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视角:武汉的“东方芝加哥”逐梦之路

Kopu导读:"东方芝加哥"的畅想源自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的寄望。从没有大桥之前,长江两岸的武汉三镇繁荣昌盛的海上贸易到如今横跨长江的大桥又一次带给武汉腾飞的起点。全球加速升级的时代下,成都、重庆、西安开始上坡之时,重新加速跑的武汉能否成功完成"东方芝加哥"的畅想,需要交给时间打磨和历练。

Kopu解读:大武汉的荣鼎盛世

武汉,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所以称为"东方芝加哥",其原因在于武汉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央,从中国的经济和人文地理中心来讲,往往论及的是武汉。与芝加哥于美国的地理位置一样,完全可以发挥这一地理优势,发展物流业,并通过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运输网,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甚至全国最完善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也成为发展圈域经济的必要前提。

Kopu城市视角:武汉的“东方芝加哥”逐梦之路

实际上,历史上的武汉也确实按照芝加哥路线来的:武昌汉阳早在东汉末年就开始筑城,汉口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并且到了近代,汉口开设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金融中心。清朝洋务运动改革家张之洞便在武汉这个经济发展的温床里开办了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现代工业化企业,正是因为成熟良好的改革红利,武汉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国际贸易商埠的武汉大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势头,前途不可小觑。

Kopu解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拥有独特地理资源福泽武汉前期在享受地理带来商业红利的同时又饱受位置之苦——城市"割裂"。首先过去的60年时间里,武汉不断"摊大饼"式圈层外扩,主城区面积较30年前扩大6.3倍,较60年前更是膨胀了24倍多。

在大武汉的"疯长"带来城市发展空间急剧增加的同时,一系列"城市病"也亟待求解。主城区面临交通拥堵、过江难、停车难等烦恼,新城则为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等所困。

另一方面,对武汉所在的城市圈而言,圈域经济的一体化目前才刚刚开始。2010年版《武汉城市圈蓝皮书》中指出,武汉"一城独大"局面未根本改观,没有体现出"分工、合作"等一体化圈域经济的特征。并且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争夺项目的竞争不时在武汉、黄冈等城市圈城市之间展开:一边要改变黄石过去以冶金、建材、机械等为主导的旧经济体系,另一边又要寻找特点鲜明的转型支柱产业,此外还要为筹款、引进人才奔波,三线城市的处境真的很难。

Kopu城市视角:武汉的“东方芝加哥”逐梦之路

另外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就像给张之洞为武汉所做的工业贡献一样,极端又中庸。"不事工贾,工皆来自远方,不贵异物,不作淫巧"这可能是对武汉人近现代商业发展态度的精确描述了。即使经济在后期滞后的情况下,当地人依然很少有商业牟利的观念,当闭塞成为习惯,中庸成为主流,无心发展,固守成规,那么历史留给武汉的只有落后。有人这么定义武汉"一个亦南亦北、不三不四的城市"。Kopu君大胆猜想,如果不是中庸的性格,武汉便不会在南昌起义之后又成为保守党的大本营;如果不是中庸的性格,武汉便有大把机会成为首都,而不是流产的"陪都"。

武汉要想让百年"东方芝加哥"的梦想成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