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圣人、仁者与君子之间是否存在人格高下的分别?(上)

(一)若圣人、仁者与君子之间人格有高下之分

1、圣人高于仁者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圣与仁是并列而言,我们在此无法分出圣人与仁者的高下。但下文可见二者的差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句之意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恩泽不是仁者所能完成的,必要等圣人才可实现的,足以说明圣人的人格要高于仁者。

《论语》中圣人、仁者与君子之间是否存在人格高下的分别?(上)

2、圣人高于君子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表明孔子在当世最希望能见到的是圣人。既然没有见到圣人的希望,那 退而求其次,能见到君子也可以。在孔子的心目中,圣人的人格是高于君子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所谓圣人之言,当是关于圣人在言行方面对人们的教诲,如果君子敬畏圣人之言,必要孜孜以求,进而落于行动之中。由此可知,结论应与上则相同,圣人的人格也是高于君子的。

《论语》中圣人、仁者与君子之间是否存在人格高下的分别?(上)

3、仁者高于君子

(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传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一则中直白地说明了君子之中有不仁之人,鲜明地道出了君子的境界在整体上没有达到仁者的程度。

第二则中说颜回也不完全是仁者,最多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更不能称为仁者,因为仁在他们的心中的时间最多只能是一日或一月罢了。

所以第三则中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弟子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人是否为仁者时,孔子只赞许他们各自从政的才华,却不以仁相许。

然而在第四则与第五则中,孔子毫不掩饰地称赞子贱与南宫适为君子,这意味着君子的境界在弟子中是大有人在的。

《论语》中圣人、仁者与君子之间是否存在人格高下的分别?(上)

从以上五则分析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君子可至,仁者难达。因而仁者的人格要高于君子的人格。

如果综合比较圣人、仁者与君子三者之间的人格层次,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人格高下的不同,圣人的境界最高,其次是仁者,再次是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