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人口流失大省,其根源在哪,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

躲在樹下看蛐蛐


黑龍江是人口流失大省,其根源在哪,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

的確,這些年來,黑龍江省的人口外流是看得見、摸得著、感覺特別強烈的一個問題。

那麼,黑龍江的人口究竟為什麼會外流得比較多呢?其根源又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無外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下圖為哈爾濱中央大街景觀照片)



第一、經濟發展不景氣是黑龍江人口外流最根本的原因

一個城市也好,一個省也好,能不能吸引人聚集,能不能讓人們常年安居樂業,最主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好。縱觀黑龍江省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黑龍江作為我國的糧食大省、森林大省、石油大省、煤炭大省,曾經吸引了大批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和務工人員,也就使人們在黑龍江這塊“黑油油”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人口數量大增。進入21世紀以來,黑龍江省的資源優勢漸漸消失,加上由於在工業、農業等方面的轉型發展沒有跟上,導致黑龍江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越來越不景氣,進而影響人們的收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第二、氣候比較寒冷是黑龍江人口外流很重要的原因

我們知道,黑龍江是我國最北部的一個省份,常年平均氣溫偏低,尤其是冬季時間較長,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在我國發展水平差距還不明顯的情況下,黑龍江人甘願“貓冬”在家過日子。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南方地區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的發展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很快就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這時,作為黑龍江的人們,已經很不安分地在冬季裡“貓冬”了,他們更願意到常年氣溫適宜、環境優美的南方城市去享受著自己的人生。

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唯一的辦法和對策就是振興黑龍江經濟發展,振興黑龍江社會發展,縮小與南方發達地區的差距,讓人們重新愛上美麗的黑龍江,讓人們在“黑油油”的大地上過上富裕、幸福、快樂的生活!


潤友


我是江蘇省鹽城市人,從小就對遙遠神秘的東北大地有濃濃的嚮往之情,一直想去看看,今年5月5日,我和老伴與其他4位騎友平均68歲的6個人,騎著6輛智能自行車從江蘇南通一路騎到黑龍江,見識了東北大地的寬闊,見到了比我們江蘇段的長江還寬,水流湍急的黑龍江,登上了撫遠東極寶塔,黑瞎子島,領略了俄羅斯風情。

今天在悟空問答見到了”黑龍江是人口流失大省,其根源在哪,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深感興趣,在這裡想對這個話題說說我的看法:

我對黑龍江省具體人口流失情況不瞭解,但騎行在吉林通往哈爾濱的102國道上,國道兩邊的景色,與黑龍江騎友的交流,讓我感知到黑龍江省與我們家鄉比較近年來經濟發展距離在拉大,有落伍現象,原來的工業大省很少看到連片的工業集中區,鄉鎮規模小,路上行人稀少,車輛不多,造成人口往南方流失不奇怪,對我影響最深的黑龍江的路,我認為黑龍江省的路是造成經濟落後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102國道是建國初期所建北京至哈爾濱的主幹道,我們從江蘇出發沿204國道,202國道轉入102國道一路騎過來,基本都是4車道加非機動車道。從長春市出發沿102國道騎了不遠就到了黑龍江與吉林兩省交界大撟邊,這裡離哈爾濱只有不到一百公里了,102國道突然變窄為2車道,非機動車道只有6/70公分寬,我們6個人想在黑龍江省路標牌下拍照都困難,只有一個人爬過路邊隔離欄杆,站在路坡下拍5個人的側面照。見圖

這段路不光窄,因為京哈高速吉林至哈爾濱段在修路,進出哈爾濱的所有車輛都擁進了這一百多公里的102道國,伴著呼嘯而過的大貨車,騎在70公分”非機動車道”上的我們膽戰心驚騎到哈爾濱,6個人都說以後再不走這段102。時隔2個月想想這路還心有餘悸。

這段路建國初期就這麼寬,東北大平原上的主國道,加寬沒有施工難度,60多年沒加寬,你經濟怎麼能加速。

要想富,先修路,祝願黑龍江人民早日用上寬闊的路,不落伍,共走富裕路。


多多爺爺


東北三省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優勢明顯,唯一需要的是經濟振興,需要政府和個人共同努力,不能抱著攔路搶劫的心態經營城市,給東北三省三點建議,或許能解決東北經濟困局。

第一,建議東北三省免除高速公路過路費,徹底減輕由於地域偏遠造成的物流費用過高問題,提高高速公路利用率,降低社會整體運行成本,同時能夠吸引大量的人員和資金來消費和投資,收益遠遠大於高速公路的收費,建議政府不要短視,防水養魚才是正路!

