的產業鏈,從原料採集、加工、半成品製售、成品製售,到高端藝術品雕刻出售。

擴展到整個阜新市,十家子瑪瑙產業集聚區成為阜新市瑪瑙產業格局的重要內容。據瞭解,阜新瑪瑙產業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瑪瑙產業鏈條,基本確立了全球瑪瑙加工中心、集散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的戰略地位。

阜新市瑪瑙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士學介紹,2016年9月,阜新被授予“世界瑪瑙之都”稱號,這是阜新市唯一的一張國際名片。

在大家熟悉的領域,如飾品和擺件等,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給人們造成“瑪瑙並不高端”的錯誤印象,產業發展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2017年,阜新瑪瑙業在困難中前行,是轉型中發展的關鍵一年。可喜的是,業內人士看到阜新瑪瑙行業正在出現一些新變化,預示著產業發展模式在悄然轉型。阜新瑪瑙產品種類齊全,包括飾品類、娛樂類、旅遊製品類、裝修裝飾類、工業類、工藝品類、醫藥保健類。其中工業類可用於航天飛機的軸承等等。

目前,阜新地區有瑪瑙廠家、業戶5900餘家,從業人員達5萬餘人,帶動就業10萬餘人。在2018年阜新瑪瑙的發展設計裡,阜新提出“玉文化底蘊深厚,瑪瑙文化特色鮮明”,阜新將持續不斷加大地域特色瑪瑙文化品牌宣傳,提升阜新瑪瑙文化品牌的影響力。瑪瑙業將圍繞著建設全國最大的瑪瑙藝術品創作生產基地的目標努力。

「阜新“醜石”喜從天降售價80萬元」原料只有200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