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歷史 耀見未來——走進內蒙古庫倫旗安代博物館

再現歷史 耀見未來——走進內蒙古庫倫旗安代博物館

再現歷史 耀見未來——走進內蒙古庫倫旗安代博物館

安代博物館中的展覽

盛夏之際,到內蒙古庫倫旗來觀光旅遊的遊客多了起來。到庫倫,安代博物館值得一看。因為它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安代藝術、宗教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博物館。

安代,蒙古族民間歌舞,起源於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庫倫旗;是“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在庫倫流傳盛行已有300多年,被譽為“中國蒙古族第一舞”。

走進博物館,別具特色的庫倫民族文化,令遊客流連忘返。講解員介紹,庫倫旗始建於1646年,有蒙、漢、滿、回等11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56%。300多年來,藏傳佛教、中原文明及北方遊牧文明在庫倫交匯融合,鑄就了底蘊豐厚、特色獨特的庫倫民族文化。在這裡,“昨天的地平線——庫倫旗歷史文化陳列”,成為重要看點。

早在8000年前,在庫倫這塊熱土上,人們經營農業、燒製彩陶、琢磨玉器,成就了興隆文化、紅山文化和北方早期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時至商周時期,東胡族創造出中國青銅時期文化類型夏家店上層文化。進入遼代,庫倫成為契丹文化藝術的寶庫。最具代表性的庫倫遼墓壁畫,以其精美向世人描繪出一幅契丹貴族日常生活的圖景,凸現了契丹貴族的生活、風尚和禮儀,其中一、二、六、七號墓壁畫最為精彩,場面之宏大、內容之豐富、技巧之嫻熟、功力之深厚,為當今罕見,引起國內外考古專家和美術界關注。

歷史上的庫倫旗以其政教合一而聞名,從公元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賜西布扎袞如克為錫勒圖淖爾濟封號起,綿延近300年,庫倫政教合一的制度經久不衰。興源寺、福源寺、象教寺三大寺雄居漠南。當時的庫倫寺廟林立,香火繚繞,梵樂震天,成為蒙古民族的精神聖地。

觀賞了“多彩庫倫與昨天的地平線”展示板塊,領略了庫倫獨具特色的魅力之後,在“神舞天韻——安代歷史文化展覽”版塊,遊客能夠更近距離走近安代。聽介紹,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信仰,成吉思汗時期成為蒙古民族信仰的主教,以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為目的的安代原是薩滿之一種,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一套儀軌和完整的文化表達體系,並輻射到蒙古貞和郭爾羅斯地區。

300多年來,安代在庫倫生長、發展、傳播、綠色無垠的草原上,在缽的引導下,大家放聲歌唱、翩翩起舞,鬱悶的心情得到緩解,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信仰轉化為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透射出特有的生命美與感染力。過去舉辦安代是請“薩滿”巫師驅鬼治病,現在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時代賦予安代新理念新內涵,特別是經過安代藝術家的不斷完善與創新。而今,活躍在庫倫大地的激情安代、草根藝術團、原生態安代隊、老年文藝隊共有500多支,成為傳播精神文明、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生力軍。同時,安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走向內蒙古全區乃至全國,在國際國內連連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