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時爲何袁世凱不出兵保護北京?

熱白開一號


清朝光緒年間,駭人聽聞的八國聯軍展開了惡劣殘酷的侵華戰爭,當時唯有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在英勇頑強的抵抗,而掌握清廷大權的慈禧太后卻帶著光緒帝倉皇西逃了。

各省巡撫中,只有擔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掌握著清廷唯一一支新軍,而且距離北京最近,那麼他為什麼不出兵保護北京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實力薄弱,擔心受損。

據悉,袁世凱是從1895年開始在小站練兵,當時新軍人數僅有7000餘人,而到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正擔任山東巡撫,他的新編陸軍雖有擴充,也只有一萬餘人,而八國聯軍的人數最多時高達5萬餘人,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新軍不僅在人數上遠遠少於八國聯軍,而且在兵力上、裝備上、素質上、實戰上都比不過八國聯軍。


而且,袁世凱剛剛上任,還未站穩腳跟,始終致力於提高個人的勢力。在這個亂世才有立足之地,才有話語權。

倘若出兵北京,也是以卵擊石,而且,以前的努力就白費勁兒了。這麼賠錢的買賣袁世凱是不會做的。

二、矛盾仍在,怎能合力。


八國聯軍侵華時,是從西面直奔北京打來的,當時抵抗八國聯軍的主力部隊是義和團。而義和團是在山東前任巡撫毓賢的縱容下發展起來的。後來就發生了傳教士被殺事件,惹怒了列強,執意要求撤換毓賢,於是命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並要求他強力打壓義和團。

後來,義和團為了躲避袁世凱,紛紛離開山東,跑到直隸、河南、山西等地去發展。沒想到,在直隸的一支義和團卻成熟壯大起來,成了慈禧的堅強後盾。

不自量力的慈禧以為義和團真的神勇無敵了,所以才向全世界宣戰,引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可以說,義和團是八國聯軍的導火索。

由此可見,早在山東時,袁世凱與義和團就是死敵,再加上義和團引狼入室,袁世凱更視同義和團為仇敵了。所以,袁世凱絕不可能去與義和團並肩作戰。

慈禧請袁世凱進京護駕,袁世凱直接說山東土匪多(指義和團,對慈禧說成假扮的),巧妙的回絕了慈禧。

三、東南互保,保存實力。

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


意思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不要波及到這幾個省。都在明哲保身,早已把慈禧的詔令丟在地上,也把大清國的顏面丟在地上。

也就是說,袁世凱已經與北洋軍是一夥的了。討好北洋軍閥,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再出兵攻打八國聯軍呢。

四、前車之鑑,不敢效仿。

眾所周知,歷史上有名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後,讓李鴻章的身敗名裂。

這還不算什麼,甲午戰爭中,最可憐的就是丁汝昌。這位北洋海軍最高統帥,在戰爭爆發前就有了各種罪名,戰爭過程中又有了新罪名,甚至光緒皇帝也給他定了罪,致使丁汝昌含恨自殺,家破人亡。


這些明顯的事件,讓袁世凱等人警醒——與列強對抗,衝在最前面的最容易被朝廷給拋棄,被當成替罪羊。

無論如何,袁世凱不會再做第二個丁汝昌!

總的來說,袁世凱在清朝混亂時選擇明哲保身,給善後提供了條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後來,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收回天津駐軍權,推進清末新政。

從這一點來看,袁世凱選擇不出兵北京的決策還是正確的了。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面對時局混亂的年代,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暗度陳倉,明哲保身;要麼衝鋒陷陣,為國捐軀。至於是非功過只能留給後人來評說。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八國聯軍侵華時,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距離北京咫尺之遙,為什麼不去保護北京救駕呢?

