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軍事用語中的「斥候」是什麼意思?

兵器世界


如題,“斥候”,是古代典籍中的軍事用語,“候”讀第四聲,作為動詞時指偵察軍情,作為名詞時指偵察兵。《三國演義》的故事是漢末背景,而這個詞多數史學家正是認為它起源於漢代。斥候是特殊的一個兵種,類似現代的特種兵和偵察兵的結合體,稍帶點特工的意味,通常由天賦較高、動作敏捷的經驗豐富的兵士擔當,在冷兵器的戰爭時代,斥候的活動對戰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追溯這個詞語,可以順著西漢繼續探究,在商朝,天子分封諸侯、而每個諸侯國的作用按照現存甲骨文的記載,是“為王斥候”,幫天子傾聽、偵察四境,探取民情、輔助明君,因此,也有人說斥候這個詞大概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固定使用了。

古籍《釋名》中提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斥,度也”;“候,即候望”。由此可知,詞意即根據實際環境觀望形勢、揣度軍情。而《墨子》中這樣寫道:“守入城,先以侯始。”對此,岑仲勉於《墨子城守篇簡注》裡注云:“侯,今名偵探或間諜。”也就是說,《墨子》裡提到的這個“侯”,便是“斥候”的“候”。另外,《尚書》裡《禹貢傳》也曾講到“斥候而服事”,“斥”即偵察,演變到後世,變逐漸有了“斥兵”“偵察兵”“偵探”等詞彙了。

但是,到了漢代,“斥候”的“候”開始也寫作“堠”字了。堠是古代一種道路計程器物,它的用法是立在道路的右側,常為綠色的小方石碑,每五里立一堠,方便計算道路里程。現代常說的“里程碑”一詞,也是由這種測路石碑而來的。在先秦時候,有“斥堠”職位的人,巡查各處道路上的險阻及防護設施、以隨時等候、抓捕通緝的盜賊。大概也是因為這裡隱含了等候之意,“候”與“堠”的用法也混淆起來。

魏晉以後,軍中撤掉了“斥堠”,待到了唐宋時期,偵察兵早就消弭了“斥堠”這樣古樸的舊稱,只依馬步偵察的不同裝具使用、稱偵察兵為“探馬”或索性直接稱“探子”。

題中提到《三國演義》中常見“斥候”,近代卻不曾見到,因為此為古語,唐宋之後的兵家用語便很少使用此詞了。《北史.莫多婁貸文傳》有“以輕騎一千,軍前斥堠,死於周軍”之句,唐代詩人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有“又明於斥候,善揣敵情”之句,《續資治通鑑.宋理宗嘉熙元年》有“謹斥堠,嚴巡邏,守禦遂固”之句,還能見到這一古語的痕跡。近代的話,偉大的先哲魯迅先生在《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裡稍有提及道:“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及到當下,這個詞語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再被慣常使用了。


歷史有妖氣


作為世界上軍村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古代軍事文明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現代化軍事術語,只不過由於近代化的衝擊和古老文字的斷檔這些術語大多都被舶來詞代替了,而“斥候”的意思就是“偵察兵”或者特種偵察兵之類的兵種。從古至今,對於大多數的國家來說偵察兵都是步兵當中的精銳,看過《我是特種兵》的觀眾肯定都記得小莊等一批新兵完成訓練之後的分兵過程中,新兵們都已加入“偵察連”為榮,這就是因為偵察連是陸軍單位中最精銳的部隊。

現代化戰爭中偵察部隊的重要性時最突出的,盡在二戰時代各種偵察兵裝備就像噴泉一樣湧現出來,上圖是二戰美軍廣泛裝備的“獵鹿犬”裝甲偵察車;下圖M8“灰狗”裝甲偵察車,兩者都活躍在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配備這種高速且有一定裝甲保護的偵察車之後,美軍偵察部隊可以抵近到地方戰線附近,為進攻部隊提供準確的防禦情報,當然為後方炮兵進行校準也是偵察兵的重要任務之一。由於反偵察武器和手段越來越強大,美軍為偵查並配備了口徑越來越大、身管越來越長的壓制性火力,同時代的納粹德國更加註重火力密度,因此以機關炮居多。

閃電戰中偵察部隊不僅要有能力抵抗地後方的清繳部隊,還有伴隨快速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高速移動,因此德軍開發出來的偵查用裝甲車大多使用較輕的底盤,為此犧牲火炮威力但還是確保了偵查裝甲的火力密度,可見這類裝甲武器的打擊目標是以步兵為主的。如下圖的德軍裝甲偵察車,你知道他的具體型號嗎?歡迎留言討論。


