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来诗写得比词好,但因一首词,颠覆了人们对她的评价

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本生于仕宦之家。幼年聪慧好学,文采出众,少女时代自有对美好纯真爱情的憧憬。但婚后生活十分不如意。因与丈夫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抑郁早逝。一首《蝶恋花》词写出了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大意是: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此人本来诗写得比词好,但因一首词,颠覆了人们对她的评价

楼外垂杨千万缕

这是一首惜春词。全词将春拟人,抒发伤春情怀。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共用五个“春”字,由系春、随春、惜春到端酒送春,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凄苦缠绵,无限留恋。歇拍的“黄昏却下潇潇雨”一句,以黄昏的凄风苦雨之声为送春的背景,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将缠绵悱恻的惆怅之情含蓄自然地表达出来。清人陆昶说:"淑真诗好,词不如诗。受其'黄昏却下潇潇雨'句,又词好于诗也。"(《历朝名媛诗词》)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写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此人本来诗写得比词好,但因一首词,颠覆了人们对她的评价

犹自风前飘柳絮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在这里作者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想。“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比起简单写成“飞絮”或“送春归”,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此人本来诗写得比词好,但因一首词,颠覆了人们对她的评价

绿满山川闻杜宇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颇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脚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

此人本来诗写得比词好,但因一首词,颠覆了人们对她的评价

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万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活现在了这幅画面中,全词语句清丽,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