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宅在家裡十年了,害怕出去接觸社會,怎麼辦?

手機用戶10887193812


抑鬱詳解:希望本文給所有抑鬱症患者帶來治癒的信心!

一,抑鬱症是”顯著而持續的情志低落”病。

這樣的低落足以讓任何人失去積極性,人生樂趣,解決問題能力。並由可能產生嚴重後果。所以,”抑鬱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公共負擔。它並不是抑鬱者自己的事。

二,對抑鬱症認識的過程

我們不必記錄時間軌跡。最初,因為抑鬱症的表現是心理層面,人們想當然認定抑鬱者是自我修養不夠,是個體主觀意志由問題。

毋庸諱言,這樣的觀念至今在有些人頭腦裡有存在。他們覺得”好好的人,抑鬱什麼?讓自己快樂起來不就是了!?”

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抑鬱症的治療,多半是求助心理輔導。

大家也都知道了,再好的輔導,只管一時!抑鬱症患者自己說:老師說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進一步的認識,是得益於現代醫學發展。醫學發現,腸道分泌的血清素5-羥色胺,能夠讓人愉悅。它是多巴胺一樣的快樂激素。而在抑鬱者的體內,這個激素含量很低。

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原來,腦子不好,來源於這種物質匱乏!

立即,就開始研究了增加5-羥色胺的辦法。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就是這樣發明出來,治療抑鬱症的。現在這類藥物還是治療抑鬱的首選。

但是,藥物使用後,一個是很容易復發,再一個有很嚴重副作用。包括讓人乏力疲憊等,能改變抑鬱者治療依從性。

就在這個時候,美國的一個生物實驗室偶然發現一個現象:用於疾病建模的無菌小鼠,很容易抑鬱。

按說,無菌侵襲的小鼠,應該活得更好。為什麼它好發抑鬱?

聰明的研究者當然就想到小鼠的缺點:它腸道菌群被掏空了。

補充菌群,抑鬱扭轉。

腸道菌群和抑鬱就聯繫起來了。

立即開始實驗:是腸道菌群改變導致的抑鬱嗎?

把抑鬱症的菌群移植於健康小鼠,小鼠也抑鬱了。把健康小鼠菌群移植於抑鬱小鼠,小鼠變好了!

原來,抑鬱的決定者在腸道里!在腸道菌群裡!

這和有關5-羥色胺分泌不足導致抑鬱的研究是相互印證的。所以,這個研究結論非常可信。

三,應用

藉著這個初步研究,已經有很多醫學工作者詳細分析了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發現他確實有異於健康人,

愛爾蘭科克大學營養與生物製藥中心生物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團隊乾脆認為糞便移植就能幫助人們恢復情緒。TedDinan博士介紹說患有抑鬱症的人和非抑鬱症人群的微生物群有本質不同,他說,人類大腦的各項機能非常依賴腸道微生物製造的產物。包括最重要的愉悅調控者5-羥色胺。

但是,實踐是不盡人意的。有限的實驗病沒有獲得預期效果。

所以,把健康人的糞便移植於抑鬱症患者,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四,更新的研究

基於抑鬱症和胃腸道有關的理論,有實驗室就全面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他們分析:本來正常的胃腸道菌群,分泌著正常的各種激素,人也沒有抑鬱體驗。為什麼菌群改變了?

這一定來自胃腸道工作條件的變化。

在抑鬱者那裡,我們知道,最初的抑鬱來自外界的某種刺激。而且是負面情緒刺激。這樣的刺激,本質是機體應激反應。

機體應激反應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腎上腺素分泌後改變了血液供應,導致血液重分配——參與應激的組織器官獲得更多血液,與應激無關的部位被減低供血。

胃腸道,很不幸地,屬於不能參與應激者。應激反應中胃腸道動脈被收縮。

供血不足,胃腸道各種分泌當然改變。

這就是抑鬱體驗和胃腸道聯繫起來的中心關節。

好了,如果改變了胃腸道供血,恢復正常水平,會改善抑鬱症嗎?

實驗結果是驚人的:在胃腸道供血改善以後,抑鬱症患者抑鬱體驗消失!

本來思想中很成問題的問題,伴隨供血改善,再不是問題!

尤其,不必像心理治療那樣需要一系列詢問個體認知、思想等,也不必探尋造成抑鬱症的原因,只要改善胃腸供血,一切惆悵煙消雲散!

