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名茶客,比教唆一名投機客難多了

不要試圖把“真正的消費者”教唆為投機客,也別妄想把投機客培養成穩定的老茶客。兩端都想要抓牢,兩端都終將失去。

與一位開茶店的老闆聊天,這些年他最大的感觸就是發掘新客戶越來越難了。

茶畢竟是慢銷品,即便發燒級的茶客,一年到頭實際上也消耗不了多少茶品。老客戶的購買需求趨於飽和,能來幫襯已是莫大的面子。新客戶培養需要時間,試探性購買的貨值有限,店面接待所耗費的精力卻比老客戶大得多,而且也不容易留住,這是很令人糾結的事情。

“一天到晚在店裡守著,客人來試茶,每一泡茶都小心翼翼奉上,唯恐對方不滿意。客人抽菸,得及時遞煙。到了飯點兒,還得管飯甚至陪酒。有時客人坐到大半夜不走,也不好意思起身趕人,只能跟著熬……這些年就這樣一路熬過來,還有什麼生意比這一行更窩囊的嗎?”說起這些,老闆一臉憂傷。

他講起,去年有位上年紀的陌生茶客登門,指定要試試店裡的熟茶。整整一個下午,接連試了多款熟茶,純淨水也用下去幾大壺。見對方品得仔細,講得頭頭是道,原以為會開個大單。直到天色將晚,茶客收拾好自己的杯子,輕飄飄丟下一句“謝謝你家的茶”,揚長而去。從此再未出現過。

這種“蹭茶”在業界並非什麼新鮮事。試了大半天茶、卻一分錢不花的“蹭茶客”,歷來都是茶店老闆們的噩夢。

培養一名茶客,比教唆一名投機客難多了

不能怪罪“蹭茶客”臉皮厚,問題出在中國茶的傳統零售模式上。沒聽說過有誰跑到星巴克“蹭咖啡”、進餐廳“蹭飯”,到茶店免費“蹭茶”卻好像是理所當然。這類約定俗成的“蹭茶”,直接導致店面銷售效率低下,人力物力浪費嚴重。而寄望於從隨機上門的“蹭茶客”中發掘真正的客戶,成功率顯然是極低的。

也正因如此,一些有能力的茶店老闆都把心思放在教唆投機客上面去了——投機客不一定是茶客,他們只關注倒騰一批貨能賺到多少差價——只要成功說服一名投機客接盤,產生的銷售額可能是一名普通茶客的百倍、千倍。事實上,相當多的傳統茶店就是以此為生,靠零售往往只夠喝西北風。

不過,投機是一門高難度的技術活,能圈到多少投機客,也離不開市場大行情的加持。有能力的可以玩一陣子,卻很難持續玩下去。投機客一旦無利可圖,跑路是最快的。

搖擺於零售與投機兩端的茶店老闆們需要明白,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打法也完全不同:不要試圖把“真正的消費者”教唆為投機客,也別妄想把投機客培養成穩定的老茶客。兩端都想要抓牢,兩端都終將失去。

茶店有各種各樣的生存方式,唯一的要點就是如何把茶品成功銷售出去,不然開店幹什麼?

培養一名茶客,比教唆一名投機客難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