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耽及蘇仙的傳說

蘇耽及蘇仙的傳說

蘇耽有著離奇的身世。相傳在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東馬嶺山下的鴨子塘村一個潘姓漂亮姑娘在郴江浣洗衣裳,被一根飄來的紅線纏住,既扯不掉也咬不斷,絲線鑽入肚中,以致懷孕,她躲在蘇仙嶺一個石洞,生下了一個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眾人議論紛紛,閒言碎語很多。為避鄉民口舌,潘姑娘的母親只得將嬰兒丟棄在村後牛脾山下桃花洞中。臨走時,潘母指天卜誓道:“該成人,七日之後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內早歸陰。”到第七日,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趕到桃花洞探視,竟看到一幅奇異的景象:一隻美麗的白鶴正張開雪白的羽翅為孩子禦寒,一頭健壯的白母鹿正用奶頭給孩子餵奶。潘姑娘始而驚,繼而喜,連忙將這苦命的孩子緊緊摟在懷裡抱回家去。

牛脾山鍾天地之正氣,山靈水秀,風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異人出沒。一天,蘇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愛蘇耽的聰慧孝順,便傳授了仙術給地。這仙術能隱其身,變化莫測。蘇耽學會後試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擔舉重若輕。從那以後,圍繞著蘇耽就發生了許多奇情怪事。如蘇耽與同伴放牛,別人的牛桀驁不馴,唯蘇耽的牛老實聽話,似通人意。傍晚,蘇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驅趕就自返歸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來膽小,見人就逃,但蘇耽卻能靠近白鹿,騎上鹿背。白鹿馱著蘇耽飛奔於峰巒溝壑,安穩如馳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騎鹿馳驅,在蘇耽的眼裡,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條神龍。

蘇耽非常孝順母親,有一次正在吃飯,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鮓魚(油鮓魚)。蘇耽一聽,放下碗筷就出了門,眨眼工夫,就提了一對鮓魚回來。蘇母問:“郴縣也有鮓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蘇母覺得很奇怪。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什麼,蘇母說: 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卻吃不到。”原來蘇母想吃湘潭名產臭豆腐乳。怪不得說想得到卻吃不到了:湘潭深離郴州近七百里,常人往返需兩個月時間。母親有病需要照應,如何能儘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蘇耽在門外沉思間,忽然遇到曾向他傳授仙術的老仙爺,告訴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從湘潭打個來回,出洞而歸。第二天,蘇耽按照老仙翁的指點,果真買到了湘潭臭豆腐乳,並在當天傍晚趕回了郴州。蘇母高興之餘,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兩個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於是更加驚異,自此,蘇母認定蘇耽不是凡人。

蘇母久病不愈,蘇耽憂心如焚,暗中析禱菩薩,願意代母受病,只望母親早日康復。蘇耽的孝心感動了神靈,夢見仙人授意說:“牛脾山頂古樹鮮桃,吸日月之精華,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誠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顆足矣,切忌多貪。”

第二天,蘇耽果然在牛脾山頂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時高興,忘記了神人的告誠,盡興採摘了滿滿一筐。蘇耽揹著滿筐仙桃飛奔下山。跑到山腰,腳絆石頭摔了一跤,滿筐仙桃遍地亂滾。蘇耽急忙爬起撿拾,左尋右找也就拾到七顆。蘇母吃了蘇耽帶回的七顆仙桃,病體頓時痊癒。後來,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頭。《郴州志》載:“仙嶺(蘇仙嶺)有桃石,剖之紋核如生,世傳仙桃。馬嶺山亦多虺蛇殺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蘇仙嶺山腰拾到桃石,研粉沖服,百病可愈。

漢文帝三年(前17年)五月十五日,是蘇耽成仙昇天的日子。這天,蘇耽一早起來就劈柴火,掃庭院,又將水缸挑滿。這是他最後一次侍奉母親,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時,他看見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門,且隱隱聽見嫋嫋仙樂聲,知道行期已近,於是整衣撣塵等候仙侶。忽然紫氣西來,氤氬縹緲中,十隻仙鶴迤邐降落在蘇家庭院。蘇耽急忙入宅含淚向母親辭別:“耽已成道,受命將升,仙仗臨門,不得終養。”蘇母雖然捨不得與兒離別,但知道天命難違,不可強留,於是哽咽唏噓說:“兒走後,娘何以為生?”蘇耽將老仙翁授給的石匣捧送到母親手中,說:“有需必得,慎勿發也。”又說,“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葉救之。”蘇耽辭母出門,忽聞仙樂齊奏,又有異香瀰漫。蘇耽騎上仙鶴,旌幢和群鶴簇擁著他透迤騰空而起。

蘇耽成仙離家時,為了母親衣食有著落,把老仙翁贈送的小石匣留給了母親,石匣上寫著“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只要叩一下石匣,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竟活到百歲才無疾而終。蘇母逝世那天,人們望見蘇仙嶺上有白馬出沒,並隱隱聽到哭聲從嶺上傳來。人們把所見所聞稟報到郡署,郡太守張邈率下屬一行親赴嶺上求見蘇仙。仙凡異壤,不可直面,蘇仙半隱於松葉枝叢中,接待張太守,感謝他弔孝母親。言語間,郡守張邈偶然窺見蘇仙風姿神采,光熠照人。蘇仙顧及故鄉諸事,知道郴江因無河橋,過往行人全憑小船擺渡,十分不便,於是有意為鄉親解難。於是蘇耽對太守說:“山谷幽遠,日暮難歸,願許蘇耽成橋水上。”說完將手中一卷仙經擲向郴江,離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現了一座石拱橋。郴人為紀念蘇仙的恩德,就稱這座橋為“蘇仙橋”。

蘇仙的傳說最早見於晉葛洪的《神仙傳·蘇仙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耒水》稱他成仙前曾遊棲在黃溪東山中,成仙后有人見他乘白馬回到山中,因此為他立了祠,並把這座山改名為馬嶺山,後改為蘇仙嶺。嶺上建有蘇仙觀。蘇仙觀有正殿三進,殿門有額日:“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廳,上廳供蘇仙童年塑像,正殿兩邊還有偏殿。蘇仙觀始建於唐代,建成後曾受到歷代朝廷的護佑。唐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詔有司飾其祠字”;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敕封蘇仙為“昭德真君”,現在這塊“敕封蘇仙昭德真君”的漢白玉石質盤龍的御碑還在;其後的南宋高宗、寧宗兩代皇帝又繼續加封蘇仙為“敕封普應靜惠昭德衝素真人”。歷代文史典籍如早期道經《真誥》、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宋張君房《天宮地府圖》等都有關於蘇仙觀或蘇仙嶺的著述。韓愈、劉禹錫、秦少游、蘇東坡、米芾等文人亦與蘇仙有不解之緣。

蘇耽及蘇仙的傳說

蘇耽及蘇仙的傳說

蘇耽及蘇仙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