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出現,真的是由於《易經》的原因嗎?

石華國80999


個人認為有部分原因。

近代科學的基礎是什麼?在中國為什麼,會沒有出現科學的土壤?

個人認為科學的基礎有兩點。

第一是規則,第二是標準。

我們這個沉重而苦難的民族骨子裡的性格,的的確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個人認為“易”即變的意思。我們的歷史對哲學以及人性的研究把這一個字研究可謂太透徹。哲學是講變的,他沒有唯一的標準,因時因地而不同。而科學的答案是唯一的相對於人類的世界而言。而人性,在中國古代哲人和文人的書籍中 會演化成無所不有的答案:黑可以是黑,也可以是白,可以既不是黑也不是白,也可以既是黑也是白。

這種似是而非的高深的哲學理論,一旦演化成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哲學。我們對於,只有唯一答案的科學,也就嗤之以鼻了。

有人把中國的3000年文化歷史,用三個字來形容——家天下。這是統治階級的生存邏輯——統治大於一切,權力高於一切。故而從上到下的社會,就沒有形成過講規則,尊重規則的習慣。只重利益,不講規則,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到現在依然如此。

沒有規則就不可能會有科學的基本發展。數學和物理當中的,每一條公式,每一個定律都是對規則的充分尊重。人不尊重規則,就是不尊重科學,也就不會有科學的蓬勃發展。

但個人,也依然持以下觀點。科學,並不是人類智慧的全部。若論智慧,中國人的智慧,才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我們的《道德經》就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相對論辯證法——無出其二。正如世界並不總是隻有春天或者秋天。每一種思想,每一種學科,總會引領一個時代的潮流。科學,依然有其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性。

人類的歷史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我們回過頭去看每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時,都會覺得那個時代的發展方向是有問題的。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所有精英和學者來說,他們的選擇是唯一而且正確的。科學到底能引領人類多長的發展時間還要等我們的後代去評論。


來去無意58911149


一派胡言!雖然此說出自楊振寧先生之口,但楊先生至少四十年了吧,其不再是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說話,而是純粹以一個名人的身份說話。魯迅先生在批判劉半農時,就形象地描繪了從鬥士到學者到名流後,如何的不靠譜。

近代科學沒在中國出現,並非什麼荒誕的事,而是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易經的學術價值是不可抹殺的。

人類為什麼要追求科學發展?是為了提升群體的力量。提升力量的目的呢?是為了得到安全、穩定、幸福的生活!因此,力量需求是科學發展的原動力,更細的闡述則是:戰爭、競爭、危機感是科學發展的催動力。而社會一旦進入和平、穩定的狀態,社會學就會取代自然科學成為精英階層的主流。任何國家與民族都表現出這樣的邏輯:

現代工業發源地英國,憑藉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紅利,巨航大炮打下日不落的榮耀,二戰前劍橋牛津還是世界學術中心,然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人在世界展示的已不再是其科技的先進,而是咖啡、拉丁舞的英國紳士風采,劍橋牛津也是以文學藝術為主流。科技科學已讓位於與其競爭的德美。德國的戰爭陰雲促成了英國再一次起步,二戰使其科學技術再一次爆發。但戰後被美國保護且退出競爭一線,終於被強烈競爭的美蘇遙遙領先。試問,其咖啡、舞步、日不落與絲綢、瓷器、中央王國不很神似麼?

美蘇冷戰競爭,兩大國特別是美國,科學發展何其輝煌!飛機航母登月到隱形電腦網絡,用“日新月異”描述其科學發展絕不過分。但冷戰後失去競爭紛圍,彷彿一切停滯了,漸有被幾大國趕超之勢。

始終被危機感驅動的以色列,小小國土區區人口,白手建國起家,數十年來始終是科技強國。

現在讓我們回看近代之中國。康乾盛世四圍無敵,縱有匪患弓馬騎射一衝立即土崩瓦解,而國內物豐民淳,因而賞玉玩石茶綢瓷藝大興,文有四大名著,曲興昆越秦淮,不過是和平穩定社會的特徵體現罷了。

所以,現代科學沒有在近代中國興發,既不能歸罪於某個民族,更不能貶我種族,是特定歷史造成的。

再說易經,其本質是集上古的百科全書與啟後世的哲學經典一一所以神秘就因為其兼具兩大學術特徵,全世界獨一無二。同是還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其是東方文化的基石與代表之一,被學習與引用怎麼就成了阻礙科學發展?按此邏輯,西方人也讀也愛聖經,又怎麼講?

