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常用的成語「文質彬彬」,你知道其出處及含義嗎?

“文質彬彬”這一成語出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大家都常用的成語“文質彬彬”,你知道其出處及含義嗎?

“文”原指各種禮節禮儀,後也指文采;“質”意指樸實、質樸。有的人太過樸實,不注重禮儀,則容易不拘小節而失之粗野;有的人執禮甚恭,不苟言笑,則顯得太過拘謹而流於呆板。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要是禮儀和質樸能內外協調,既有外在的謙謙風貌,又有內在的樸實誠摯那就稱得上是君子了。

《朱子集註》楊氏曰:……與其史也,寧野。

現實世界中,文辭華麗而內容空洞、言過其實而套路滿滿的“文勝質則史”的情況實在太多,真是不如“話糙理不糙”的簡單直接,楊氏的注到今天依然適用啊!

李澤厚說:“文”是理性,“質”是情感。“質勝文”是情感壓倒理性而近似動物,“文勝質”是理性壓倒情感而如同機器。文質彬彬是理智與情感的和諧融洽。

文與質,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掌握其中的平衡,才稱得上是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