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为何没人敢拦截?强盗:我可不找死!

平常电视上在播放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语,那就是“八百里加急”。众所周知,古代的信息是靠驿站来维系的,速度非常慢。

那么,问题来了,八百里加急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古代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为何没人敢拦截?强盗:我可不找死!

自春秋时期开始,统治者为了传递消息,于是纷纷在各自的国家设立了驿站,相互之间的间隔为25里。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又不一样了,为了更方便、快速的传递消息,各国将每个驿站的距离调整为20里。

驿站传递公文的速度分为300里、400里、600里、800里。一般来说,驿站传递都是采用三百里,除非是有一些紧急军情,才使用八百里加急。

古代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为何没人敢拦截?强盗:我可不找死!

根据唐朝史书的记载,在那时候,一尺等于0.303公尺,一里等于454.2公尺。唐朝的五百公里相当于现在的227公里,如果是按照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差不多两天就到了。

每个朝代,光是从事驿站工作的就有2万多人,这些人差不多都是穷苦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来干这个。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在造反之前,就是从事这门行业的。

古代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为何没人敢拦截?强盗:我可不找死!

大概是从唐朝开始,驿站制度变得完善起来,在传递过程中,如果出了任何差错,导致信件没能按时送达,那么轻则流放,重则抄家。

在中国古代,强盗流寇时常会洗劫赶路的人,那么,他们为何不拦截“八百里加急”呢?

古代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为何没人敢拦截?强盗:我可不找死!

其实原因很简单,强盗才不干这种找死的事呢?因为传递这种重要信息的时候,一般来说会让两到三个人携带文书。在清朝之前,如果你敢抢劫重要文件,那么你就等着朝廷大军上门来吧。

其次,“八百里加急”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些重要文件,没什么油水,所以强盗一般不会拦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