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這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結構的變化,單一的靠種植似乎難以維持現今高消費的生活,面對這些變化之中的困境,不少農村人選擇的是外出打工亦或者做些小生意,這些選擇是現實的更是合乎情理的,而之前農村的一些傳統手藝因受到現代工業化的改變,許多傳統手藝都不怎麼賺錢逐漸面臨淘汰,不少農村人也都“棄他〃而去。可在農村一些傳統的手藝,在如今卻十分吃香,每月的收入相當可觀。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豫西北郊區外的一家門面房裡,薛大媽正在低頭認真的裁剪著衣服。薛大媽今年近七十歲,從入行裁縫行當已經有二十年左右了,手裡的一切工具都能看到80年代的影子,縫紉機早已更新換代成機器代替腳蹬,而薛大媽用的依然是那臺陪伴了幾十年的老式縫紉機,對那臺陪伴多年的縫紉機也產生了“感情”。用薛大媽的一句話來說“用習慣了,全機械的並不一定比這臺舊式縫紉機用的順手”。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一把剪刀也是有段歷史,幾十年前剛剛步入裁縫行當的薛大媽,請了當地技術過硬的鐵匠,打了一把上好的剪刀,現今用起來依然很鋒利,之後薛大媽才正式開始開店,幫人做衣服。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薛大媽現在所在的門面房當時還未規劃到市區附近,當時剛剛開張面臨著和大多數做生意人一樣的窘境,前幾年的困難時期,也是最累人的歲月。雖說把裁縫店勉強的開起來的,但手藝還未達到一定的火候,做活慢,然而“山窮水復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經過幾年的磨合之後,手藝也逐漸的精煉了起來,生意也跟紅火了許多。

薛大媽也在那段歲月中磨鍊了樂觀和隨遇為安的心態,說到做衣服的事情薛大媽就侃侃而談,鑲嵌,對花,盤花。做馬褂,旗袍,坎肩等等是她最拿手的活,當時這些在那段時期也是最受歡迎的。近幾年隨著大環境的變化,服裝行業的興起,周圍開滿了衣服店,大大小小至少上百家。生意似乎又開始逐漸的冷淡了下來。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不過這些改變似乎讓已經年近七旬的薛大媽更充滿一股熱枕來改變現狀,思來想去後,十年前薛大媽就決定改行只做小孩子的衣服,精湛的手藝,加上這些年的經營當地人也對薛大媽有了足夠的認可,沒有多長時間已經小有名氣,剛過滿月的到5歲小孩的衣服,都是應有盡有。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此時正是下午3點左右,三三兩兩的人一撥接著一撥從未間斷過,紛紛前來定製衣服,別的地方給孩子做衣服,需要量手腳,身子。到薛大媽這隻需要說上孩子的年齡即可,在外人看來似乎有點草率馬虎,用薛大媽的原話來說“小孩子的衣服也做了有十幾年,不合身的情況到現在沒出現一例,幾個月的孩子穿多大的衣服這是固定的,你儘管回家給孩子穿”。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如此火爆的生意,定製一件衣服是一百元左右,除去成本費的話,一月大概能賺到近二萬元左右,而王大媽卻感慨道,“自己一人現在做衣服,許多人定製的衣服,估計的等到幾個月後才能來拿,畢竟就我一人裁剪製作,人手有限。不能因為趕工而對質量上不負責。所以好幾單生意都讓我推了”。

農村七旬大媽月收近2萬,逐漸消失的手藝,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來

不過現在薛大媽面臨的問題是“後繼無人”的窘境,但從薛大媽身上看到了,當一個人堅持的追求一個目標 並腳踏實地的不懈奮鬥 他一定會收穫輝煌的成功 至少會書寫一段無悔的人生 正如薛大媽這種追求加上這樣工匠般精神成功成為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