問句揭示的說法,純粹是胡說,無論出自何人之口!





bashanlaike


好幾年前讀到過楊振寧關於李約瑟難題的報告,好像他說的是“中國人不善於邏輯推理”?隨後被學者特別是有的國學專家解讀為“不善於推演”,而易經和算卦就是不折不扣的演繹推理,於是楊振寧就成了否定祖宗智慧的“罪人”了。事實上,楊振寧指的是形式邏輯,愛因斯坦也有過類似的斷論,對此我完全同意。近代科學沒在李約瑟認為與歐洲(不)“一樣聰明”的中國發生就是因為我們古代沒有像古希臘人一樣的祖先,就這麼簡單,因為是古希臘人發明了形式邏輯,也就是你我至今還不太懂的形而上學。


由於城邦帝國的滅亡,古希臘的文化遺產一度失傳,中世紀後才由伊斯蘭中東重新傳回基督教歐洲,這段歷史不可不知,於是就有了你我熟知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接下來自然就是以大英帝國為首的工業革命和基督教傳教為權力驅使的殖民擴張。

研究歷史需要端正心態,現代的不足不可歸咎於古人的不是,兒子不才不能怪老子不賢,愛因斯坦還有弱智的兒子呢。如今,古希臘文化遺產已成為全人類的共享資源,不必為我們不曾有的祖先感到失落,更不要討論中國人西方人誰的智商更高,而是應該認知和分清中西思維的區別所在,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再說了,從中國人擅長的功利主義辯證角度來看,不妨做一個哲學假想選擇題:你是願意祖先像古希臘人一樣聰明而好戰,早早亡國亡族,還是願意祖先有不一樣的聰明,總結出像易經一樣的生存智慧,趨吉避凶,才有華夏民族東山再起的今天?

國學、易經實為道學,研究自然之道的學問,包括後來的道家、儒家和兵家等先秦百家。自然之道分變與不變兩種,易經把自然的變化歸納總結為八卦,後來又演變成八八六十四卦,指導我們認識自然變化的模式,從而做到順應自然、趨吉避凶。在易經的基礎上,道德經側重於論述自然不變的模式,對人無為、與世不爭,才可做到天人合一、達到天地自然的理想所為。可見,道學認識自然的目的和方式都是遵循自然。

與道學思維相反,古希臘人擅長以超越自然的方式解讀自然,他們認識自然的動機就是為了認識自然、滿足天生的好奇心而已,如此思維也承襲表達在近代歐洲的科學動機和價值觀追求,如浮士德表達的那種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甚至不惜與魔鬼做交易的精神。知識有什麼世俗之用對那些科學天才來說不重要,因此西方的擴張史也可以看作是科學被基督教綁架和利用的歷史。換言之,超自然的形而上學本身沒有目的,有目的的是同為超自然的宗教神學。

與道學的自然思維相反,形而上學的貢獻或危害——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在於她的超自然思維,這就是你我熟知的西學理念、理論、規律、定律、模型等等,用時髦的漂亮話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其前身就是柏拉圖憑空捏造的原型理念和亞里士多德的靈感一現。想具體認識一下現代科學及其前身形而上學的天才理念嗎?萬有引力、大爆炸、時空相對論、黑洞、蟲洞穿越、暗物質和暗能量……政治意識形態免談……易經思維的確不會有如此先驗的靈感。

古希臘思維具體如何影響並催生了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詳見對類似問題的回答:關於“李約瑟難題”你怎麼解?(頭條最好加進隱藏地址的標題鏈接的書寫功能)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94236998860013837/


Lauzi


有了易經,才有了世界文明。有了儒學,才有了中華教條主義皇朝。也可以這樣講,有了教條主義皇朝,才有了儒學的繁榮昌興。也同時使得中華文明最終走向落後於世界文明。——現代社會中國依然有這麼多,缺少科學客觀辨證精神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認知!


若有中國人,想要否定易經,那他就是在否定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必成為萬古罪人。——而且想要消滅易經的人,除非他有能力消滅這個世界!


易經即世界!


