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育部禁令能化解家長的焦慮嗎?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算數、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通知》給出了具體的時間表——明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

禁令出臺,點贊者有之,但更多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難以被這一紙公文“一禁了之”:優質小學不均衡,幼升小競爭激烈,孩子沒有準備,拿什麼做“敲門磚”?不提前學習,孩子上小學後能跟上學習進度和班上同學的節奏嗎?小學一年級真的能實現零起點教學嗎?

家長“心動”卻不敢“行動”

今年5月,“80後”媽媽冉舒就開始為秋季入學的女兒瞭解暑期幼小銜接班的情況,“貨比三家”後,她鎖定了一家校外機構。因為是網上報名、繳費,報名那天,她用兩臺電腦同時登錄:“這個班可俏了,是實實在在的搶報,不到5分鐘名額就被搶光了,稍慢一點就沒機會了!”冉舒慶幸自己為女兒搶到了這個機會,同時也感到了壓力:“為了讓孩子入學後能儘快適應,家長們都很‘拼’。”冉舒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說。

對於教育部的禁令,冉舒並不擔心“家長對幼小銜接課程的需求真實存在,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培訓機構會有變通的辦法,比如以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孩子,而不採取小學化的教學模式。”

邵夢澤是北京某機關的公務員,今年秋季,兒子入讀幼兒園中班。她認為,如果幼兒園小學化能真正被杜絕,社會上的學前班、幼小銜接培訓班能被全面取締,所有的孩子都能零起點入學,“搶跑”能夠真正成為歷史,對孩子和家長無疑是福音,“作為家長,我百分百反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希望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享受童年”。但是,她也表示了擔憂:“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即便有一部分孩子不學,另一部分孩子卻能通過其他渠道提前學習了這些課程,小學老師因為有的孩子會了而加快教學進度,那麼,沒有超前學習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這對他們就不公平了。”

在某家長網上交流社區,一位家長提問:“孩子即將升入幼兒園大班,幼兒園只教10以內的加減法,不教漢語拼音和英語。我該不該給孩子報個學前班?”對此,評論區的家長意見基本以“建議報班”為主。

記者在隨機採訪中瞭解到,多數家長對治理能否有效果將信將疑,這則禁令讓他們“心動”,卻不敢“行動”。有家長認為,“現在大家都學,雖然禁令能限制住幼兒園,對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也提出了要求,但後者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家長有需求,這個市場就能延續下去。所以,僅靠規範幼兒園辦學起不到多大作用。”

採訪中,也有家長對小學零起點教學表示擔憂。梁女士的女兒今年秋季讀二年級,她告訴記者:“我對女兒採取放養模式,上學前什麼都沒教,女兒上一年級後,學校不到一個月就要把漢語拼音全部教完了,然後就開始認字;一年級第二學期,數學作業中有看圖題目,也有少量的文字題,孩子字都認不全,就蒙著做,經常做錯,如果家長給孩子念一遍題目,也能做對。這一年我跟著孩子陪讀,孩子大人都很累,好在女兒總算適應了,但是,班上確實也有沒學過的孩子明顯跟不上的。”

梁女士認為,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學校既要做到零起點教學,也要控制教學的進度,進度過快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另外,也要從實際出發,如果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較弱,可以適當學一點內容,不然,孩子成為班上的“小尾巴”,自信心會受到打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久治不愈”的小學化傾向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但卻遭遇了“久治不愈”的尷尬——

早在2011年,教育部下發《關於規範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2012年,又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園克服“小學化”傾向;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等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也要求堅決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面對條條禁令,部分幼兒園或明顯違規,或暗箱操作,小學化傾向持續至今,治理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去年對西部五個國家級貧困縣442所幼兒園做的調研顯示,大約2/3的幼兒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學化傾向”。

部分民辦幼兒園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老師只領著孩子玩,家長會認為幼兒園不好,幼兒園生源會受到影響;也有家長要求幼兒園在中班、大班階段教授小學內容。北京一家“守規矩”的幼兒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因為不教授小學內容,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園外學習幼小銜接課程,甚至出現大班“空班”現象。

落實新政 走出小學化誤區

造成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名氣大的小學為了應對學位供小於求的難題,往往以考試選拔的方法限制招生;公辦園與民辦園教育資源不均,民辦園用提高所謂的教育質量來吸引家長,擴大生源;教育部門的禁令缺乏監督機制;而根本性的問題,是應試教育的存在。

那麼,如何落實新政,走出幼兒園小學化的誤區?

這次整治,行政督察的力度明顯加強,且給出了具體的時間表,北京已有多家大型培訓機構的幼小銜接班突擊下線,不再公開招生。

有部分教師認為,治理應多管齊下,幼兒園用遊戲和探究、體驗、活動等方式,開發孩子們的智力,迴歸幼兒教育的本質;小學在入學招生時也要取消知識能力測試,不以競賽成績及證書為招生依據,堅持零起點教學,按國家課標規定不壓縮課時、不超前超標教學。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環節。只有加快各級招生體制改革,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逐漸減輕幼升小、小升初的壓力,這一亂象才可能從根本上被遏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的根源在於完善教育管理評價體系,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要下定決心解決基礎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問題,在中小學階段做好均衡工作,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陳若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