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生活里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允許自己偶爾

做一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文 / 大大

“人生的意義”一直都是人類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尋找的,雖然從古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統一的答案。

小的時候,常有人會問我“你長大了要幹什麼呀?”,我給的都是一份標準答案“我以後要當科學家”,然後會被其他人誇“有出息、有理想”。

隔壁的牛牛說想做賣水果的,那樣就天天都有好吃的水果了,然後他被批“太沒追求了”,牛牛哭著說“可我就是什麼都不想幹,只想賣水果,天天有水果吃就可以了”,大家都笑了,村口教書的爺爺就說“可是,你總得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對社會有貢獻吧?”

其實那時的我並不明白我和牛牛給出的答案代表著什麼,但周邊的人給了我一種感覺:我們生來就是要為了完成某項人生使命的。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意義”、“價值”、“責任”、“貢獻”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拷在了我們身上。似乎生命一定要有意義、一定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才不愧於來世上走一遭。

但,我不清楚,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要獲得什麼,或者留下什麼才算是有意義的。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心理學治療學家歐文·亞隆認為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4個方面的困擾:不可避免的死亡;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

“生活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這點讓我想起大金。

大金自離職後待業在家已經一個多月了,似乎回到了學生時期的暑假,漫長而無所事事。

期間大學同學來玩了一段時間,然後在某個週六的下午,看著大金還在睡覺,就獨自送同學出門了。在回家的時候收到大金的微信語音,點開一聽“你們去哪了”,語氣中的蕭索氣息簡直要破屏而出。

到家一看,燈也沒開,她坐在床上撐著腦袋,很頹廢的樣子。問她,她說,一覺醒來,沒有人在身邊,身邊很安靜,一片茫茫然的感覺,“瞬間感覺到很孤獨,像生活在孤島”。

工作幾乎佔據了我們的日常,當這些約束性的日常一下子消失以後,我們沒有了必須要做的事,突然的“自由”讓我們茫茫然,不知道去哪裡尋找意義。

千篇一律的電視劇、刷了n遍的朋友圈、不再熟悉的明星還有你一點都不感興趣的熱搜,總之,一點意思都沒有。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初中的時候,《士兵突擊》正在熱播,讓我迄今為止依然記憶猶新的是,在劇裡面許三多一直唸叨著一句話“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就是好好活。”那時的我覺得這兩句話是自相矛盾的,現在才發現,他說的是對的。

我們都想要做有意義的事,但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都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就像生活不是電影,起起伏伏,有低谷就會有高潮,不管過程如何艱難,最後還能有一個圓滿的大結局。更多的人可能是一輩子都沒有什麼高潮,也無法成為什麼主角。

是誰說生活一定要有意義的呢?畢竟哪來的那麼多意義讓我們去追尋,有意義就是好好活。

不能說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意義,但相信每個人人生中可能都會有這麼一段時光:過去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未來的方向還不明確,但環顧一下四周,身邊的人都在卯足了力氣為了某個目標而奮鬥的時候,而你卻暫無目標。但我們依然需要在這樣一種無所事事,沒有明顯意義的人生中繼續生活下去。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木木就處於這樣一種階段,大三的她,專業所學課程大都已經修完,大四不遠也不近,但已經到了需要為未來做打算的時候了,臉上還是笑嘻嘻的,但心裡的負擔壓力卻也很重。實習單位要聯繫好;相關的證書也要籌備籌備計劃去考了;和男朋友的未來也需要認真規劃一下了;畢業設計差不多也要開始考慮了……

男朋友勸她不要著急,木木心裡也明白她著急的事情沒有deadline的,但還是很難不焦慮,因為整個專業的人都已經開始行動了起來,他們也在為這些謀劃著。木木所焦慮的其實是她對未來的不確定,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做的意義何在。

其實這個無意義的階段可以出現在我們的人生中很多次,高考完畢業的那個暑假、大三或是大四、失業在家時,都可能是這樣。

我們腦海中關於未來的不確定感,沒被目標的前進的無意義感,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感覺身後有一群鯊魚在遠遠地跟著你,你向遠處眺望卻看不見可以登陸的島嶼。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我們卻忘了,我們背後的鯊魚不是真實存在的,那群鯊魚叫做“意義”“價值“”責任”……現代社會往往給人一種誤解,那就是人生一定要有意義,有理想。我們無法忍受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是無意義的這件事情,拼命用人生意義、人生理想來進行武裝自己,填滿生活,但我們卻對生命、生活本身缺乏認知與觀察。

現代社會生存的緊迫感強烈,其實我們可以接受偶爾迷茫,彷徨的自己。小說家米蘭·昆德拉,他在生命的晚年寫了一本書《慶祝無意義》,是的,面對無意義,不需要恐慌,也不要去無視它,而是慶祝的態度。要什麼意義,存在本身已經就很了不起了。

我們都是俗世裡的一員,學會接受自己無意義的生活,可以呆立一會,思考一下人生,然後整理好情緒,繼續投入你人生的賽道,世俗地前進。

接受生活裡的無意義,然後繼續在煎熬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