袁世凱不去保護北京,原因在於:

1,袁世凱是義和團死敵,義和團是抵抗八國聯軍主力,袁世凱當然不去了。

義和團的老家在山東,因為那裡是基督教傳播最廣泛最深入的地方。在山東巡撫毓賢的縱容下,山東義和團發展起來。後來因為傳教士被殺,列強要求撤換毓賢,於是換上了袁世凱,袁世凱鐵腕鎮壓義和團,義和團為了躲避袁世凱,紛紛離開山東,向直隸和山西河南等地發展。尤其是裕祿擔任直隸總督,義和團在直隸成了氣候,慈禧才有信心向全世界開戰,才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關於袁世凱和義和團最有名的故事是這個——

庚子年春,濟南小清河校軍場,提督程文炳,從小跟著袁世凱,見袁對義和神拳神功猶豫,特推薦一位大師來表演。袁世凱請法師上座,問:“大師一旦上法,果真能避槍彈?”法師說:“神仙附體,當然!”袁世凱一指校場,說:“請!”程文炳命火槍手30人,持後膛槍向法師開火。一陣轟然聲響過,法師原地站立,毫髮無損。袁世凱大喜道:“我中華有此神人,何愁洋人不滅?”又說:“取我的洋槍一試。”袁世凱拿出勃郎寧手槍,對準法師啪啪兩槍,只見法師搖晃一下,仰面倒地,眾人都看傻了。馬伕去瞧瞧,回來報告:“大帥,法師的眼睛睜著,面帶微笑!”袁世凱遠遠喊道:“大師請起,袁某服了!”沒動靜。再呼人去看,回報:“大帥,法師可能。。。可能昇天了。”袁世凱急步上前,只見法師胸腹各一洞,血流入注,定死無疑。老爺沉著臉,命賞銀500兩厚葬,返身離去。原來30名火槍手,遵提督命,提前將彈頭卸掉。

袁世凱和義和團視同仇敵,袁世凱絕不可能和義和團並肩作戰,義和團也不敢留袁世凱這樣的殺星在旁邊。慈禧請袁世凱進京護駕,袁世凱直接說山東土匪多(都是假扮成義和團的真義和團),路上義和團多。

2,袁世凱與北京斷絕了聯繫,無法去北京救駕勤王。

前文中提到的濟南到北京的路上義和團多,事實上,義和團根本擋不住袁世凱的路。袁世凱讓北洋軍一排槍打過去,義和團就作鳥獸散了。

問題是,義和團消滅一切洋貨,袁世凱和他的軍隊到了直隸地界根本沒法生存。試著想象一下:

  1. 義和團挖電報線,直隸的電報系統癱瘓,軍令無法下達,軍隊無法協同;

  2. 義和團消滅洋貨,拿著洋槍洋炮就會被義和團襲擊,軍需無法保障;

  3. 義和團正面打不過袁世凱,可以背後捅刀子,防不勝防。

事實上,天津保衛戰的聶士成,就是被豬隊友義和團坑死的!

3,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和地方督撫一起保存實力。

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相比之下,袁世凱是離北京最近的東南督撫。東南督撫都在明哲保身,把慈禧的詔令直接丟在地上,也把大清國的臉面丟在了地上。

事實上,慈禧當時被端王黨那一群人包圍,根本無法做出正確決策了。連昔日慈禧的親信榮祿都把抵制宣戰的主要希望寄託在地方督撫身上。“宣戰”甫經決定,榮祿即私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

另外要說的是,八國聯軍侵華,目的很簡單,保持中國政權穩定。慈禧要廢黜光緒帝立大阿哥為帝,而光緒被海外的康梁一黨打扮成開明革新的君主。所以,與其說八國聯軍討伐的是中國,不如說討伐的是清朝皇室,甚至是慈禧個人!

4,袁世凱不願意去北京勤王,因為那樣不利於袁世凱勢力的發展壯大。

袁世凱和清末以來的曾國藩李鴻章一模一樣,一直致力於提高個人勢力。只有提高個人勢力了,在這個分崩離析的國家才有立足之地,才有說話的權力。甲午戰爭後李鴻章的身敗名裂讓袁世凱等人警醒——與列強對抗,從在最前面的最容易被清廷拋棄。

甲午戰爭中,最可憐的就是丁汝昌。這位北洋海軍最高統帥,在戰爭爆發前就有了各種罪名,戰爭過程中又有了新罪名,甚至光緒皇帝的甚至已經給他定了罪。戰爭末期,絕望的丁汝昌只能自殺。

