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该不该辞职?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谁喜欢每天干重复工作。当我们在职场上日复一日干着同样工作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接着就滋生辞职的念头。媒体喜欢把我们90后说得很轻浮,说90后跳槽率高,一言不合就辞职,有的人一年甚至会换四五份工作。

在职场上,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该不该辞职?

为什么我们不愿干枯燥无味的工作?

在马斯洛的人性需求金字塔,第一层是生理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即可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第二层需求是安全需求,只要人身安全、基本财产安全和健康安全得到保障,人就会像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生活步入小康,我们这一代人享受了父辈们艰苦奋斗的红利,基本满足了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一言不合就辞职的现象,不是年轻人浮躁,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年轻人要想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必须要经过枯燥无味磨炼。

成功学总在说,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成功学不会说,兴趣爱好变成工作以后,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我小时候就对机器有很强的好奇心,大学选了个机械设计专业,进了大学才知道这是一道坑,一道掉进去四年无法逃离的坑。面对三大力学,每天画的CAD图,因为太枯燥无味,我早早放弃学习专业课,把业余时间都泡在新闻资讯和书籍的世界。

而我那些学霸同学,大多数和我一样不喜欢机械专业,但他们坚持在枯燥无味的机械专业课上死磕,年年拿到奖学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自信,从而使他们渐渐喜欢了机械专业,最后毕业签了好工作。

大学四年坚持阅读的我,每天都给自己的大脑注入新鲜的事物,和坚持学习专业课的学霸们相比,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广度远超过他们,但是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动手做一件事,往往会手忙脚乱,束手无措,拿不出结果。这源于我没有经过专业重复训练,没有足够知识深度,缺乏知识的基本盘。相反,学霸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总能让他们把一件又一件事做好。

然而,如果说坚持阅读又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工作,那我也因为这个枯燥无味的阅读训练,毕业后成了我们班第一个跨专业就业的人,成功转行做了新媒体运营,写作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常常看自己的文章,逻辑混乱,这不是因为我阅读量不够,而是我的知识深度不够,思考不够彻底,因为怕枯燥无味,没有特意去训练写作。

重复的工作可以使人不断优化细节,让结果趋向完美。

做任何一件事,只有不断重复去训练,才能发现细微的不足,运动员每天坚持高强度训练,一个动作重复无数次,才能发现身体上哪块肌肉有问题,从而纠正训练的方式,让体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工作也如此,过去我给公司写自媒体软文,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去思考标题,会同时起10个标题来做选择,思考什么标题会是什么人看,什么样的标题点击率高。当文章发送之后,又实时关注数据反馈,通过数据反馈,再次优化文章选题和内容。

每天都重复去写文章,找不到好的文章选题,把过去写的选题再重新写一遍,这份重复的工作我持续了9个月,我对平台,用户特性和文章细节有足够的把握,成了公司能把自媒体运营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

如何从枯燥无味的工作突围?一个人长时间认真重复去做一件事,时间会让他成为这个领域专家,他会在这个领域获得比普通人更好的待遇。但是,任何职业都有瓶颈,任何技能都会过时,不管是手工技能还是知识技能,会因为社会发展的浪潮而变得无用。过去15年驾驶员是不错的工作,但今天人手有一本驾照;过去会用电脑的人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今天电脑是必备的办公用品;再好的技能,终有无用的一天。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花一定的时间来不断训练一向工作及技能,让这项技能帮助你在职场上保住一亩三分地,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索未知领域,让思维更开拓。1+9大定义了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也进入了新时代,产业升级;人的知识技能,也要进入新时代,也要进行转型升级。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切换,才是新时代年轻人的立足之本。

PS:此地纯属吹牛逼,喜欢就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