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誰來出錢?!最通俗讀懂央媽與財爸的論戰!

近日央行與財政部的喊話互懟引來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央媽指責財爸沒出錢,財爸回懟央媽不懂哥的苦,各有各的理。

都說看戲的不怕臺高,金融小白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次大佬級撕逼,但小白們看的不是戲,是寂寞!(嗯,因為這場戲完全看不懂啊!)

別急,雖是央行與財政部導演這場戲,但排排君不會讓大家在孤單的角色裡。

央媽與財爸都管些啥?

央媽管著中國的貨幣,比如印鈔票、外匯、黃金等等,財爸管著中國的賬本,比如政府收支、稅收等等。

在此之前,兩口子還挺和諧,挺配合,而且共同抵禦了不少外部風險。比如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財爸改變一往嚴格的面孔,實行了寬鬆刺激的財政政策,當年增發了不少長期建設國債;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財爸更是出手大方,一筆“四萬億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騰空出世。央媽也沒少花錢,刺激歸刺激,錢還得從央行來。

提到央媽與財爸,就不得不說老爺子發改委了,他才是掌控大局的人。發改委定好鼓勵的行業和投資方向,央媽負責把控好流入其中的錢的多少,財爸負責其赤字、舉債、減稅和收支等。雖然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摩擦,但在三方的總體良好配合下,中國經濟幾十年來依然穩步前進。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央媽負責的領域主要在於存量:據統計,2017年M2(廣義貨幣)總額約為同期GDP的兩倍,如此巨大體量的貨幣少了央媽可不行;財爸負責的領域主要在於增量,比如每年的財政收入、稅收等,怎麼花?花多少?親兄弟也要明算賬。

不過央媽和財爸名下都各有一個孩子,央媽的孩子是金融機構;財爸的孩子是地方政府。原先,發改委老爺子遇到項目就是一個字:幹!

到底該誰來出錢?!最通俗讀懂央媽與財爸的論戰!

項目多,投資就多,投資多了,地方政府有政績、有就業,金融機構又為地方政府設計各種金融產品供其融資,賺錢賺到手抽筋,財政也跟著吃香,有稅收。唯一鬱悶的就是央媽需要不停地放錢。

加槓桿,上項目這種皆大歡喜的情景本來好好的。不過到了今年,大家就沒那麼幸運了。

“大戰”前夕

事情是這樣的。中央現在要求金融去槓桿,去槓桿是什麼?說白了就是降低負債,少借點錢,少花點錢。

央媽給金融機構這些孩子們的零花錢大大減少,但這過程孩子們是很痛苦的,於是財爸心不能太硬,政策不能收得太緊,那邊貨幣緊縮,這邊就要財政寬鬆。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狗血的。本以為金融機構只是發發牢騷、哭哭鬧鬧,沒想到這下還上吊了:債務違約大面積爆發。不巧股市又大跌,本來就缺錢的企業更是叫苦連天。

央媽這下懵逼了,連忙降準,臨時加點“零用錢”。然而,財爸這邊卻接連暫停或收緊了新能源、機場、光伏、棚改等多行業的政府補貼,預算安排的赤字率(財政花的錢超出掙的錢那一部分與GDP的比率)是2.6%,也比去年的3%少。

終於,經濟半年報出來了:財爸這邊,上半年財政收入超1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央媽這邊,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9.1萬億元,同比少了2.03萬億元,M2增速也創了新低。

而中國經濟GDP在二季度同比增長6.7%,環比一季度放緩0.1%。上面“怪罪”下來了,央媽正好渾身沒地撒氣呢:好傢伙!我之前花了那麼多錢吧孩子們哄得好好的,現在一去槓桿,一哭二鬧三上吊。好不容易降準安頓好了,你卻收縮赤字率?還能不能顧全大局,好好玩耍了?!

這不,央媽首先發聲,目標直指財爸:表面上說出錢,實際上並沒出錢,純粹一lyb!

財爸也不是慫的,立刻回懟:你想要我怎麼出錢?不會算賬就別瞎逼逼!