自殺後的丁汝昌依舊不會被放過,日本艦隊司令敬重丁汝昌寧死不降,特許薩鎮冰把丁汝昌遺體運回煙臺。棺柩抵達之際,英國、德國駐煙臺領事和艦隊司令均趕來祭奠這位中華殉國將領。接著

清廷以三道銅箍把棺材捆鎖,且連棺帶箍遍塗黑漆,昭示棺主戴罪。這副棺材輾轉運回丁氏原籍,但不準進村,不準下葬,於村口砌座磚窯暫厝。丁夫人悲痛欲絕,吞金自殺。

無論如何,袁世凱不會再做丁汝昌!


總的來說,袁世凱在庚子國變中明哲保身,給庚子後面是善後提供了條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後來參加東南互保的督撫,都成了庚子善後的頂樑柱。

李鴻章老邁之軀簽訂合約,合約成而身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收回天津駐軍權,推進清末新政。

結論話糙理不糙——要不是袁世凱這些人沒去救駕,到時候誰給慈禧搽這一屁股的屎?


歷史知事


八國聯軍侵略大清國的時候,手握重兵的袁世凱,為什麼沒有出兵去抵抗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八國聯軍為什麼會出兵?這是為了保護被義和團攻擊的各國使館人員和僑民,同時教訓一下滿清政府,讓它們知道一下痛。義和團運動蓬勃發展,這是因為清廷上層官員的支持,所以他們可以在南北橫行無忌。但是到了山東境內,卻栽了大跟頭,因為山東巡撫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知道這幫人是禍害加騙子,下命令嚴厲鎮壓。義和團遇見袁世凱,就算遇上剋星了,活該他們倒大黴,一下子被殺了2千人。他們被殺怕了,知道在山東境內混不下去了,這才往京城方向流竄,然後才捅下天大的簍子。

可見,袁世凱和清廷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清廷對義和團是扶持,而袁世凱是絞殺。袁世凱敢於與清廷的政策對著幹,說明他已經有了一定的底氣。袁世凱對抗清廷命令的底氣,來自哪裡?來自他訓練的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前身,就是在天津小站訓練的新軍,這是袁世凱發家的本錢。北洋新軍當時已經成為了效忠袁世凱的“袁家軍”,只聽袁世凱一個人的,慢慢發展到二三十萬人。袁世凱頭腦很清楚,知道義和團運動必定失敗,萬萬不可和義和團攪和到一起。



(小站練兵)

正好,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他是李鴻章的弟子)在南方牽線搭橋,以李鴻章為首腦,搞了一個“東南互保”,目的就是要抵制清廷聯合義和團,拒絕派兵北上勤王。參加“東南互保”的人,有張之洞(湖廣總督),劉坤一(兩江總督),李鴻章(兩廣總督),許應騤(閩浙總督),再加上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他的官位最低,上面有總督頂著,所以比較安全,也正好藉此試探清廷的底線。事實上,事後清廷也沒有追究這幫重臣,李鴻章是淮軍系統的領袖,慈禧知道動不得他。而袁世凱之所以有這個膽量,是因為他是一個梟雄人物,又有一支強大的北洋新軍做他的政治資本。

事實證明,袁世凱又贏了。八國聯軍退兵之後,清廷威信和統治力急劇下降,而漢人大臣崛起,袁世凱即將迎來他的事業高峰。


懷疑探索者


八國聯軍時,袁世凱正在任山東巡撫。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他在“小站練兵”時訓練的自己的嫡系部隊也就躲過了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趕到北京也不是來不及,但他不會的。要知道,岑春煊怎麼從甘肅趕過來“勤王”了。

“用險”不是他的一生的特點,他更不會為了清朝忠心,他忠於的只是自己。

(1)袁世凱的兩次“人生跳躍”

袁世凱得以成功,首先要感謝淮軍的吳長慶,因為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要好,在1881年召集袁世凱入了淮軍。1882年,跟隨吳長慶進入朝鮮。1894年7月19日,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花錢拖關係坐著英國戰艦逃回天津。甲午戰爭期間搞起了後勤。

