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再現打車難,借力多業務拉高估值?

【滴滴再現打車難 借力多業務拉高估值?】

近日,獵豹發佈大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滴滴出行App的活躍滲透率總體呈下降趨勢。滴滴一路水逆,疲於應付網約車新一輪競爭的同時,用戶增長遇瓶頸、打車難問題抬頭、安全事件頻發。在如此困局之下,那些滴滴賴以支撐估值的重要砝碼——“國際化”、“汽車產業鏈”、“無人駕駛”究竟誰更能發揮作用?

滴滴再現打車難,借力多業務拉高估值?

這幾年,我們看到滴滴在整個大出行市場十分活躍,汽車後服務、分時租賃、汽車金融、共享單車、無人駕駛都已被納入版圖,甚至也曾染指外賣這樣全新的領域。

我們姑且可以將這些業務分為兩類:重資產和輕資產模式。前者包括汽車後服務、無人駕駛,後者包括分時租賃、汽車金融。短期來看,輕資產模式的業務可能會很快遭遇瓶頸,而重資產業務雖然屬於滴滴戰略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短期內很難盈利。

從分時租賃到汽車金融,無論是前期重資產模式嘗試失敗,還是為了儘快佈局,滴滴通過做平臺切入這些業務多少有些妥協的成分。而且在線上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當下,滴滴想單純依靠流量變現,很難帶來強壁壘和高額利潤。

滴滴再現打車難,借力多業務拉高估值?

而在重資產佈局的業務方面,持續的高風險投入也考驗著滴滴。以汽車後服務為例,除了滴滴,京東(收購淘汽檔口)、阿里(“車碼頭”業務)等互聯網巨頭都在爭相佈局這一萬億市場,滴滴提供汽車後服務也是對車主價值的深度挖掘,但汽車後市場卻並不那麼好進,15年車服企業的倒閉潮就印證了這一點,作為一個重線下服務的行業,互聯網企業或許並不具備太多優勢。無人駕駛則更不必說。

對滴滴來說,依靠這些尚且需要它輸血的業務為估值做貢獻,似乎還不太現實。如果滴滴分拆車服業務,也可能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雖然滴滴剝離車服業務,有利於其實現IPO目標,但這些業務後期能否實現自我造血還是疑問。佈局車服業務是滴滴試圖藉助平臺優勢打造交易閉環,但平臺流量並非萬能。過去幾年,滴滴開拓了滴滴巴士、滴滴汽車電商、滴滴物流、滴滴醫生、滴滴遊戲、滴滴看房等子業務,其中不乏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業務,但最後都無疾而終。現在看來,滴滴距離生態夢的實現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汽車售前售後“貓膩”多 “三包”落地待加強】

25日,中消協發佈了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分析顯示,2018年上半年,交通工具類投訴共25,014件,同比增長28.5%,投訴量位居商品類投訴第三位,佔商品類投訴的15.8%,其中汽車及零部件投訴所佔比重最大。投訴主要集中在質量問題、合同問題以及售後服務問題等方面。

【小鵬汽車欲再融資 量產交付待考】

日前有消息稱,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正計劃尋求6億-7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成立4年來,小鵬汽車已經完成了6輪融資,目前市值超過50億元。此前,小鵬汽車官方曾向媒體透露,2018年公司融資目標為10億美元。

與此同時,小鵬汽車正處在量產交付的關鍵期。根據此前官方透露的交付時間表,小鵬汽車計劃在今年年底開始量產交付,明年完成第一個3萬輛的交付目標。但有媒體日前探訪小鵬汽車肇慶自建工廠時,基地依然荒蕪。

【東風、江淮、安凱輕型客車銷量“腰斬”】

安凱客車、上海申沃客車、東風商用車和江淮等商用車的客車部分上半年銷量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東風、江淮、安凱客車的輕型客車部分降幅約為50%,幾近“腰斬”。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認為,導致這些企業銷量下降的原因是受到客車環保標準升級以及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等多個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例如東風、江淮商用車等商用車企業的產品在成本控制、技術升級等方面還不特別成熟,最終導致銷量出現兩位數以上的下降。

滴滴再現打車難,借力多業務拉高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