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效应,比起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是更困难的事情

正文共:1530 字 1 图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内容节选自《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有一个古代笑话是这样的:一位官差押解一个犯了法的和尚上京。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又给他剃了个光头, 然后逃之天天。官差醒来后,发现屋中少了一人,大吃惊!继而一模光头却又高兴地说:“幸好 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感起来,“可是, 我在哪里呢?”

当然,一个理智正常的人, 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人要真正认识“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对“自我”这个犹如在自己手中的东西,人们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困难。因此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常言道,“人责在有自知之明。”然而,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就尝试着认识自己,总会思考类似于“我们从哪儿来” “我是谁”之类的问题,而随着年龄稍长,我们又会思考“我有着什么样的性格”和“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这都属于自我认识的范畴。

对自己的认知越完善的人,就越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和性格,而对自己有足够了解的人,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判断。

二十世纪初,有位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以“藏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他的演讲在整个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说他举行了多达六千场次的演讲,大概内容是: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而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最终穷困而死。可是,此后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人们向他所寻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东西。这就是个对自我认识的问题, 也是“苏东坡效应” 所折射出来的哲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东坡效应给了我们三大启示:第一,很多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劣势是什么?有的人觉得是自己家庭贫穷,有的人则认为自己没有高学历,还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够出众。这些都是人们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劣势,但对于既成的客观事实,些人能很快调整心态,认清自己的不足,激发进取的信心,从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现状。而有一部分人却是怨天尤人,牢骚不断,却从来没有去尝试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的颓废,直到彻底没落。

第二,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 一个难题。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人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的大字,然而认识自我并非单纯要靠自己,有时候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往往更为客观、公正。

第三,最好的听众是自己。

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进行深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是与非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

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深人“此山中”以探明自身,跳出“此山外”概括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人手。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头脑设想成一一个广 播电台,它用两种差不多功率的频道向我们播送通讯,一个是A频道,另一个是B频道。

早上,上司把你叫到他的办公室里,他肯定了你的工作,同时也为改进工作提出了几项重要的建议。晚上你回到自己家里,自然要想起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把频道调到A, “播音员”大概就会用如下的腔调向你说:“要当心, 他想要给你穿小鞋呢!”可如果你把频道调到B.“播音员”就会这样说: “他对你的建议是正确的,对你是一片好心……“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与劣,是走好人生的和一步。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收获!

苏东坡效应,比起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是更困难的事情

再复杂的人心,在心理学面前也是一片透明,本书以有趣、专业、深入的笔触,浓缩了73个心理学上广泛运用的心理效应,用浅显直白的案例,全新解读心理效应的深层运用,适用于商业谈判、职场沟通、人际交往、家庭教育等各种领域,也是认知自身、掌控情绪、规划人生的启蒙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