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自戀原本是愛自己或做自己的小確幸,但當前的媒體、網路,甚至教育,都在慢性培養「膨脹性」的自我展演。

互聯網和自戀文化就像是一個反饋迴路,自戀的人想方設法在互聯網上推銷自己,而這些網站也在想方設法鼓勵自戀。

為了展露自我迷人的一面,人們把圖片P了又P,並換上個性的言辭。

如今,這種自戀隨處可見。

我們過度沉溺於自我之中,彷彿正在經歷一場流行的自戀病。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打開手機,玻尿酸、肉毒素的廣告正製造著我們時代無處不在的錐子臉、小蠻腰,明星、娛樂八卦、真人秀渲染了名望與虛榮,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加入,更是讓自戀大範圍地傳播,自拍、網絡直播,各種自我的“個性”展演,讓我們對自我的欣賞變成了一種浮誇的、自戀的幻想。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網紅現象也在中國是一股風潮,中國網紅為什麼這麼紅

這些網紅的所謂的圍觀者,實際上大部分都是中國生活的失敗者,中國哪裡來這麼多失敗者,就是80後,中國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你生出來的時候,每一個父母都對這些孩子有一些成功學的教育,一種莫大的期望值。

什麼期望值呢?

他覺得我們4個老人,就帶一個孩子,還不能把你帶成功嗎?

所以每一個小孩打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不要參加任何勞動。

你只要學習,只要高考就好了,那實際上高考成功,只是少數的事情。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心理“退行”

我們在網絡上會發現,不少人在正常生活裡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一些幼稚、不符合自身身份的內容,他們會在抖音裡呈現。

因為在網絡裡,幼稚、搞怪是能夠被接納的,這也讓很多成年人釋放了內心裡做幼稚行為的慾望和本能,這種需求得到了一種釋放。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被關注、被肯定的需要

在互聯網的平臺上,一段短片會得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用戶的點贊、認同,對上傳者的價值感、認同感是相當大的提升和強化。

而為什麼會得到十幾萬甚至百萬的點擊量,因為這些搞怪的行為,許多人不敢嘗試,只能通過看視頻 看網紅表揚,將自己的角色帶入。

普遍的焦慮和壓力:在表達心態與情緒的流行語中,有關壓力、傷感、矛盾、窘態等灰色情緒的詞語出現頻率高、流行範圍廣。

從“鴨梨”“杯具”到“傷不起”,再到“悲催”“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時間都去哪了”,表達了網民感受到壓力、又不願被壓力所迫的焦慮、自嘲和感慨。

而“心塞”“累覺不愛”“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則更傳遞出一種壓抑、疲憊的無力感。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我們活在了一個充滿自戀文化的年代,只有手機陪伴的年代,缺少了家人的陪伴,缺少了太多的情感連接,而在我們的心理諮詢中發現,許多個體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健全。

個體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團體等給予我們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提供支持的對象就成為個人社會支持系統.

我們將一個人比作是一張桌子,每一張桌子都會有四條腿,而每一條腿都代表一個社會支持系統,

我們把這四條腿大致分為:自己\伴侶\家人親人朋友\掌握的其他社會資源(特殊時期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等).

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當其中一條腿出現問題站不穩的時候,其他的三條腿還可以維持相對平衡保證桌子不坍塌,可是當每一條腿都出現問題,這個桌子就岌岌可危,很難保持平衡,當然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極少!

網紅是一種病,如何理解這個自戀的社會?

作為心理學工作者,看到的是我們更需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和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他給你的能量,是讓你每天都能高興得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滿動力,對未來滿懷期待,那你就沒有愛錯人,而不是每天起來看手機!

最合適的感情,永遠都不是以愛的名義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為對方的陽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如果這輩子只做一件浪漫的事,那就是陪你慢慢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