自1895年12月8日起,清政府讓其以“西法”編練新軍,袁世凱便利用這一期間利用“傳統忠君(其實是他自己)思想”加西方武器加西方訓練方法逐漸鍛鍊了一隻在清軍中戰鬥力較強的新軍。

在編練新軍過程中,利用“康梁”與光緒皇帝產生關係。然而,他比“康梁”更早地認識到“皇帝無權”的現實。其後,袁世凱的告密也就順理成章了。

(2)袁世凱從未忠心過清朝,他不可能為了“並不忠誠也不喜歡的太后”而去冒險

袁世凱不可能為了慈禧去“殉葬”。包括袁世凱在內的“東南互保”的大臣們,也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國家百姓,只是為了自身的性命。

自“甲午戰敗”後,清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存在的合理性”,民間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對他們有觸動。在這種情況,各地擁有兵權的大員們“擁兵自保”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張之洞對清朝其實都不“忠心”。他們同樣是編練新軍,張之洞的“新軍”埋葬了清政府,袁世凱的則帶領著他的“新軍”推了一把。

由此,從這個歷史脈絡上看,袁世凱不去北京和“八國聯軍”打就很正常了。


坐古談今


這則涉及到對待義和團的態度。當時朝廷可分作兩派,一派主張剿滅義和團,是為剿派,一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是為撫派。慈禧、剛毅等屬於後者,正是他們的決策失誤,引來庚子之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太后和皇帝倉皇西逃。袁世凱屬於前者,他到山東當巡撫,因大殺義和團,得了個“人屠”的惡名——晚清有三屠之說,岑春煊好彈劾官員,人稱官屠,張之洞花錢如流水,人稱財屠或錢屠,袁世凱殺人如麻(主要指義和團時期),人稱人屠。由此可知他與中央並非一路,所以犯不著去趟北京城的渾水,而選擇加入東南互保,與劉坤一、張之洞等共進退。


說起袁世凱對付義和團的故事,正可見他的高明。須知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他的前任叫毓賢,屬於撫派,因主張招撫義和團,得罪了洋人,重壓之下,朝廷不得不將其免職,這才輪到袁世凱撿漏,出任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1899年冬,袁世凱到山東之後,一反毓賢之道,對義和團堅壁清野,大殺四方。哪怕後來朝廷改弦更張,要求招撫,他卻不管不顧,照舊剿辦。這如何向朝廷交差呢?袁世凱自有辦法。據柴小梵《梵天廬叢錄》,袁世凱通告治下各縣:“凡真正拳民,均已赴京、津助戰,其在內地逗留者,決非真正義民。凡偽充義民滋事者,殺無赦。”大意是,真正的義和團都去北京、天津精忠報國去了,留在山東的都是假義和團,欺世盜名,罪該萬死。


佐藤鐵治郎《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有人問袁世凱:“上諭命保護義和拳,公何獨剿之不遺餘力?”他回答:“我所剿者,皆土匪假託義和拳。上諭所謂義和拳者,皆能赤身與子彈相拒,豈有應槍而倒,尚得謂之義和拳乎?”換言之,如果死在了官兵槍下,說明沒有神通,必是假義和團,正該趕盡殺絕。


羽戈


1900年,當時為了平息山東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委派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山東任職期間他在“小站練兵”中新式軍隊的指揮權實際是掌握在他自己手裡的,他確實有北上救援的能力可是卻靜觀其變,原因有二,僅供參考。



第一袁世凱民族觀念深刻(民族層面)

袁世凱生在河南項城的大戶人家中,他叔祖袁三甲是朝廷一品大員,他父親是地方豪紳,後來花錢買了個五品同知。列強侵華頻頻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很多不平等條約,被胸懷大志的袁世凱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一直有驅逐韃虜恢復漢人政權的想法。



第二袁世凱政治野心大(個人層面)

袁世凱出生書香世家,從小也是被家裡悉心培養,經史子集、兵法韜略皆有涉及而且天賦異稟。在他13歲時就能寫出“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樣野心勃勃的詩來,自然是不願意屈居人下的,更何況自己手裡有兵權這就是他稱霸天下的政治資本,自然是不會去趟這趟渾水的。