初步研究的成功,已經為抑鬱症的徹底治療,打開了寬闊的通道。

這個實驗室,不是美國的,在我們中國。這真的是抑鬱者的福音。


春雷滾滾2


你是一個宅在家十年的抑鬱症患者,害怕接觸社會,當然你現在提出這個問題了,說明你是想擺脫病症的痛苦、想融入社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當然,你的抑鬱的病程這麼久,也顯示出來你的病症還是偏重的,當務之急還是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專業解決你的心理問題,這是你的問題的根本。抑鬱症是心理疾病,心病須心醫,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是可以治癒的。治癒之後,其它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抑鬱症患者因為病情原因,情緒低落、做事情興致不高、難以做決定,很多時候有心與人交往、上班工作,臨到行動的時候還是會退卻;喪失自尊感以及缺乏自信,會讓患者感到無力承受人際交往和工作中的失敗;再加上心情煩躁、易怒,患者會擔心交際、工作過程中情緒失控而影響人際關係、工作績效,也會猶豫不前。再有,抑鬱症患者的性格多內向孤僻、追求完美、敏感多疑,也是阻礙患者接觸社會的因素。

關於抑鬱症患者如何走出家門接觸社會,這裡有一些建議:

改變對人對事偏頗的認識態度

抑鬱症患者看人看事容易只關注陰暗面。不僅如此,患者看自己也更多看到不好的地方,所以會自尊低,自信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只要你願意去發現,你就能找到。事情也是一樣,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需要從“鑽牛角尖”中跳出來,站在相反的角度去看看,你會發現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人或事其實有他有趣、好的一面,只要你有這種感覺了,你的失望和傷感就會好很多。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工作

做喜歡的,才會有動力和興趣。做事情和工作前,為自己設置一些具體、可考量的小目標,達到目標就鼓勵或者獎勵一下自己,這樣會增加對自己的信心。當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達成後,你會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對生活有希望,其它的事情和工作也會有力量和勇氣去面對了。

多與陽光的人交往

陽光的人,性格開朗、充滿能量、看問題全面、行動力強,與他們在一起,耳濡目染你會受益良多。把他們請到家中聚會交流,或者主動聯繫他們參加他們的活動,時間長了,你也會感受到周圍世界的光明和美好。

養成有規律地生活

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學習、鍛鍊身體的時間每天要有。有規律的生活讓你有充沛的精力去做事、工作。而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好一項又一項的工作,你會增加一份又一份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如此往復,就會形成良性循環,你會越來越健康。

尋求專業幫助

其實,最快捷高效的方法是儘早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當然,通過心理諮詢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抑鬱的問題,抑鬱症治癒了,自信心和心理能量上來後,其它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勢如破竹了。

講到這裡要說一句:建議再好,重要的是行動!打開家門,邁出第一步,就是你勝利的開始!


心理專家劉愛民


非常同情題主當前的遭遇,身為一個抑鬱症患者,飽受疾病的折磨,同時自己的社會功能也有所退化,宅在家裡面十年,感覺自己已經與社會脫節,並且因此害怕去接觸社會。不過,對於題主通過網絡積極尋求外界幫助的舉動,我非常欣慰,可以看得出來,題主是非常希望去做出改變的。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平時工作中會經常接觸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對於題主當前的疑問,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如果題主抑鬱症狀仍然比較明顯,建議題主堅持藥物治療。可以看出題主患抑鬱症已經很長時間了,不知道當前題主當前恢復的怎樣,如果當前仍然存在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症狀,建議題主堅持藥物治療。

第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嘗試接受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抑鬱症,並提高自己的受損的社會功能。研究發現,心理治療對於抑鬱症的治療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循序漸進。題主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對於害怕接觸社會是可以逐漸改變的。在我看來,從網上尋求他人幫助,也算接觸社會的一種方式。對於題主我建議,先從鄰居和好朋友開始,逐漸過度到接觸社會上的其他人。

第四:尋找朋輩群體或病友群,積極尋求他人支持和幫助。對於很多抑鬱症患者都存在害怕接觸社會的問題,我建議題主積極尋找此類的朋輩群體或病友群,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和互相支持。

關注“鵜鶘心理夯小七”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鵜鶘心理夯小七


抑鬱症是一種現代病,每個人得病的原因和表現症狀都不一樣,多與壓力相關。我身邊有過幾個得了抑鬱症的朋友,我也同他們仔細聊過,有一些心得經驗在這裡分享一下,期望能對抑鬱症的朋友有幫助。

首先,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是不一樣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抑鬱情緒,嚴重時會失眠、沒情緒、不想外出、怕見人,這些大部分是由具體的事件引起的,比如失戀、失業、失敗等等,具體事件解決了,抑鬱的情緒也就沒有了。時間、自己善待自己、他人開解等。都可以讓人高興起來,抑鬱情緒消散不見。但是,抑鬱症很難做到自己調節,非專業人士也很難開解,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自殘、生活工作無法繼續,需要就醫,一般是精神科,也有先去看心理醫生的。抑鬱症的確診需要精神科醫生確定。抑鬱症患者基本上都要藉助於藥物來讓自己入睡、恢復生活自理。抑鬱症患者也需要定期去看心理醫生。

