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來詩寫得比詞好,但因一首詞,顛覆了人們對她的評價

宋代著名女詩人朱淑真,本生於仕宦之家。幼年聰慧好學,文采出眾,少女時代自有對美好純真愛情的憧憬。但婚後生活十分不如意。因與丈夫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抑鬱早逝。一首《蝶戀花》詞寫出了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

蝶戀花•送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大意是: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春天的腳步,春天卻匆匆而過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裡飄飛,它隨春風要看春歸向何處?綠色的山川只聽杜鵑烏啼叫,它本是無情的鳥,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春天,春天卻不語,黃昏時候卻下起了瀟瀟細雨。

此人本來詩寫得比詞好,但因一首詞,顛覆了人們對她的評價

樓外垂楊千萬縷

這是一首惜春詞。全詞將春擬人,抒發傷春情懷。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共用五個“春”字,由系春、隨春、惜春到端酒送春,含蓄深沉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悽苦纏綿,無限留戀。歇拍的“黃昏卻下瀟瀟雨”一句,以黃昏的悽風苦雨之聲為送春的背景,襯托出詞人悲涼憂傷的心情,將纏綿悱惻的惆悵之情含蓄自然地表達出來。清人陸昶說:"淑真詩好,詞不如詩。受其'黃昏卻下瀟瀟雨'句,又詞好於詩也。"(《歷朝名媛詩詞》)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寫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此人本來詩寫得比詞好,但因一首詞,顛覆了人們對她的評價

猶自風前飄柳絮

上片化景物為情思,純從"樓外垂楊"著筆。“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在這裡作者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著事物的聯想。“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比起簡單寫成“飛絮”或“送春歸”,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此人本來詩寫得比詞好,但因一首詞,顛覆了人們對她的評價

綠滿山川聞杜宇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的詞人方面著筆。“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頗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腳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

此人本來詩寫得比詞好,但因一首詞,顛覆了人們對她的評價

黃昏卻下瀟瀟雨

這首詞通過描寫萬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活現在了這幅畫面中,全詞語句清麗,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