從道義上講,袁世凱身為清朝官員理應拱衛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再加上政治腐敗,也不是一己之力能夠改變的。


納蘭軒若


1900年,由於義和團運動蓬勃發展,“扶清滅洋”,也由於慈禧太后的頭腦發熱,英、法、美、德、意、俄、日、奧八國為首的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意圖瓜分和掠奪中國,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義和團和部分清軍雖然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很快潰敗。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掌握清廷大權的慈禧太后帶著傀儡皇帝——光緒帝倉皇西逃。而此時掌握著清廷唯一一支新軍的袁世凱正在幹什麼,他為什麼不出兵保護北京呢?


第一,實力不足。此時的袁世凱正在山東擔任山東巡撫,而他所編練的新軍——武衛右軍也跟隨袁世凱駐紮山東,正在大力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被迫轉移至直隸等地。這也是為什麼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卻在直隸等地蓬勃發展的原因。

從1895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開始,當時所練新軍人數約7000餘人,而到了1900年,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期間,他的新編陸軍約一萬餘人,人數遠少於侵華的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人數最多時高達5萬餘人,不但人數眾多,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雖然袁世凱的新軍也採用西法練兵,但新軍並沒有經過現代化實戰,尚是“學生”的武衛右軍,人數又遠不及八國聯軍,自然不是西方列強這些“老師”的對手。一直視所練新軍為私軍的袁世凱,肯定不會做自己的老本拼光的“不智行為”。

第二,袁世凱本身並無北上救援北京的意願。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後,以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地方封疆大吏,拒絕了慈禧太后的詔令,並將詔令稱為“矯詔、亂命”,他們與各參戰列強達成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的發起人和參與者,也包括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從袁世凱參與東南互保也可以看出,袁世凱對慈禧太后與11國宣戰和支持義和團運動的行為並不認同,更沒有興趣北上與八國聯軍戰鬥。

第三,清廷已無力指揮袁世凱率部北上救援北京。東南互保事件的發生也可以看出,清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急劇衰弱,慈禧太后已經沒有能力隨意調動、指揮各地方督撫。包括袁世凱在內的各省督撫已經開始軍閥化。


鳶飛九天2018




八國聯軍侵華的結果是慈禧逃亡西安,洋鬼攻佔北京,在紫禁城拍照留念和炫耀,然後雙方簽訂《辛丑條約》,自此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知道當時慈禧已經向洋鬼宣戰了,同時將詔書下發到各省,慈禧的意思是藉助義和團教訓洋鬼,讓各省在必要時予以支持。但是,慈禧的希望落空了,東南各省並沒有支持她的決定,李鴻章更是聲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慈禧被逼無奈,只好化裝成農婦逃離北京。

那麼,當時的袁世凱為何沒有派兵救援北京呢?



袁世凱小站練兵,即將誕生的軍閥。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從朝鮮秘密潛回中國。1895年,袁世凱因為李鴻章的強勢和舉薦,被清政府派到天津小站負責編練新軍。同時,我們應該知道,李鴻章曾經引以為傲的花費無數金錢打造的北洋艦隊被日本徹底打爛,李鴻章的淮軍體系崩盤,這便導致清政府和李鴻章不得不將希望寄託於即將開始編練的北洋新軍。李鴻章的想法很簡單,袁世凱是吳長慶的舊部,當然屬於李鴻章的體系,讓袁世凱去練兵,袁世凱不還是得聽自己的話?