其次,抑鬱症可以通過自己、親密家人、心理醫生或者其他更有力的支持系統,來讓患者走出這個病,正常地工作生活。心病還需心來醫,雖然抑鬱症需要藉助於藥物治療,但僅僅依靠藥物,是沒有辦法解決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價值觀、個人存在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我見過的恢復良好的抑鬱症患者,無一不是通過身邊這些支持系統的關照,再加上自己的閱讀、寫作、傾訴,將生命的意義不斷思考,建構出來,從而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

最後,僅僅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身邊這幾個曾經患有抑鬱症的朋友,相對來說比一般人要敏感,才華也很突出。他們需要接納自己,認可自己,好好對待自己。他們做人,比我們活的更認真。


裴諭新


這哥們一看就苦大仇深,一臉悲苦像。

其實這哥們要是開心起來,絕對是帥哥一枚!可惜了,可惜了。

人抑鬱,大部分是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抑鬱,其實就是長時間的心情低落,長時間的自我負面心理暗示,長時間的自我評價過低。所以首先要準確判斷自己是心情低落,還是抑鬱症。心情低落,需要正面的心理暗示,用意志讓自己心理強大起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解鈴還須繫鈴人。

(心靜則美)

如果僅僅是心情低落,就要拿出一張紙來,列出所有讓自己不快的東西,越詳細越好。然後,再列出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越詳細越好。要直面自己的問題和痛苦,而不能逃避,逃避是沒有用的,越逃避,越只會增加迷茫和痛苦。當我們直面自己的問題,直面讓自己痛苦的根源,才會對症下藥,去找到解決辦法。這個方法,是西方最近流行的認知治療方法。發現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說一些“你要堅強起來”這些沒用的廢話。

如果是生理原因造成的抑鬱症,心理暗示是沒用的,只能接受藥物治療,找靠譜的醫生,並且藥不能停。


作家王麟


抑鬱症的主要臨床特徵是明顯的、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嚴重者會伴隨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是當今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心境障礙。

抑鬱症患者往往會對生活失去興趣,即便是自己以前很喜愛做的事情。並且注意力難以集中,這些變化會影響到學習與工作,甚至連日常生活中吃飯睡覺、與人交流這類事情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感到傷心,沒有明確刺激的哭泣,感覺自己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絕望、毫無生氣。就好比患者的周圍像是一片與世隔絕的灰濛濛森林,與他人間始終隔著一層膜,看上去死氣沉沉,沒有真實感,會感到難以融入人群和正常的生活中。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與正常被試明顯的區別便是注意偏向、認知想法上的差異。比如抑鬱症患者容易陷入這樣一種思想的惡性循環:我和他發生了矛盾→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我只會給人造成不愉悅的體驗→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這種環環相扣的想法看上去沒有邏輯連貫性,但這就是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模式,因為小事便會加深對自我的否定與厭惡感。因為不喜歡自己,常常會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到自己的身上。

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戰勝抑鬱症:

1. 如果感覺自殺的想法始終在頭腦中出現,要及時去尋求醫生的幫助。尋求幫助不是弱小的體現,而是我們敢於直面問題的勇氣,不要覺得自己能挺過去就逞強一個人撐著。

2. 活得“自私”一點,多在意自己的感受。不要認為別人的情緒,別人的麻煩,別人的黴運是你造成的,不要把生活中發生的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歸因於自己的不足。抑鬱情緒十有八九是和深重的自我厭惡感聯繫起來的。

3. 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去思索任何複雜的問題,糾結任何複雜的關係,作出任何複雜的決定!如果感覺快繃不住了,不論是天大的事,也先去睡一覺再說,往往第二天醒來便會豁然開朗了。

總而言之,我們要學會放過自己,悅納自我。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理奶爸


建議去正規的心理諮詢室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諮詢。一般情況下,輕度的抑鬱症患者經過專業心理諮詢師的一個月心理治療,就會出現轉機,就會慢慢走出家門嘗試著同別人交流。對於中重度的抑鬱症患者除了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治療外還必須配合抗抑鬱的藥物,比如弗西汀、鹽酸文拉伐辛、舍曲林等按照醫生的交代按時按量服用!同時除了正規的現代醫學治療以外,也可以找名老中醫進行治療,可以口服中藥或者進行針刺、艾灸輔助治療!