第二,東北三省的大學對全國考生免除學費,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來東北就讀大學,這些孩子來了,會選擇就地就業,人才優勢會慢慢起來,有了人才,加上東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第一個建議,經濟很快就會好轉,這樣的收益遠遠大於每個學生每年幾千塊的學費!

第三,針對民營資本投資的企業免除企業所得稅,尤其是東北的優勢產業,礦產深加工,糧食深加工等,創建全國範圍內投資窪地,這樣會有大量的優秀企業進駐東北三省,企業活了,就業就沒有了問題,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遠遠大於目前少的可憐的企業所得稅!

三個遠遠大於的收益疊加,會讓東北經濟發展實現自啟動效應,相信我們的政府精英們應該看得到,關鍵是看他們有沒有這個膽量和勇氣,不能把振興東北放在口號上,不能一味地等待中央的充血式救助,東北只能自救!!


沁陶茶閣尹彥


人口流失是正常現象,不光是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也是一樣,可以說欠發達地區人口流失是比較普遍的,其根源就在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就業環境、生活環境、法制環境,經濟發達地區要好得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東北經濟發展落後,人口流失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可以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這些年表現突出一些。

東北人口流失表現在從北向南流動,農村向城市流動,具體的說就是生活在黑龍江、吉林的人大多往山海關以南流動,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

很多學生高考志願填報的都是南方,或者是省內的省會城市,不論就業情況如何,只要能掙口飯吃就都不願意再回到原籍,等站穩腳跟之後,父母也隨之遷移,現在很多村屯出現了大量的空置房屋,留守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要麼就求親戚給照看。

由於東北的經濟不發達,決定了工資水平較低,這是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教育、醫療水平的差異,就讓更多人南遷了。

黑龍江、吉林是農業大省,以基本的糧食輸出為主,糧食深加工還遠沒達到一定的規模,由於沒有多元化的工業,剩餘勞動力沒辦法消化,就業壓力非常大,這是人口流失的另外一個原因。

由於經濟發展不起來,造成了市縣一級的財政收入可能都不如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個鄉鎮,供養的人口基本都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人員老化,又沒到退休年齡,新增供養人口卻又不斷增加,更加加重了財政負擔。

怎樣防止人口流失,這是國家正在想辦法解決的問題,東北振興還在路上,什麼時候東北經濟真的發展了,可能人口流失才能停止。


榆樹錢77542826


人口流失是地域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黑龍江省過去就是人口流入的大省,曾經的闖關東人群出關來到黑龍江,建國後又是開發北大荒。那時候幾乎絕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員了,也是黑龍江最熱鬧的時候。工業學大慶,農業開發黑土地,林業採伐更是如火如荼。

數十年之後塵埃落定,林業禁伐轉為植樹護林,石油煤炭也近於匱乏,農業更是受外來農產品的衝擊……工業上受寒冷環境影響限制著穩定發展,原字號產品輸出。而此時原籍地經濟發展加快,吸引了大批人員迴流,然後就是在進一步吸引進一步返回故土。單單重回山東省的人數就相當多,與原來抓盲流的時候正好相反。

環境條件是一方面,其主要原因與政策有關。當時山東省下手比較早,政策寬鬆把招商引資做到位了,而黑龍江恰恰相反,存在著殺雞取卵的事實。就拿當年村辦磚場說吧,第一爐還沒有燒成功,工商稅務等部門就已經盯上肥肉打聽生產量計算收益了。如此黑龍江是僧多粥少下手狠,山東是僧多粥更多有點就能飽。

人往高處走,水望低處流。越來越多的黑龍江人回關裡發展,一年近乎趕上連年,收入的差距更加速黑龍江人口流失。特別是這兩年農民種地幾乎不掙錢了,迷失在農業生產中,外出打工的也逐年增加。

想改變這潮流不是簡單的防止就解決的。就像治水一樣要疏通,針對以上原因必須依靠國家採取扶持政策,保護東北綠色農產品,不能讓外來的轉基因產品欺虐主載品種,比如大豆玉米小麥。不要再讓農民種糧發矇賣糧寒心。糶米的故事情節不能再現。農產品深加工深化,減少原字號產品出去。

黑龍江林業發展也是重中之重。當年的林業大軍消散,如何讓這些人發展山林林下多種經營,提高生活水平是難題。

農林業的根本出路在於黑龍江的工業重振計劃。老工業基地如果重新煥發活力,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剩餘勞動力和農閒沒有收入的問題,有了經濟利益就沒有了流出的趨勢。

總之必須有好的經濟槓桿平衡省內省外的收益差距,才能達到防止人口流失的目的。


趕著牛車逛街


人口流失是綜合因素,就像當年闖關東一樣,生存(不僅僅是溫飽)環境惡化,生產資料匱乏,惡性循環是其發生的主要因數。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相關數據,流失的都是那些人?