但是袁世凱在朝鮮浸淫軍事和政治多年,早已經不是曾經的政治菜鳥了,他在小站培養自己的嫡系親信,比如我們常說的“北洋三傑”。清朝以旗兵制度防止軍隊成為將領的家軍,可是自曾國藩創立湘軍開始,軍隊則又逐漸成為將領的家軍。袁世凱小站練兵,名義上練的是清朝的兵,實質上則是他的袁家軍,軍令出自袁世凱。

小站練兵的崛起之勢讓袁世凱逐漸有了擁兵自重、對清政府陽奉陰違的資本和底氣。





袁世凱加入“東南互保”,“各家自掃門前雪”。

我們看看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各省的清政府要員:

張之洞,任湖廣總督

劉坤一,任兩江總督

李鴻章,任兩廣總督

許應騤,任閩浙總督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

紅頂商人盛宣懷亦牽涉其中,而且當時的盛宣懷在李鴻章的扶持下正擔任清政府的鐵路大臣。當東南督撫在八國聯軍侵華後有意與列強媾合的時候,便是盛宣懷出面牽線搭橋,然後以張之洞、劉坤一為首的督撫發起了所謂的“東南互保”。原因是因為他們反對義和團運動,主張以武力鎮壓義和團,義和團不僅損害洋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地方的穩定和發展,於是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東南互保”,約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這便是“自家各掃門前雪”,避免自己的地盤捲入清政府與列強的戰爭中,“東南互保”在本質上是擁權自重的背叛,在客觀上則確實維護了東南各省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穩定。但是,當時的袁世凱並沒有主導權,李鴻章同樣沒有主導權,但他們也確實不希望自己的地盤捲入戰爭。



袁世凱掌兵權後對清政府的首次試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基本形成了戰鬥力,但是近在山東的袁世凱仍然不肯出兵為慈禧和光緒解圍。因為,袁世凱也想借機試探清政府。

相比於李鴻章是清朝的純臣和忠臣,袁世凱對清政府可沒那麼恭敬和忠心,他很善於鑽營,善於把握時機甚至創造時機。我為什麼說這是袁世凱對清政府的試探呢?這是基於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視野。

以當時的時勢來看,中國進入亂世已是必然,這點不只袁世凱看到了,李鴻章也看到了,清政府同樣看到了。中國每逢亂世出什麼?出奸雄、梟雄與英雄。袁世凱不僅有野心,還有能夠支撐起他野心的實力。袁世凱希望仗著自己手裡的力量繼續往上爬,這當然少不了對清政府的試探,清政府到底還能爆發出多少力量,這便只能藉助八國聯軍探明清政府的虛實了。如果清政府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龐大,或者清政府戰敗,慈禧必將更加倚重自己,那麼自己的屁股便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

袁世凱對清政府的最後一次試探其實便是欣然接受載灃的罷令回家釣魚。

因此,袁世凱在考慮到保存自身實力的同時,順便試探清政府的虛實,反正出事了有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他們頂著,他幾乎處於不敗之地。

如此袁世凱是奸雄、梟雄,還是英雄?“卿本佳人,奈何為賊”,袁世凱本該躺在神壇上享受後人的頂禮膜拜,卻因稱帝為自己增添敗筆而被打落谷底,令人不勝唏噓。


吾與吾國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正在操練新軍,同時在鎮壓當地的義和團。說到為什麼他接到聖旨讓他帶兵進京保駕,而他百般推託,置之不理呢?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袁世凱是個精明能幹,老謀深算的投機分子。當初他出賣譚嗣同,臨陣倒戈,導致戊戌變法失敗,從而獲取慈禧的信任,掌握組建新軍的特權,就可以看出他的城府有多深。這次清廷要他帶兵進京保駕,對他而言沒有半點好處,首先這樣做會得罪外國人,不要忘了,他在山東掌權期間,訓練新軍,以及獲取武器彈藥都離不開外國人的支持,而且為了保護外國人在山東的利益,大力鎮壓義和團,所以袁世凱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對外國人卑恭屈膝,言聽計從的。你說他怎麼可能出兵去得罪自己的“洋主子”呢?況且他也知道,自己訓練出來的新軍只有區區的幾千人,都是洋人訓練出來的,連槍支彈藥都是洋人提供的,“學生”打“老師”會打得過嗎?要知道八國聯軍最多時有幾萬人,而且所使用的槍支彈藥肯定比新軍的要先進,自己這區區幾千人去北京企不是羊入虎口,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嗎?這樣做不僅得罪了所有的外國人,連自己苦心經營的軍隊也沒了,自己的政治夢想也就泡湯了嗎?況且此時的清廷已風雨漂搖,自顧不暇了,根本就沒有能力指揮一些地方實力派。而且李鴻章,張之洞等一些權臣和地方實力派他們大多都與洋人勾結,為了保存自己實力,組織所謂的“東南互保”,不聽朝廷調遣。而袁世凱如果冒然出兵,把僅有的這一點點政治資本斷送了,自己以後哪裡還有能力與實力派對抗呢?於是袁世凱為了保存實力也加入了“東南互保”,這樣自己實力保存了,同時與李鴻章等實力派一起聯橫,即使後來清廷老佛爺怪罪下來,他也不怕。況且此次八國聯軍入侵,主要是因為清廷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用義和團來打壓洋人。這些在袁世凱等實力派眼裡是很愚蠢的行為,用長矛大刀,以及封建迷信那一套的一群烏合之眾來對抗先進的洋槍洋炮就好比雞蛋碰石頭找死。而且此時的朝廷已經名存實亡了,得罪了洋人,由指揮不了地方實力派,最後也只有眼巴巴得看著地方實力作大作強,自己無能為力了。而袁世凱通過自己深謀遠慮,苦心經營下新軍實力大增,成為地方實力派的大佬,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為後來逼迫 溥儀退位,創奪辛亥革命果實,成為民國大總統,後來野心膨脹想稱帝,最後也落得了眾叛親離,孤獨的死去。


