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镇是武汉市区唯一保留下的古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与外界隔绝。城市里的世外桃源。

老巷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井,红砖瓦房内,保留江南古镇前后房,天井的结构。

少有人知道,天兴洲对面的这座小镇上,生活方式接近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互联网和夜生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15年起,棚户区改造开始在青山镇动土,最近,小镇已经搬迁殆尽。在它最后保留完好的时刻,我们故地重游。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

青山镇原本是个热闹的码头古镇,民国时代,九江、上海来武汉的商船在这里停靠,采购卸货。

解放后的国营工厂时代,青山镇被改造成苏联红色风貌。黑瓦换成红瓦,土墙砌上红砖,青石板路换成砂石路。工厂拔地而起,私人小店变成国营商店。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1950年代,国家号召“人多力量大”,每家五六个孩子,这些孩子生长在集体年代,成为这条街的主人。

这群60多岁的居民,是如今青山镇唯一的原住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集体时代长大的人们,经历过一模一样的生活轨迹。小时候,一起在后山上的青山小学读书,一起上山下乡,一起在街办厂上班。那时青山镇繁荣,街办厂就有十余个,包括电石厂,瓦伦厂,印刷厂。

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维持老样子。

青山镇人习惯吃井水,早晨去井边打水漱口,傍晚去井边洗衣服,到了吃饭时间,每家做一两个菜,大圆桌摆到街边,一起吃。

只要不是冬天,天黑了,街上竹床就摆成一列,人们围坐一圈,听收音机。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大集体时代,生活也有波折。

青山镇和红钢城不和睦,一边是国营工厂霸主,一边是江南小镇里的小厂房聚集地,红钢城的人嘲笑青山镇是“鸡窝”。

那时,大小厂的工人下班后总会约架,黄昏之时,各街区打成一片,年轻人们在阳光灿烂里挥霍着荷尔蒙。

来来回回打了十余年的架,青山镇和红钢城和解了。

▁▁▁▁

1993年,国营工厂倒闭,一夜之间,青山镇衰落了。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 // 住在正街9-6号的老马一家7口人都在国营菜厂上班,厂倒闭,一家人都失业了。

热闹的街道变得萧条,人们开始选择去留——在当年,闭塞的小镇意味着寒酸的生活,离开意味着冒险。

年轻人和胆大的人,离开了青山镇。已经年近40岁的人们,选择了留下来。

留下来的人重操旧业,国营理发店的学徒租下门面,用以前老设备,做剃头刮脸的生意。

和她一样,国营医院的桂大夫开了诊所,国营饭店的厨师开了小餐馆,百货、粮店、土产、电话超市等国营商店都由居民继承,自营,没有改变原来的模样。

青山镇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部落,人们没有提前商量,却恰好将国营时期重现了。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时间停止了。这里没有互联网和网吧,甚至,没人用智能手机。

居民们依旧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买菜,在井边洗菜,买生活用品不去连锁超市,都在街上的日杂店或百货里买,有时,还去电话超市打电话,2010年之后,街上仍在摆竹床阵。

1988年,童裁缝搬到青山镇租下门面开了服装店。那时候,这家小店代表着这个小镇的时尚,人们买来布料,来这儿做衣服。

如今店内挂的衣服样式大多是排扣呢子大衣和半长裙子,1990年代的风格,颜色大红大绿。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五座小山围绕着青山镇,每座海拔八十米上下,不高,却刚好阻隔外界。青山镇无人问津,也没居民走出去。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 // 五座山名为:矶头山,鸦雀山,营盘山,祖坟山和凤凰山

1990年代开始,安康煤矿厂,华新水泥厂,石化厂在此运营,每天夜晚,十余个工厂烟筒向外排着废气,到了早晨,街上硫磺味弥漫。

这里天空永远阴沉,像一块生铁盘。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

时间停滞二十多年,城市的楼房越做越高,高过山围成的屏障,进入青山镇居民的视野。

2014年底,青山镇正街被列入青山区二期棚屋改造计划,政府规划将这里还原成历史上的江南古镇,拆迁赔偿一平方5500元,还建房在杨春湖附近。

与世隔绝20多年的青山镇居民到了分别的时候,2015年签协议的时候,大部分居民都签字了。

“其实拆的钱少,搬的地方在火葬场后面,灰大,都不想走。”开土产店的老涂抱怨。

“但是我们这代人,已经习惯了服从政策。”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镇围了围墙,原本就被人遗忘的老城,默默化为砖瓦,散落满地。只剩下一条青山正街孤独留存在废墟之中。

青山镇几百户人家,还剩下九户。

最后的一批居民,努力保留着它的模样。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道路被清扫得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用木板把门封住,上面留下油漆刷的电话号码供联系。门前蹲着的狗,等不来主人。

五六个人聚在电话超市旁打麻将,牌角儿是86岁的老黄骑自行车在正街上来回穿行,喊来的。

“街上以前6家麻将室,还要抢桌,现在一张桌子,倒没人了。”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日落之时,空荡的街区,炊烟升起了。

61岁的赵奶奶将一口大锅放在炉子上,里面装着菜场捡的鱼鳃,和买的小喜头鱼。

她曾在这条街上开日杂店,每天喂养附近的流浪猫狗,从2003年到现在,一日两餐没断过。

搬迁的人越来越多,流浪猫狗也越多。“一些人心狠,养的动物都不带走。”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她在祖坟山上,江堤边,正街上和龙泉古井边,这四个地方摆上铁碗,每天送两次。

赵奶奶的新房已经装修好,她却不入住,儿子着急,隔三差五过来劝。“放不下这些猫狗,都是我看着长大的,每只都有名字。”

她想过办法,自费买猫粮狗粮,给拆迁办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撒点,被拒绝。

居民们自发形成,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彻底消失,记得青山镇的人也慢慢老去。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90岁的黄婆婆住在矶头山下。

矶头山原本与正街相临,她解放前就出生在这里,见过青山镇曾经的热闹模样。

汽车在马路上穿梭,旁边青山技校的学生放学,打扮新潮。她盯着这条马路上发生的一切。

“她不认字,屋里也没电视,外面什么样,我们都不了解,她更不懂。”

邻居走过去和她坐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的八卦和即将搬进的新房。她笑起来,又似乎与外界的生活截然无关。

青山|被遗忘的80年代小镇,和它最后的居民

图片 = 黄大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