利刃巨透社


所謂斥候,專業的解釋是——

司馬貞《史記索隱》:許慎注《淮南子》雲:‘斥,度也。候,視也,望也。’

斥並非斥責,而是揣度,度量的意思;所謂候,就是看,側重是遠遠觀望。結合起來就是說,遠遠探查,思考揣度。

一、斥候作為名詞用,意思常為偵察兵;

《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身為太守的李廣,經常不帶偵察兵,孤身深入大漠,但是也從未被害,足見李廣有勇有謀,武藝高超。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復遠遣斥候,觀相徑要,欲圖壽春,權以為不可。”

這句話是說諸葛恪遠遠派遣偵察兵,去探查壽春周圍各路要道,試圖偷襲壽春,但是孫權認為不可行。

二、作為動詞用,意思常為偵查,探查。

唐·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敵情。”

這句話是說,唐朝有位信任檢校司徒的官員烏重胤有極高的軍事素養,對於偵查敵情方面非常有一套,得到情報之後能快速分析出真相。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嘉熙元年》:“謹斥堠,嚴巡邏,守禦遂固。”

這裡是說,宋理宗年間,邊關告急,某官員能夠加強偵查敵情,嚴密巡邏,使得邊防守禦大大加強。

進入晚清民國,斥候這個詞漸漸就淡出舞臺,被偵查員,偵察兵取代了。


葉之秋



流星68421911


應悟空之邀:

“斥候”(亦作斥堠)一詞,現在仍偶見使用,如我國臺灣的《軍語釋要》,其釋義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組之統稱。”



斥,本義是驅逐,引申為遠、度(遠近)等。

堠,本義是瞭望敵情的土堡。

在秦以前,斥堠是指遠望敵情的土堡,專門侯望敵情之兵,稱為斥兵。

唐.杜甫:雪山斥候無兵馬,錦裡逢迎有主人。

明.尹耕 :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樓高並朔雲平。



漢代,斥兵的職能範圍得到擴展,其包括尋找水源、檢索地型、偵察與反偵察等等。而偵察方式亦出現了深入敵後、軍事間諜等多種形式。而斥候就是泛指參加上述行動的人,可能是單兵,也可能是一個小隊。(有點象今日的特種部隊)如:

《書·禹貢傳》:“斥候而服事。”斥,即偵察,又如:斥兵,偵察兵;斥候,偵察敵情的士兵。

《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史學大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注:“侯,今名偵探或間諜。”)

日本奈良時代,亦稱忍者作斥候,而所謂忍者,實際上也就是特工或間諜,也帶有偵察的含義。

在漢以後軍隊職能細化,斥候又分化出探子,刺客等職。斥候一詞在軍中使用漸小。


筱靜詩詞書院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容易,知敵難。兩軍對陣,敵方不可能告訴你我將要派多少兵,什麼兵種,用怎樣的方式來攻打你。這是傻子也幹不來的事情。

在春秋戰國之前,兩軍對陣,差不多都是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兩軍對陣,明槍明箭的幹,有點像歐洲中世紀的大規模對戰。這個時候軍隊拼的是各自士兵的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的頻繁,各種戰事各種情況都隨時可以發生,這個時候,就有著兵法的誕生了,也就是用最小的代價打贏戰爭,以少勝多。隨之對應的,也就出現了新的兵種,斥候。專門探查敵方動向,回報前線戰爭情況的兵種。

斥候在軍隊編制上指主要負責偵察敵情與反敵方偵察的機動靈活的偵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沒有那麼細至,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偵察敵情那麼簡單。如在陸軍方面,他同時也要到戰地附近打探消息,關於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可飲用水源,在哪裡有可行的道路畫成軍事地圖,是否要找先鋒隊有山開路遇水搭橋。且他們對格鬥和武器的掌握強於其他人,還十分善於隱藏。


後來,隨著兵種的增多,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就需要主將在後方坐鎮指揮,同時配備軍事參謀。這些指揮人員需要調配整個軍隊,前鋒,主力,側面迂迴,後方糧草。這些東西都需要有人通知到位,而古代又沒有什麼無線電通訊工具,而靠信鴿又有可能丟失信息,所以斥候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了。任何軍隊都不能沒有斥候,沒有了斥候,就相當於人沒有了眼睛,沒有了耳朵。沒有這兩樣,你就是長的再壯,打不到人也沒用,最後只能輸