樂樂愛收藏


八國聯軍侵華時,面對朝廷多次要求山東巡撫袁世凱本人或派得力將領帶兵馳援的諭旨,袁世凱先是拖延,待東南互保達成後,袁世凱以兵力吃緊、兵丁疲病交加、路上難免與拳會發生摩擦、赴援可能導致本省防務有失等為由,拒不派兵。後來在朝廷的強令之下,袁世凱才令夏辛酉帶兵北上,等部隊到達滄州時,天津已經失陷,實際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袁世凱為什麼不出兵呢?

是因為他知道朝廷這樣做實在是荒唐至極。

袁世凱撫署山東,義和團到底有多大能耐,他最清楚不過,朝廷想要憑恃義和團與列強玩橫的,只能是橫得越嗨摔得越慘。面對朝廷的極端不理性,作為臣子,無力改變大局,他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做好止損工作,爭取將來少割地少賠款,所以袁世凱在收到朝廷的宣戰、撫團上諭後,馬上急電李鴻章、劉坤一等,明言“時局是已大裂,從何收拾?”

東南互保達成後,袁世凱在加強對義和團彈壓的同時,飭令對教堂、教士認真保護,隨後又將山東省內的洋人一律押護至通商口岸集中保護,限制了傳教士的活動,避免了民教衝突,故而義和團運動期間山東沒有傷及一個洋人,列強也未能以“入境保護僑民”為由進入山東,使“山東省沒有被叛亂和搶劫的風浪淹沒”,維護了一方平安。用李鴻章的話來講,那是“幽薊雲擾,而齊魯風澄”。還有就是八國聯軍打到了直隸南部,與直隸鄰近的山東各縣紛紛告警。袁世凱認為,山東的義和團已剿滅殆盡,八國聯軍沒有藉口前來侵犯。同時他給德國駐京公使穆默等人打招呼,要求八國聯軍不要進入山東地界。由於沒有及時得到穆默等人的回覆,袁世凱遂讓各縣打造山東界牌,到處豎立。還真管用,八國聯軍一看到山東界牌或者牆壁上書有“此山東境”字樣,便立馬兒掉頭,不加進犯。這一切,讓山東紳民齊聲感頌。

地方官,你的職責就是保一方平安。至於全國情勢,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廣總督李鴻章都知道太后是在玩火,對於北京的諭旨,也均不奉詔。並且與西方各國策劃出一個互不侵犯、互保安全的東南互保同盟。這個同盟,北方的袁世凱也加入了。事後袁世凱跟屬僚說:“此次變亂,各督撫中如無我輩四人搘柱,國事尚可問乎?”一句話,這四個人乃是大清最後的四根擎天柱。前三個是元老,後一個是後起之秀。11年之後,這一根也撐不住了,大清才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