自己沒有學懂弄通“易經”,沒有發揚繼承好“易經”文化,卻要把責任推給“易經”等學術本身。卻正好反映了世俗之人的,無智,無知。


請大家注意,一切的問題核心,不是儒學的錯,也不是易經與道德經的錯。錯的永遠是人類自身。


chyi2017


從漢代以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有四大主流:儒、道、玄、佛。從張騫出使西域,漢代絲綢之路,打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佛教慢慢開始傳入中國。儒道玄屬於中國本土文化,與中國的易經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但是對於中國科學的發展沒有任何的影響,只有互相促進。因為在儒家文化的“四書五經”中,易經屬於自然科學,對於它產生的歷史背景,能夠概括的總結自然變化規律,是人類的智慧。周易說卦裡有13制器之卦,就是人類根據自然變化而發明創造的舟車文字、棺犉衣服,結網撲魚,農耕工具等,都是古人觀物取象的創造發明。與現代科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唐詩宋詞更是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遼夏金元: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衝突與融會,元代中西交通的開闢,為基督教入華創造了有利的氣候和土壤。《馬可·波羅遊記》。用他夢幻般的語言,向西方人娓娓動聽地描述中華帝國的美麗、富饒和繁榮。從此,東方的中國成了西方人心目中遙遠的夢,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遠渡重洋,開闢新航道,都是在全力追尋這樣一個遙遠的夢。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由於蒙古人的西征,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以蒙古軍和阿拉伯人的戰爭為中介,傳人阿拉伯,再傳人歐洲。中國印刷術也經由蒙古統治下的波斯以及突厥統治下的埃及傳人歐洲。中國曆法、中國數學、中國瓷器、中國茶、中國絲綢、中國繪畫、中國算盤亦通過不同途徑,在俄羅斯、阿拉伯與歐洲世界廣為傳播,世界文化的總體面貌因此而更為輝煌燦爛,同時也為後來八國聯國侵略中國留下禍根 。

周易自然規律,晝夜四季變化,揭示了事物變化生長、旺盛、衰落、死而復生不斷循環過程,文化的發展演變也大體上遵循這一規律。就中國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個由生長到全盛到衰落的歷程。明、清(公元1840年前)兩代便處於這一歷程的後段。同時它又為傳統文化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準備著條件。

明清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登峰造極的時代,文化專制亦空前嚴酷地箝制著思想文化界。這是近代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根本原因。

明清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是文字獄盛行,明初學術界成為程朱的一統天下,程朱理學被推上至尊地位。清代統治者在推行文化專制上也不遺餘力。乾隆帝還一手操縱長達19年的禁書活動,共禁燬書籍3100多種,151000多部,銷燬書版8萬塊以上。在“書禁亦嚴,告訐頻起”的強大威懾力下,“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數之書,有一於家,惟恐招禍,無問禁與不禁,往往拉雜摧燒之”(王蒼孫《惕甫未定稿》)。中國文化遭到秦始皇焚書以來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由於宗法專制社會政治結構的強固以及程朱倫理型文化傳統的深厚沉重,“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末清初進展緩慢。到了雍正年間,隨著耶穌會士被逐出國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大門日益關閉。到了清朝後期閉關鎖國,嚴重製約的近代科學在中國的興起,這和《易經》沒有任何關係!

明清兩代,是整個世界格局發生劇變的重大時期,當中華帝國驅逐傳教士,封閉國門,陶醉於“十全武功”之時,歐亞大陸的遠西端,新興的資本主義呼喚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雙向運動蒸汽機,使歐洲人獲得一盞“阿拉丁神燈”。產業革命催化國際分工,資本以其魔力無窮的巨掌將全世界捲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農業社會的中國也在劫難逃,工業先進的西方是決不肯放過如此巨大的一個商品傾銷地、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的。中西方的衝突已成為不可避免之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以血與火的形式把中國文化推人了一個蛻變與新生並存的新的歷史階段。

五四運動,民國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科學之風吹佛華夏大地。一個強大富強的中國雄獅在步步甦醒。文化的復興再次來臨,和諧自然,和諧社會更是世界發展趨勢所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職責所在。


