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縣衙的設計布局效果圖

滎陽縣衙的設計佈局效果圖

三堂院內有幾棵古柏樹

滎陽縣衙的設計佈局效果圖

剛修復的縣衙大堂古色古香

大河報記者李嵐文圖

核心提示|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說,滎陽老城近期要拆遷了,認為老城中的滎陽縣衙一同拆掉十分可惜。網友“流年or往昔”說:“週末去老城偶遇了一90歲高齡的老人,聽說老城快拆了,老人非要他女兒帶他來老城的縣衙看看。有些東西我們覺得拆了就拆了,但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情。縣衙是滎陽曆史的見證人,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滎陽的過去。”

滎陽縣衙真的要拆嗎?3月21日,記者為了查證此事,專程趕到了位於滎陽老城北街的滎陽縣衙進行查看,發現這裡正在進行封閉施工。在工地上值班的滎陽市文物管理保護中心主任劉其山說,他們在這裡施工,並不是要拆除縣衙,而是在對縣衙進行整體修復。

探訪

衙內建築大多成殘垣斷壁

3月21日10時,記者在滎陽老城北街上找到了被施工圍擋圍起來的滎陽縣衙,圍擋上扯著“傳承保護老城歷史、塑造老城文化特色”的紅色條幅。敲開工地大門,正在裡面指揮工人們施工的滎陽市文物管理保護中心主任劉其山,聽說有網友質疑滎陽縣衙要被拆除的事後,笑著說:“目前衙署類古建築本就稀缺,怎麼可能會拆除?我們不僅不會拆掉滎陽縣衙,今後還要加大保護力度呢!”

在劉其山的帶領下,記者進入滎陽縣衙的施工工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剛修復的滎陽縣衙大堂。大堂前面帶有捲棚,捲棚前是縣衙月臺,呈方形結構,四周都用大條石圍砌,中間有青磚鋪設。捲棚與大堂雖然相連,但屋頂彼此分離,兩處屋簷的滴水處下方,是縣衙內供排水的地溝。

除了新修復的大堂外,院內的其他建築均破敗不堪,有的屋頂坍塌,有的只剩下殘垣斷壁,只能從那些裸露的青磚和腐朽的木柱雕樑上,依稀看出古縣衙內原有建築群的風貌。

“滎陽縣衙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劉其山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滎陽縣衙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七年(493),1949年後,滎陽縣衙一直作為縣政府的辦公場所使用。後來,這裡就成了滎陽衛校。為了保護古縣衙,滎陽市政府經過多方協調,開始對其進行整體修復。

2017年10月,滎陽縣衙一期大堂本體維修工程完工並通過專家組驗收。目前,縣衙二期包括二堂院、三堂院、內宅院、後樓院和東花園的修復施工剛啟動。

修復

將按清代的佈局進行復原

據介紹,滎陽縣衙是滎陽市目前僅存的衙署類建築,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了一幅乾隆時期的縣衙佈局圖,這是《滎陽縣誌》中記載的乾隆十一年繪製的佈局圖。

劉其山告訴記者,此次對滎陽縣衙的修復,將會按照乾隆時期的佈局圖分中、東、西三路進行。中路從南至北依次為月臺、大堂、二堂院、三堂院、內宅院、書房院、後樓院和東花園。其中二堂院和三堂院為核心辦公區,其他院落均為生活區。二堂院較為寬敞,包括二堂、東西廂房,三堂院較為狹窄,設東西偏院,內宅院包括內宅正房和東西廂房,東廂房為過廳可通往書房院,書房院前的開闊場地即為東花園,東花園設一望耕亭,後樓院僅後樓一棟建築。院落之間依次通過院門相連。

據劉其山介紹,目前,施工單位正在加班加點施工,預計明年上半年,滎陽縣衙中路上的主體建築將全部修復,東路和西路的建築群將在2020年修復,屆時就能領略古縣衙整體的恢宏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