到底該誰來出錢?!最通俗讀懂央媽與財爸的論戰!

隔空論戰

經濟增速放緩了,這個鍋誰來背?央媽和財爸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撕逼!

第一回合:“赤字之戰”

央媽:現在中央要求我們把控好金融風險,貨幣必須減少,孩子們都縮衣緊食的。本來這時候你應該大方點,好好鼓勵他們。你倒好,不僅不給錢,還收縮預算,你這不是耍流氓嗎?

原話:為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金融部門正在去槓桿,貨幣政策實際上是穩健中性的。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政策應該是積極的,然而現在看到的情況是,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緊縮的。用我一位同事的話講,沒有赤字增加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財爸:不會算就不要瞎逼逼!雖然稅收增長了那麼多,可我在地方政府這些孩子們頭上沒少花錢!

原話:廣義上赤字還應考慮政府性基金預算的收支差額(即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此外,以前地方政府在預算之外的舉債融資,常被認為應計入廣義上赤字,但是很難追溯和準確統計。因此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起來。

第二回合:到底誰的孩子錯了?

央媽:這麼說那就是你孩子的錯了?可是你孩子亂花錢出了事,別怪我孩子頭上啊!他們不是有玩具嗎?倒騰一下拿去賣趕緊還了錢就是了!

原話:將一些隱性債務劃到政府債務之外,一推了之,這對化解風險本身沒有幫助。地方政府的去槓桿不能只關注負債方,更要關注資產方,完全可以通過資產出售、兼併重組等方式來緩解債務風險。

財爸:你胡說!明明是被你孩子帶壞的!不是因為你孩子隨便借給我孩子錢,還有各種“優惠”,我孩子一臉懵逼,這才上了當的!

原話: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

第三回合:誰在為國有金融機構出錢?

央媽:你說你出了錢是吧?!那你問問我孩子們,都是你來發債他們自己買,自己掏錢養活自己,你之前給的那麼點點錢早就用完了!

原話:從金融業的角度看,現有國有金融企業的國有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實的,有的是自己為自己注資,有的注資早已消耗殆盡。之前的歷次注資,財政並沒有真正掏錢,“特別國債”實際是在央行的幫助下財政發債銀行買、銀行自己為自己注資,沒有真正增強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

財爸:20年前我總共才賺9800多億,而我卻負債2700億為你孩子籌資,你孩子借錢的利息、損失,都由我來買單,現在你來邀功,豈有此理?!

原話:1998年全國財政收入只有9800多億元,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不是一個小數。當年財政注資銀行,就是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重要體現,後來財政對於商業銀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一直存續的特別國債及付息,到後來銀行不良資產轉為優質債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錢和權益,最後承擔者是全體納稅人,豈能轉身一筆勾銷變成了靠銀行自己和央行“幫助”呢?

到底該誰來出錢?!最通俗讀懂央媽與財爸的論戰!

事實就是這樣。排排君總結一下:

1、央媽之前的大放水,讓大家過上了皆大歡喜的日子,但殊不知卻為之後埋下了雷。而現在央媽希望在暴雷前把這引線拆了,但央媽認為財爸不但“沒幫忙”,還在引線旁邊抽菸。

2、財爸這邊,減稅和減補貼都是順應國家戰略,是大勢所趨,但既然財爸看到了地方債問題,下半年地方政府的日子肯定會不好過,錢只會越用越少。

3、最後,去槓桿、穩大局,還是要央媽和財爸的政策配合,互懟並沒有什麼卵用。

最後排排君還想多說幾句。其實,當前監管層一直在強調防風險和去槓桿,財政表面上看好像在收縮,但其實背後清理地方債、整頓投融資平臺等等都沒少花心思。而央行呢?之前廣義貨幣的大水漫灌,灌醉了許多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但醒了就不認賬了,過得了好日子過不了苦日子。央行意識到問題所在,順應監管去槓桿,也是理性之舉。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拳中,難免有摩擦,不過沒關係,多“吵吵”就好,把各自的想法和疑惑都說出來,對症下藥,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