根據2016年統計報表顯示,僅對比2011年後,哈爾濱全市戶籍人口減少60萬,全國排名第一,齊齊哈爾減少32萬,綏化減少22萬,這裡的有兩個關鍵信息,一個是戶籍人口,一個是管轄地區,而非僅生活在城市的人。能夠遷徙戶籍的人群的更多的是精英階層,即便是有著大量非城市人口,至少也可稱之為後起之精英;還有兩個數據我要說明,具體記不清了,一個是大學生畢業留省比例,17%的畢業生留在本省,83%畢業生選擇南下,其中就業在本省的人大部分從事金融、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再有就是考取公務員等事業單位;2017顯示黑龍江老齡化數據,分別說了60歲以上和70歲以上數據,這裡面60歲以上不包含70歲以上,兩者數據之和接近29%。

綜合性看完數據,是不是不在關心為什麼和怎麼解決?總之,5到10年不可逆轉,人口減少,精英階層減少,市場需求減少,消費主力減少,勞動主體減少,個體經營者減少,加上南下打工的流動人口,比此相互影響!我說都是現象總結,並沒有提及政策、政治、人文等其他因數,這些原因也許才是本質原因,但思維跨越較大,數據支撐不足,只可意會,不可全述!如果你身處其中,不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也不是最接近生產資料的人,你只是隨機工作的勞動者,該想的是――你特長是什麼?你能去哪?適合去哪?不可避免的加人口遷移大軍!


手機用戶80547845689


不僅是黑龍江,整個東三省都面臨人口流出的困境,其實人口流出就意味著本地就業困難和外省就業形勢好。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建國後東北作為蘇聯工業援助主要地區在改革開放前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加上東北的規模化農業系統,東北成為中國人口的流入地。


而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承接歐美的產業轉移,技術轉移和資本輸入。對歐美來說東南沿海是最便利地區,東北又沒有出海口,長三角珠三角自然發展最快。

90年代做空使我國內需下降,我國逐漸變成外向型經濟,以勞動密集型和輕工業為主。導致東南沿海的輕工業成為世界市場的配套產業,與我國東北重工業不行成配套。又因為內需衰退,不能與世界先進重工業競爭,國內重工業效益下降,90年代中期的做空導致下崗潮出現。東北的失業產業工人大量流出到東南沿海,使東北重工業進一步空心化。而且積累了資本的東南沿海也開始產業升級調整,建立了先進的重工業基地,進一步擠壓東北重工業,這個過程還在持續。

想要改變這個過程如果依靠市場調節,只有等東北周邊外貿加強形成配套。可惜俄國是重工業和能源,蒙古是能源,朝鮮是重工業,這幾個國家資本匱乏不說,他們自己還需要資本輸入和輕工業解決就業。就算資本充裕也需要的是輕工業,需要東北自廢武功。

或者政策逆市場調節,強行把東南的工業遷到東北,很遺憾除非美國威脅迫在眉睫,否則是不會遷走的。

目前東北想要改變這一切只能通過國家優惠政策和資本輸入建立高新技術的製造業基地,形成與蒙古俄國的能源產業的配套產業,再把商品輸出到周邊國家和國內。然後等歐美外需下降和國內內需增長消費升級,東南沿海失業率大增,人口逆向流入東北。到頭來還得靠國家長期投資,這個過程很長。


臥家人


黑龍江人口流失是必然的,這些年整個東北經濟都出現下滑趨勢,國家針對這些也實施了振興老東北經濟的策略,使得經濟才稍有起色,可是僅憑輸血,不造血又談何留住人,振興東北工業基地呢,有一句順囗流倒出黑龍江省基本的生活狀況,那就是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快手。



