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後場反手在實戰中的應用與變化

反手技術在實戰中是非常多變且具有觀賞性的,前有陶菲克的天才之姿

,後有諶龍的被動防守

反手並不只是頭頂區的一種被動過渡,它仍然可以通過線路的變化來達到主動目的。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反手在實戰中的線路變化與運用。

過渡

反手最主要的目的是對於頭頂區的過渡處理,在正手頭頂沒有辦法擊球的時候我們就會選用反手進行過渡或者頂高,但使用反手並不意味在場上表現出了弱勢,我們仍然能使用斜線,假動作(比如李宗偉的反手滑板吊直線假動作)等迫使對手二次啟動,反手協調性較好的選手還能使用反手抽球這一技術得分。

淺談後場反手在實戰中的應用與變化

一般在主動過渡時會選擇較短的直線進行過渡,即便對手取位較前,只要反手質量略微過關,都很難直接取分。被動過渡時一般採用大斜線處理,增加球的飛行距離,使自己有較長時間回動恢復,上網等,但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被動抽直線或斜線腰位也是一種反守為攻的手段。

在對手抽直線或過頂球質量不高時我們通常會採用擋來達到使對手二次啟動甚至得分的目的,橫送拍面使球快速下落貼網。

反手擋直線近網可以逼迫對手起球,達到控制網前主動的目的,即便對手不起高選擇回放,在距離和局勢的把握上仍然是擋的一方有利。

在擋斜線這一選擇上需要慎重,因為對手也同樣擁有足夠的時間上網抓推,選擇斜線時需要對手站位靠後,或者體力不支的情況下起到調動的目的。

淺談後場反手在實戰中的應用與變化

主動

主動反手在單雙打中都有使用的機會,陶菲克的反手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主動打法,最經典詮釋的就是陶菲克的反手殺直線

主動反手一般在業餘中使用的較少,即便有也是比較靠近中場的位置,反手下壓隱蔽性高,相較於頭頂來說省力,但也少了核心力量的支持,正常反手主動一般會選擇快頂對手頭頂,減少對手的回球選擇。下壓一般會選擇直線,藉助反手的突然性得分。

以上淺論了三種狀態下反手的具體應用,但羽毛球和圍棋不同,不存在絕對的定式,在何種情況下做最優選擇,是長期觸球所積累的經驗,以上我所提到的只不過是局部的一些選擇,仍然有很多技術等待球友發現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