在進行醫學治療的同時,抑鬱症患者還必須進行自我治療。可以學著打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或者進行跑步、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運動。使自己放鬆下來。儘量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強制自己走出家門,可以去外邊踏青、郊遊都接觸外邊的世界。然後嘗試著去與家裡人、親戚、朋友交流,去購物、去完成一些簡單的事。強制自己多說話,多與社會接觸,每天對著鏡子練習說話。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眾所周知,總是宅在家不出去,沒有正常規律的工作學習,很容易催生抑鬱情緒。當你沉浸在抑鬱之中,消極悲觀的情緒會把你淹沒,你感覺生活毫無意義,不願意做任何事,出門對你來說都是一個相當耗費心力的活動。當你感覺在家中舒服安全,拒絕外出,時間久了又會感覺自己無能,讓消極抑鬱的情緒加深加重。這就是一個抑鬱的死循環。如果要改變,就必須打破這個循環,出門工作、學習、社交、購物、處理事務,都是十分必然的。當然,在家中呆了十年,想要突然打破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在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和現狀之後,需要暫時地接納自己可能短時間內做不到和其他人一樣正常的外出、一樣地處理事務。你不要因此而責怪自己,否定自己,試著允許自己目前暫時沒有能力,允許自己在家宅的這種狀態,允許自己慢慢改變。建議你可以在自己承受的範圍內,逐漸增加出門的頻率。比如,剛開始你可以試著在一週內出去一次,當你適應和習慣了,再一個周出去兩次,以此類推,逐漸增加,直至可以正常的工作、學習、社交、購物、處理事情。在外出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跟人打交道的方法技巧,體會與人相處的快樂,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儘快適應人群。與此同時,不要放棄對抑鬱症的治療。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瑾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抑鬱症通過系統治療可以完全康復,社會功能恢復到病前水平。首先需要明確,是否是在正規醫院診斷患了抑鬱症,有沒有面詢評估病情,屬於輕度抑鬱、中度抑鬱還是重度抑鬱,有沒有經過系統治療,採取了什麼治療方法,有沒有做到堅持定期複診,評估病情?已經在家10年了,看來病史至少10年了,不知道具體目前還有沒有哪方面症狀沒有完全緩解。

害怕出去接觸社會,是由於症狀比如精力下降、疲乏感、不願意活動控制不理想,還是因為焦慮情緒,緊張害怕接觸外界環境,是不是擔心患病會受到歧視?還是與外界環境脫離太久,沒有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與家人親戚朋友關係怎麼樣?有沒有通過電腦、手機上網,與外界溝通?如果抑鬱症狀已經完全消失了,而且在按時按量堅持服藥,是不是可以試著先通過手機與親戚朋友同學聯繫,簡單溝通。

另外需要取得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在家人朋友陪伴下在居住環境周圍散佈,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減輕焦慮,增加自信。有必要制定生活計劃,每天有一定時間在附近走走,對於恢復體能、改善情緒都會有良好的作用。可以試著通過手機購物,也可以去附近超市採購生活必需品,可以試著參加公益活動,鍛鍊自己,為逐步融入社會做一些準備工作。

由於宅在家的時間久了,所以大膽走出來的確需要勇氣與毅力的,相信自己,也相信社會支持系統,大家共同努力去支持幫助,與你一同步入正常的生活。

該指導意見是由好心情平臺的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心理科馬佔平主任回覆的,馬佔平主任尤其對睡眠障礙、焦慮障礙、抑鬱發作、軀體形式障礙及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如有您有這方面相關的問題,可以通過好心情app進行諮詢。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你好,很多抑鬱症患者不願出去接觸社會,最害怕的問題就是,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他們存在明顯的自責,無限誇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毫無用處,只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很多患者特別害怕提自己得了抑鬱症,害怕別人的眼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你對別人態度的理解,只是你自己的想法。

針對你的情況,我建議放開心態,慢慢嘗試去接觸社會。可以找專業的醫院,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如有藥物治療,就要堅持吃藥。許多人以為,抗抑鬱藥吃多了有成癮性,這是個誤解。經過研究證明,抗抑鬱藥是沒有成癮性的。長時間的吃藥,是因為保持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暫時離不開抗抑鬱藥物。很多患者害怕副作用,不肯服藥或著急停藥,從而導致病情加重,這樣是絕對不行的。可以等到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防止復發。最近最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發了一篇文章,對500多項研究的分析顯示,抗抑鬱藥確實有效。


加強鍛鍊,對緩解抑鬱和焦慮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發現,鍛鍊可以改善心理創傷和其他焦慮性心理問題。研究者推測,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腦內有益化學物質比如內啡肽的分泌。這種物質可以使人心情振奮,精神愉悅。經常鍛鍊能改變精神面貌,分散日常的憂慮,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有利於情緒的改善。鍛鍊時不要約束自己,強行要求自己鍛鍊多長時間,出多少汗。可以輕鬆點,隨意點,選擇一些簡單易行的方式,比如跑步、打羽毛球、瑜伽、游泳等。哪怕每次鍛鍊幾分鐘,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習慣後,會大大改善你的生活。

嘗試著多與他人交往,一步一步培養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漸融入進去,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心情也會隨之輕鬆起來。


此外,養寵物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有助於加強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


——大話精神,用科學重塑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