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女孩考上北大的故事,以后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这两天,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那位考上北大的寒门女孩王心仪的故事。在今年的高考中,河北女孩王心仪考出了707分的高分,并顺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很多人也被女孩“感恩贫困”的文章所感动落泪。

还有前不久,在工地上干活时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崔庆涛,同样也是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

“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令人感动,很多人感叹:谁说寒门难出贵子?你看,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照样可以上北大!

寒门女孩考上北大的故事,以后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几乎每次新闻报道类似的寒门学子考上名校的新闻,总是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论调。

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真的只是个例,根本不具有任何代表性。王心仪、崔庆涛的故事完全不具有可复制性。

说白了,寒门真的难出贵子,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要考上名校这事只会越来越难。你只看到了成功的王心仪、崔庆涛的故事,却没看到无数个倒在高考独木桥前的穷人孩子的身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统计了1978年至2005年这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比例就一直在下滑。到2000年至2011年的时候,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了10%左右。

不止北大,在如今国内的很多名校中,情况也都差不多,农村生源也就仅仅只占了10%左右,基本上不会超过20%。

在事实面前,对出身农村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残酷。

还记得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那番大实话吗?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上。我来自中产家庭,生在北京,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得很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在目前的中国,优质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呈现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简直是云泥之别。

寒门女孩考上北大的故事,以后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我也是一个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记得我小时候,直到初一才第一次接触英语,因为小学没英语课也没英语老师来教我们。而那些镇上的孩子们呢,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我和他们相比,至少差了三年。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英语考试我只考了31分,而那次考试的平均是75+,40分的差距啊。

而且,这还仅仅是农村和镇上的教学差距。那你可想而知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差距有多大。农村孩子,想要考上名校,有多难,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多多少的努力才行。

“王心仪”、“崔庆涛”终究只是少数。

再者说了,你以为寒门学子只要考上北大就意味着命运改变了吗?没那么简单。

能考上北大,“王心仪”和“崔庆涛”在他们的那个环境中,无疑是最顶尖的一小撮人。但上了北大以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王心仪”和“崔庆涛”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他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很平凡甚至不如人的现实,这样的心理落差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受得住的。考上名校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堕落的孩子,也大有人在。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否认寒门学子的努力。只是,如何在四年内完成其他同学二十年的积累,是寒门学子考上名校以后首先应该冷静、理性要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

寒门女孩考上北大的故事,以后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很多人在说阶级固化,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想要通过教育改变阶层这件事,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

而媒体只会一位报道那些“九死一生”的成功个案,让你觉得现实也许没那么残酷,但作为一个凭良心吃饭的写作者,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些实话,仅此而已。

最后,我还是想说: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我们也许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不管怎么样,努力总好过放弃。至少还有这10%的机会,值得我们去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