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當演員?演員應該知道的導演選角標準

我們來談談演員與導演的關係

演員是導演思想最直接的傳達者,所以導演必須要理解演員,理解自身與演員之間休慼與共的關係。對此有一個貼切的比喻,即心理治療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我不是從“懺悔式”關係的意味上這樣說,而從創作的角度來談。在合作默契的時候,治療師和病人能夠協力打造一條通道,通向一個“新”人,在這個世界上更具行動力和存在感的人。我把我成功進入演員行業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叫:劉琦研的演員夢想路!希望有夢想的人都可以百度看一看。對你應該會有一點啟發。

怎麼才能當演員?演員應該知道的導演選角標準

在這一意義上,優秀導演和演員也是打造了一條通道(即表演),通向一個新人——影片中的角色。那位人物將使敘事成立,並構建另一種關係——與觀眾的關係。這些創造性的、引人入勝的關係正是觀眾亟亟以求的。演員在電影製作的前線上,他們個人要冒最大的風險,他們的勇氣值得觀眾尊敬,而且,我敢說,值得觀眾愛戴。在創作影片和實施導演思維的過程中,他們是重要的搭檔。

關於選角

許多導演相信:“選對角色,你作為導演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這個觀點只說對了一半而已。在這個造星氾濫的年代,經濟上的考量往往左右著選角。經紀人和選角導演的興起,把天平壓向了為“錢途”而非創作來選角的一端。為了維護導演對於片中角色的願景,他們應該鬥爭到底才對。選角是拍攝開始之前導演思想的第一次表達——更說明了為什麼導演必須在前期製作階段形成明確的導演思想。在這一階段,導演思想應立足於劇本闡釋。

選角過程應先注重演員的外表。但是演員外表是否符合導演對於角色的理解,並不及演員在外表與舉止上投射出的特質來得重要。

怎麼才能當演員?演員應該知道的導演選角標準

首先,我們談談導演和演員的專業性標準。使用專業性這個詞:指的是按時到場,以專業的態度回應面談

演員到場是想受僱並扮演角色,導演到場是要僱用演員。如果會面無助於達到這兩個目標,那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失職。

第二個標準是演員帶給情境的張力。當願望、個性和機遇融為一體,張力就會展現。表演者能夠製造多強的張力?表演者怎樣產生並傳達這種張力?

表演者要清楚張力可以轉換成能量!如果在某種環境下,如試鏡,表演者激發的張力超出了導演的預期,也不妥當。此處的關鍵是,導演不但期望表演者有張力,而且希望張力對錶演者起到正面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