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Marcel Lam Photography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 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一下子就將人拉到維港畔幻彩詠香江的璀璨夜景——匯豐、中銀、國金、環貿……

香港光高樓就有7,600多座,密密麻麻又高高低低,與其他各類建築一同畫出一道舉世聞名的天際線。在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小編就斗膽給大家來個“大彙總”,親自為大家分類梳理一下香港建築建設的發展。

稱霸天際,欲與天公試比高

說到香港的高樓大廈,必然就有最高之爭。當1986年羅大佑譜成粵語版的東方之珠時,香港境內最高的摩天大樓還是合和中心。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這個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合和中心1980年落成,66層、215米高,是當時香港第一高樓。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它由港人建築設計師胡應湘爵士設計,是香港第一棟圓柱形的高樓,其樓頂的旋轉餐廳也是全港第一家,合和中心也成了“本土化”摩天大樓的代表。落成後自然有許多大企業紛紛入駐,其中就包括奧雅納香港辦公室。想想當年合和大廈也是相當風光啊!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稱霸香港最高近10年的合和中心,在1989年被貝聿銘設計的367米中銀大廈奪走。不過中銀還沒有把全港最高的皇位坐熱乎,就在1992年被中環廣場取代。別看人家叫廣場,但是人家有374米高;別看人家叫中環廣場,其實人家坐落在如今的灣仔!中環廣場不僅奪了全港最高,也一舉摘得當年亞洲最高建築的桂冠。在如今摩天巨擘林立的香港,它的高度依然名列三甲。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2003年,拔地而起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2IFC)輕輕鬆鬆就是88層,415米的傲人身高屹立港島,有點傲視群樓的意思。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其實國金二期在建設期間有個大插曲。9/11事發後人們對超高層建築的安全和堅固等方面進行了重新的探討。奧雅納的工程師在國金二期上更是採用了多項創新技術。大樓的地基建在直徑為61米的圍堰之上,這使周圍五層地下室的施工作業得以同時展開。此外,設計還允許改裝懸樑臂,使核心筒的滑模施工得以順利進行,把中斷伸臂梁施工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與傳統的方法相比,不僅縮短了項目整體的施工時間,也使國金二期為9/11之後的高層建築設計樹立了新標準。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Bachy Soletanche Group (左)

©Marcel Lam Photography (右)

國金二期就一直傲嬌地站在維港畔,直到2010年,“打敗”它的對手環球貿易廣場(ICC)出現。身高484米,共118層的環貿自奪得香港最高頭銜且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除了結構設計上的鬼斧神工,不得不說的是它的基礎。由於ICC地處大斷層帶,地質條件惡劣,不適於採用通常的端承樁系統。經過詳細的研究和比較不同的基礎設計類型,奧雅納最終選擇了後壓漿板樁設計。ICC是香港首個採用這一特殊系統增加樁板摩擦力的私人地產開發項目。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 Marcel Lam Photography

然而,香港還有一棟建築,可謂是終極隱形大BOSS——ICC、2IFC什麼的對它而言都是眼皮底下的事兒。這就是建在香港之巔太平山上的凌霄閣。2006年的時候,凌霄閣進行了大型翻新工程。我們的工程師在工程設計中調整了自動扶梯的位置,引入了全新的玻璃幕牆中庭,讓身處不同樓層的遊客都能擁有絕佳視野,俯瞰全港啊。(誰說最後這個是硬湊的?)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Marcel Lam Photography

縱觀近40年來香港的最高之戰,怎麼都覺得是我們工程師不斷挑戰和超越自我的勵志故事!

商業中心,眾星拱月

有亞洲四小龍之稱的香港,從來都是金融大鱷們的沙場。看看從上環到灣仔那些鱗次櫛比的金融大廈和一直流傳的“風水大戰”(封建迷信不能信)就不難看出一二。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小編第一個想到就是當年那部紅遍大江南北的港劇《大時代》,也就不得不想到香港交易廣場。1988年落成的交易廣場是一組商務辦公大樓,入駐其中最有名的是港交所的交易大堂,也由此得名。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Kalson Ho

除了港劇中展示的建築外,其實在交易廣場中還藏著一顆寶石——富臨閣。在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5層樓高的福臨閣向後微傾,猶如芭蕾舞者踮起腳尖,在約35米見方的交易廣場上起舞。建築師匠心獨具地將其設計成一個繞斜軸旋轉的立方體,同時大刀闊斧地削去了底邊垂直支撐的部分。我們設計的鋼製斜肋構架從四方八面支撐著建築,與建築的設計融為一體。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 Zhou Ruogu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第二個想到的必然就是現實中,香港商業大亨:李嘉誠。那座躋身中銀和匯豐之間的大廈,便是李嘉誠旗下的長江集團中心。它四四方方的外部輪廓極簡抽象,拉伸的玻璃稜柱體鑲嵌於分層的不鏽鋼外露網格結構內,不僅展現出與周邊建築強烈的差異美,還與它們共同形成宏偉的構圖。相信這也成就了最經典的香港印象。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除傳統兵家必爭之地外,迎勢而建的還有用高強度可持續混凝土澆築成的港島東中心。這棟具有開創性的摩天大樓高308米,是港島東部地區的最高建築。我們為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大膽採用了創新設計,並使用100級高強度混凝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500噸。它也是香港首個大量使用100級高強度混凝土的項目。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John Nye