所以說斥候在古代軍隊中一直充當著通訊兵,偵查兵,特種兵,間諜,刺客的作用。

到了現代,隨著軍隊的進一步細化,斥候也隨之細化很多兵種。主要就是偵察兵。偵察兵,是軍隊中最特殊的兵種之一,偵察兵都是部隊中的精英,從新兵開始就出類拔萃。國際軍事對抗中,最精彩的對抗就是偵查兵的對抗。他們每個人都身懷絕技,精通數種槍械,反應力,協同能力都是頂尖。



國家與國家的一些摩擦,矛盾,有時候都是在邊境進行小規模的偵查兵對抗。特種兵也是屬於偵查兵的一個分支,只是特種兵更專業一點,規模更小一點,有點像古代的刺客,素來追尋斬首行動。

所以說斥候從它誕生開始就一直髮揮著巨大的作用,只要軍隊還沒有被機器人取代,伺候就會一直存在。!!


歷史鹹談



中國古代軍事術語“斥候”,就是現代的偵察兵。

題主特別描述,說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中,經常看到出現“斥候”一詞。

斥候,又作斥堠,古代軍事隊伍中的斥候,是一個兵種的名稱,就是現在軍隊中的偵察兵。


斥候,據說起源於春秋時期,興起發展於漢代,是古代軍隊中偵察兵正規的名稱,也有稱作探子、探馬的。

如有的古代小說中,“聞聽敵軍來襲,放出多路探子”。

又如“忽聽帳外高喊,某路探馬來報,速傳進來”。

斥候作為軍事術語,在《三國演義》古典文小說中常出現,而在一般通俗小說中不常見,多以探子、探馬代稱。
僅供參考。


z山海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看到的“斥候”二字,它主要是指偵察或與之相關的人或物意思。“斥候”作為動詞,是偵察、候望的意思,“候”就是視、望,遠觀、遠看、遠望。作為名詞主要兩種:一是指偵察、候望的人,如哨兵;二是指用於偵察的設施:如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大船上用以瞭望的小屋,這些都稱斥候。

長城火臺(網絡圖)

“斥候”也作“斥堠”,堠是古代記里程的土堆。五里一個堠,十里兩個堠。古籍中的“斥候”的意思主要是上面兩種。

比如《漢書・賈誼傳》中這段話:“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冑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意思是說:現在西部邊境上,即使爵位很高的人也不易免除兵役,成年人都因為戰備而得不到休息,哨兵瞭望烽火不得安睡,將官都披戴著鎧甲睡覺。所以我說這是一方得了病啊。這裡的“斥候”就是哨兵。

烽火臺(網絡圖)

為什麼在近代軍事記載中沒見過這個詞?主要是被新詞替代了。

作為動詞的“斥候”被“偵察”、“瞭望”替代了。

名詞的“斥候”,被“偵察兵”、“偵察員”替代了。瞭望敵情的土堡,變成了“瞭望臺”、“瞭望塔”等。

今天用於“斥候”的儀器設備、手段更多了,如有無線電偵聽、照相偵察、雷達偵察等手段,有偵察機、偵察衛星等高科技工具。所以,斥候過時了,“過時”用網絡語言怎麼說來著?偵察設備還有哪些?不吝賜教吧。


趣話歷史那些事


斥候指的就是現在的偵察兵,古時候也叫“ 斥堠 ”,是中國古代軍中職事。

斥:度,遠近。

堠:古代道路計程器,一種立於道路右側用於計算里程的綠色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


斥堠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斥堠主要負責巡查各處駐地以及防護設施,秦漢以後,就再也沒有斥堠這個職稱了,稱遠出哨探的偵察兵為斥堠。到了唐宋時期改稱探馬或探子。

東漢末年戰爭初起時,有一支青州刺史焦和的軍隊,人數眾多,兵器裝備精良,唯獨沒有所謂的“偵察兵”,也就是斥候,所以在打戰的時候特別被動。


而三國時期,關於斥候這種兵種就比較多了,一般的偵查人員都有候、候者、斥候、偵候等,後來三國的將領作戰經驗豐富,則常斥候,也就是我們看演義裡經常看到的,兵種也很多,比如:

曹操的虎賁騎兵,日行千里;

南蠻的象兵,可攻城拔塞;

南蠻的藤甲兵,刀槍不如,只是怕火攻;

西域的西涼鐵騎,有很強的攻擊力以及衝殺力;


羽評郡主


斥候,斥候原為邊塞上專門伺察望敵情的人。是中國古代軍中職事,就是相當於偵察兵的兵種,唐宋以後都是稱“探馬”或“探子”,古代的斥候分工沒有那麼細,是要做很多事情,除了偵察敵情,還要負責水源、會畫地圖、刺殺敵軍首領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