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縣猴場鎮打造「四零」社區,點燃移民新生活

甕安縣猴場鎮木瓜河易地扶貧搬遷點現今入住512戶2261人,分別來自大河、石板坪、大田壩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村寨。受傳統陋習的影響,不少搬遷群眾入住後不注重小區公共衛生,亂扔亂堆、隨意損毀公共設施、將門前綠化池鏟作菜地等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猴場鎮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九字方針,以“四建四零”為抓手,以黨建帶群建、黨風帶民風、黨員帶群眾,實現搬遷農民變市民,開創移民新生活。

一、安置區內建社區,服務移民零距離。木瓜河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位於猴場鎮下司社區,為方便群眾辦事,猴場鎮將下司社區整體遷建到小區。社區進駐後,建起了居民活動室、鄰里說事室、居民講習所、社區綜合服務窗口;建設了群眾大舞臺、室外健身場所和燈光籃球場,打造了全鎮最完備的娛樂場所;引進商家辦起了平價超市,通過免租方式對商家進行補貼,為搬遷貧困戶提供平價、折扣商品;組建了群眾文藝團隊,開展百姓宣講、文藝活動進小區等活動,傳播黨的好聲音,宣傳黨的好政策。下司社區的入駐,讓搬遷居民家門口就可以諮詢、不跑腿就能夠辦事。

二、移民黨員建支部,黨建覆蓋零盲點。下司社區建到安置區後,社區總支動員搬遷戶中的20名黨員建立了木瓜河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黨支部(支部黨員可以享受原戶籍所在地和現支部的“雙重權利”),選舉了支部書記,專門落實了支部陣地。搬遷戶中的這20名黨員均掛上了“共產黨員戶”的牌子,還以樓道為單元,將黨員劃分到各區域,身份在不同的樓道上、在群眾的生活中“亮”了出來。創建“心願樹”,廣泛徵集群眾真正需要、可行易行的“微心願”,由支部組織黨員幹部採取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等形式自願認領,限時辦結,解決群眾小困難、小需求、小夢想,幫助群眾實現“微心願”。

三、支部引領建平臺,就業增收零壓力。移民支部在下司社區總支的帶領下,藉助全省農村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機遇,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就業培訓基地,邀請各類培訓機構開展了4期搬遷群眾就業培訓,涉及廚師、泥水工、木工等7個工種,培訓搬遷群眾249名。同時,與縣工業園區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協議,輸送33名搬遷群眾在園區企業務工。圍繞景區內勞動密集型工地和農業園區,支部牽頭成立了下司社區勞務公司,輸送勞動力到馬露塘種植花草,櫻花山、桃花山鋤草等,解決搬遷群眾就業850餘人次。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聘用5名搬遷群眾為生態護林員,聘用2名搬遷戶大學生到村工作,聘用1名搬遷群眾到鎮流管辦工作。通過“支部+企業+群眾”的引導合作模式,實現了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四、搬遷群眾建樓管委,互助共建零障礙。為實現小區自我管理,扭轉群眾不良陋習,美化小區環境,小區移民黨支部組織召開群眾會,共商管理辦法,成立了小區樓管委。樓管委成員由小區每棟樓選出來的樓長組成,其主要職責是收集住戶意見、管理樓道衛生、協調樓道糾紛。在樓管委的倡導下,由搬遷群眾自籌部分資金,鎮將部分移民經營場所租賃收益作為補貼,建起了物業管理公司,有了物業管理,小區內室外活動場所、公共服務設施維護、小區環境衛生、小區安全巡邏等都得到了統一管理。同時,小區樓管委還藉助社區平臺,建立了“曬一曬”平臺,對一些群眾影響小區整體形象的不良行為、陋習進行曝光,對文明行為、鄰里榜樣進行典型宣傳。小區樓管委的建立,讓互助共建沒有了障礙,實現了小區居民鄰里困難互幫、平安互守、和諧共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