除了港島之外,九龍和新界也都在紛紛開發自己的商業中心區,它們眾星拱月般地簇擁在傳統金融中心周圍。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John Nye

九龍最熱鬧的地方非旺角莫屬。04年落成的朗豪坊是迄今香港規模最大的市區重建項目。在結構設計中,我們創新地採用了鋼複合材料的巨型柱體和鋼質懸臂樑結構,構建出寫字樓的框架,從而可在緊鄰市場的市中心進行施工作業。其中“通天廣場”的巨大結構包括建在基座之上,長60米、跨度為42米的門式框架,是香港目前最高的單跨玻璃牆。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John Nye

朗豪坊還擁有獨創的“數碼天幕”,橫跨整個中庭,像一塊電子畫布,任創意揮灑流動,促進了藝術家同社區之間的交流。這一混合用途開發項目融合一系列設計亮點,使其在香港眾多商場中獨樹一幟。朗豪坊的落成改善了周邊的外觀環境,亦將帶動九龍的市區重建。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新界也沒有落後。新界第一高的如心廣場,距地面150米高的透明天橋將高低兩座塔樓優雅地連接成一體。它不僅是香港第六高樓,也是荃灣地區的商業中心。

爭奇鬥豔,各領風騷

近期網上瘋傳有人說“香港只有樓房,沒有建築”。 小編第一個要跳出來抗議。眾所周知,香港是個寸土寸金、光速發展的地方,城市建築密度可謂是世界數一數二。然而,眾多國際建築設計大師的作品也紛紛落戶這水泥森林之中,而奧雅納也有幸成為這些建築背後的工程顧問。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 Zhou Ruogu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先說一個輩分最老的:匯豐總行大廈,估計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關於它的各種傳奇故事說上三天估計也說不完。它的建築設計不僅讓福爵爺(Norman Foster)名揚四海,其結構設計上更是巧奪天工,利用8根鋼桅杆,支撐起5個兩層樓高的分離式鋼懸掛結構,創造出大量無柱空間,又超前地採用了預製的設備間模塊和縱向穿越整幢建築的垂直運輸自動扶梯,尖端的保安系統和地板空調系統。時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最複雜、技術含量最高的建築之一。雖然在高度上它從來沒有稱王,但是一直以52億港幣(好奇的小夥伴請自行翻查換算32年前港幣市值)的造價穩坐全港最貴建築榜首。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Ian Lambot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再說幾個年輕的:港島上,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亞洲設計的首個住宅項目——傲旋(OPUS)。這幢豪宅的平面形狀似香港的市花紫荊花,外部支柱以玻璃包裹,呈螺旋形向上,儼如在風中輕輕搖曳的蘆葦。小編看了看房價,覺得再工作個十年(別說十年,就是十個輪迴),也是買不起的!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在紅磡,有蜚聲國際的建築師扎嬸兒(Zaha Hadid)留下的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整座建築如駛入紅磡的白色巨輪,曲線流動,充滿張力,與周邊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項目工程師說當時他們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確定了建築複雜的幾何結構。承重系統巧妙地運用了斜邊樑柱,避免使用長懸臂結構,從而節省了淨空高度。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Kalson Ho

與扎嬸兒流線張力設計迥然不同的是著名解構主義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CMC)。CMC建在香港另一傳統豪宅區九龍塘的畢架山上,它外形設計有稜有角,猶如堆砌的水晶石。與創新樓不同,我們的工程師告訴小編,CMC採用的是模塊化的結構設計。(是不是應該拿出小本本記筆記了呢?)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Kalson Ho

再說一個比較低調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它由法國建築公司Coldefy & Associs設計,概念來自一張飄浮於空中的白紙,創新的結構設計使得整個建築成為了創意的標誌──面積100平方米的空中平臺離地33米,由四棟教學樓和一組斜交結構支撐。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值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再看東方之珠

建築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奧雅納專治建築界的“疑難雜症”。看看上面這些棟建築,看來在香港這麼說也算名符其實。

香港從未停下過它發展的腳步,再多的高樓大廈也填不滿她的雄心壯志。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有了新的發現?相信一定有讓你“馬克”下來,下次去香港的必遊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