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漢子的扶貧故事

——寧強縣胡家壩鎮周家河村第一書記劉敏駐村扶貧側記

車明春 王秋偉

喝上了自來水,走上了硬化路,建起了農業產業園區……如今,寧強縣胡家壩鎮周家河村村民的生活,真是越過越有滋味了。兩年前,這裡沒有產業基地,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00元。現在,村裡有了百畝銀杏園、有了土雞養殖基地,不少群眾還種起了核桃、茶葉,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大家都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而這,都離不開一位女第一書記的身影。

“七溝八梁十二面坡,中間隔了一條河”,位於寧強縣以東20公里處的胡家壩鎮周家河村,全村9個村民小組409戶1379人,旱地568畝,耕地僅有1075畝,貧困戶151戶402人,殘疾63人,精神病13人,地處偏遠、土地貧瘠、信息閉塞……幾乎彙集了所有的致貧因素。2017年3月初,當該縣直機關工委第一書記劉敏來到這裡駐村扶貧時,她被眼前的情況所震撼,從此便和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年來,在劉敏的不懈努力、縣直機關工委的積極幫扶下,周家河村這個基礎差、底子薄的小山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2017年實現了19戶55人脫貧。

每天10公里的女漢子

“你家幾口人?主要收入來源靠什麼?計劃發展什麼?最近住院報銷的錢拿到手了嗎?”,初到周家河村的劉敏一心一意把心思全都用在駐村扶貧上,常常週末加班,翻山越嶺瞭解民情,她一家一家跑,一個一個問,詢問筆記記了厚厚一大本。

作為一名女同志,劉敏在脫貧攻堅中克服了太多常人難以理解的困難,農村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環境的艱苦、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標準之高和貧困戶期望值之高二者之間的矛盾都無時無刻在檢驗和考驗著她,嚴峻的工作形勢和繁重的工作壓力把她造就成了一個務實、精煉、雷厲風行的十足“女漢子”。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周家河的實際狀況,為後面精準扶貧找到“對症良方”,她帶領駐村工作隊一行每天徒步10多公里以上,進村挨家挨戶瞭解貧困戶實際困難,分析致貧原因,探索精準施策。短短一個月她們走遍了全村151戶貧困戶,第一時間掌握摸清了村上的實際狀況。

通過走訪瞭解,劉敏深深地感受到,由於該村地理環境比較閉塞,產業發展成了擺在村民面前的最普遍的問題。加之村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思想觀念落後陳舊,經濟來源單一,很多貧困戶長久以來養成了“等要靠”的惰性思想,扶貧難度異常艱鉅。

能受氣的實幹家

群眾有惰性,扶貧工作有難度,如何能幫助老百姓真正富起來?在縣直機關工委一次駐村扶貧專題會議上,她結合貧困戶的實際狀況,提出先從解決老百姓思想上下功夫,改變老百姓一心等吃“救濟糧”的落後思想,再從產業上幫扶,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貧窮不是什麼長臉的事情。為此,她和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給老百姓做思想工作,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和村民拉家常、講道理、交朋友,做老百姓的知心人,漸漸地很多貧困戶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五組的貧困戶馮久林,家裡較為困難,一心想改變貧困面貌的他,一直苦於沒有致富門路,生活的重擔更讓他對未來一籌莫展。劉敏摸清這一情況後,爭取了根據他的家庭實際和個人種養特長,積極幫助他發展起了養羊,養蜂,2017年,發展養羊10只,養蜂20箱,年收入近1.5萬元,原本“一貧如洗”的他從此走上了勤勞致富的幸福路。

做好、做通貧困戶的思想工作是不容易的。有的貧困戶觀念落後,劉敏給她做工作,不僅要苦口婆心,還要受氣。有時到貧困戶家中詢問情況,有的不理解,還罵罵咧咧的,說她整天問東問西,煩不煩!有的直接問,你們怎麼又是空手來的?更有甚者,有一次到另外一個村進行大研判大核查的時候,酷暑暴曬,渾身的汗沒幹過,剛坐定就進來一個貧困戶把戶檔夾子狠狠地扔在桌子上,氣憤地說“這個貧困戶我不當了,弄個安置房還沒錢裝修,上趟衛生室還要走兩個小時,家裡白果葉子也沒人收……”

可想而知,身為女同志的劉敏當時是多麼的委屈!但是看到那個婦女病病懨懨的樣子,想著她也可憐,又耐著性子詳細詢問她的情況,勸她好好看病,放寬心胸,儘快搬到安置房裡面,這樣生活也更方便些。經過劉敏幾個小時的耐心的勸解,她又破涕為笑,高高興興地拿著東西回家了。

心真不真,事辦的實不實,村民一眼就能看出來。幫扶不僅要“輸血”,更要“自我造血”,有了產業的支撐,農民的收入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擺脫貧困,這是劉敏自到周家河當第一書記以來所深深感受到的。為此,她在發展該村產業上,積極邀請相關技術人員到村實地調查,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質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採取“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引進推廣銀杏新品種、技術,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並在該地組織群眾種植靈芝、茶葉、種草、養羊等,大力推廣新技術,幫助提質增效,提升產業附加值。

2017年來,累計為該村發展銀杏300畝,協調解決銀杏種子2噸,建設靈芝生產基地1個,高丹草種植50畝,實施茶園低改100畝;建設小型規模化土雞養殖場1個,年養殖近500只。如今,周家河村基本實現了戶戶有產業,家家有事幹的良好局面。

不服輸的帶頭人

“脫貧致富,修好道路” 。在一次慰問走訪中,劉敏感慨地說道:“現代農業離不開道路、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只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才能為農村產業的“騰飛”提供最有力支撐,我們一定會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儘快改變這裡的村居環境面貌”。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居住環境上,劉敏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老百姓實際狀況,先後爭取200餘萬元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新修便民橋1座,拓寬硬化道路5公里。

“兩年來,駐村的同志們從縣城來到農村,為了讓村上早日脫貧致富,整天吃不好、睡不好,奔波在田間地頭髮展產業,村容村貌也有了變化,村民思想有了變化,全村上下精、氣、神有了變化,家家戶戶存摺更是有了變化,大家都打心眼裡感謝她!”,該村黨支部書記何直森如是說。

如今,漫步在周家河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美化進院落、步道連農家、民居換新顏,但劉敏深知今後帶領貧困群眾一起脫貧致富還任重而道遠。讓全村老百姓早日實現脫貧的美好夢想,自己一定還要再接再厲,再鼓幹勁,做一名有擔當、會幹事、群眾滿意的第一書記,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創造新周家河村的美好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