黑龍江煤炭、林業、製造業等這些年始終困在沼澤之中,產業工人都面臨著下崗、轉崗、失業等困局,使經濟受到衝擊,面對這種情況,養家餬口的工人,只有背景離鄉,另謀出路。每年春節一過,奔赴外省打工創業的人數以萬計。真是讓人心頭一陣酸楚,就比如伊春吧,過去總人囗132萬人,現在能有80萬都不錯了。各林業局的人口流失比較嚴重,居民樓和平房都空出了很多。面對困局,不知道黑龍江什麼時候崛起,再振龍江雄風呢,我覺得窮則思變,黑龍江還有那麼多優勢,只要發揮好,龍江一定會崛起!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雪中風車,我來說幾句。


首先得說,人口流失不單是黑龍江,整個東三省都是如此!投資不過山海關,這話並非虛傳。作為地道的東北人,對此感受會更深一點。附近一所高校老師在課堂上對此更是直言不諱:黑龍江現在不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留住人的問題!一位哈工大畢業研究生對我說,他的同學沒一個願意留在黑龍江,都走了!


咱們橫向比較一下,南方最好的單位是什麼?企業,效益好的企業。黑龍江最好的單位是什麼?行政事業單位,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單位。那麼,黑龍江具有地方特色的許多企業呢?除個別國家直屬大型企業外,賣的賣,黃的黃。



問題就是將不該賣的也賣了,不該黃的也黃了。恰恰是這種簡單粗放的辦事方式,將黑龍江有優勢特色的市場經濟環境給搞壞了。



就拿電影行業來說,現在的國內市場紅紅火火,外來資本接二連三來到黑龍江搶灘登陸,而黑龍江原有的電影業呢?卻不戰而敗,整個地方電影行業全線崩潰,已徹底完蛋了!不是市場不好,不是資源沒有,而是自己無能!


雪中風車


本人土生土長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就說一說家鄉人口流失。

齊齊哈爾第一重型機械廠,廠區面積6.8平方公里,為亞洲最大的重型機械廠,中國最大的鑄鍛鋼生產基地,擁有中國第一臺、亞洲最大的12500噸水壓機,一車間是中國最大的裝備車間,廠門前廣場上由一重1969鑄造的17.7米高毛主席像為中國最大主席像,擁有員工8萬餘人,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主流為山東及全國部分退伍軍人。

東北重機學院,1960 年成建制獨立辦學,隸屬於國家機械工業部。 1978 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原機械工業部四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全國各地優秀學生嚮往的大學,1997 年學校整體南遷河北秦皇島市,改名燕山大學。

其次,發電廠,鍊鋼廠,獵槍廠,化工廠,兵工廠,玻璃廠,,,職工還是來自全國各地。

農村人口不太清楚,但聽老一輩人講,幾乎全是外省,黑龍江農村流失人口少,土地多,只要勤快,認幹,生活比城市過的舒服。以上只是以點帶面說一說人口來源。

第一批真正的流失原因,開始是省市級工廠工人開不出資,工廠倒閉,緊跟上的是大型企業開始下崗,你可知道?下崗,倒閉根本沒有錢賠,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沒有,很多夫妻一起回家無生活來源,那幾年人心惶惶,人們感覺天塌地陷,即使是八月,但心冷如冬日,連基本吃飯都成問題,人窮思變,挖空心思的找出路,這個時候沿海城市卻迅猛發展,陸續人們一帶一的出走,回老家,打工,有積蓄的做生意,可誰懂得陌生的城市那有自己一席之地,地域歧視,偏見,瞧不起,為生存一少部分人開始鬥狠。


無論政策還是扶持,投資基本全在廣東等沿海地區,類似於曾經湧入東北的父輩們景象,至於大家所說的東北天冷費用高,頭腦不靈活,懶惰等問題,,都是無稽之談,國企與私企有本質上的區別,要想轉變思維,必須走出去,我在廣東十幾年,開工廠的基本是全國各地精英商人,無論什麼工廠,都已經形成產業鏈,(聲明,本人不是地域歧視),廣東,沿海城市,夏如桑拿,冬日潮,太陽一出渾身溼,一年最少三個月以上梅雨季節,根本離不開空調,難道費用不高嗎?起始就頭腦靈活嗎?國家給你平臺,經過幾十年發展與探索,已經形成了良好辦事效率,人們的觀念轉變跟時間賽跑,懂得用全國各地人才改變城市,只有來過的人才清楚。



三十多年了,家依然還是老樣子,微薄的工資卻被人情世故套住,沒有轉變,還迷茫的走在國企思維路上,無論是出走安家他鄉,還是沒走的,卻對子女轉變,只想讓後人有工作,有本事,未來有個安逸的家,所以不再牽強子孫迴歸。(二代人口流失)

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有不到之處,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