易道家根


近現代中國落後的原因是因為科技落後,科技落後是因為中華民族成功得太早,也可以說我們的科技領先的時間過早。

易經過早地出現阻礙了數學的出現,易經可以看作模糊數學,在那個時代更具實用性,作為認知世界的主要工具,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數學的發展就沒有了空間。

人總會選擇最得力的工具去認知世界,中華民族選擇了易經,西方人在實證思維的基礎上選擇了數學,而沒有數學就沒有量化、標準化、模塊化等現代科技的基礎思維,也就阻礙了現代科技在中國的發展。

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一棵樹的根,發展出來的樹幹枝葉象徵著整個民族,樹有多高,根有多深,根是戰略,樹是戰術。

以上所列是東西方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總結起來,西方實證科學將數學作為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量化、標準化和模塊化思維,順應了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分工協作,歷次工業革命都發生在西方,最近一次的信息革命也起源於西方。

而中國沒有將數學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工具,這樣國人就缺乏量化思維,缺失了標準化和模塊化,只能停留在農耕和手工業階段。

肯德基將炸薯條提煉成標準流程,分解為量化的模塊,形成流水線式的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便於複製推廣,最大限度減少人對商品質量的影響。這是量化、標準化、模塊化的例子。實際上現代工業充斥著三化,從汽車到飛機到高鐵,從計算機硬件到軟件,沒有三化就沒有現代工業。

可以說,樹根的特性決定了樹幹樹枝和樹葉的形態,樹根部分中西方的差異都會對樹幹樹枝和樹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拋開其他因素不說,

近幾百年制約中國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對認知世界工具的選擇差異,而為什麼西方選擇了數學而中華民族沒有選擇數學,一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一個推測就是處於當時的歷史發展階段,生產力水平沒有對數學提出過高的要求,這樣一直處於自然穩態的中華民族就沒有發展數學的動力。

中華民族領先於世界幾千年,只是在最近幾百年落後了,這幾百年正好就是西方工業革命時期。這樣看來,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對文化的需求不同,農耕時代先進的文化到了工業時代就落後了。

現在處於信息時代,是不是有可能轉回頭又需要將易經作為認識世界的主要工具呢,我認為即使將易經重新作為主要工具,也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之上的易經,這樣就使得易經能夠定量,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就可以使得易經更具備確定性,認知世界更加精確。

改變民族的命運從改變文化開始,文圖所列也僅為一己之見,歡迎與我交流,共同探討,完善影響民族發展的文化清單。


行者啊


針對楊振寧的《易經》論談談我的看法

楊先生說的有沒有道理

應該說,楊先生以科學家的獨到視角發現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中的弊端,還是有道理的。中國哲學缺乏推演式的思維方法,沒法構成抽象的理論架構,是現實存在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我們不能否認。

許多人動輒提出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受《易經》啟發,把六十四卦的變化和陰陽爻理論運用於科學,發明了二進制運算模型。那麼我們又在這個大的理論框架下產生了什麼科學發明?如果萊布尼茲沒有發明二進制,中國人能發明出來嗎?

但是楊先生的理論在易學上漏洞還是很多的,且不說他對《易經》思想總結的準確與否,就是他所站的角度,是從外圍看《易經》體系漂浮著的一個一個點,如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的總結,沒有做到深入、總體的把握。尤其是關於《易經》卦名對漢字單音造成影響之說,也是不確切的。

對《易經》的推斷錯在哪裡

關於卦名對漢字音節的影響問題。從漢字的形成和發展看,這種理論是不成立的。漢字的形成有“六書”之說,而《易經》卦象規則就是沿用其中的象形法、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的思維方式,其依據的邏輯思維大體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易經》和造字是使用的同一種思維方法。當然從古到今沒有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楊先生肯定也不知道(請參閱本人《四位一體解易法二》一文)。中國人真正思維方式的內核其實就是“六書”法,它不僅僅侷限於造字。只是哲學家們沒有人意識到。

再就是六十四卦寫作之時是沒有卦名的,起碼在《易傳》產生以前不會對漢字產生影響。像“乾”“坤”“屯”“蒙”等是卦辭的中心詞,是動詞,凡以卦名解《易》者都是錯的,所以二千多年來就沒有正確解讀《易經》的。這與楊先生也沒關係。

楊先生的對與錯都是易學史的錯

為什麼這麼說?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對《易經》形成的思考,反映的是《易傳》中儒家的思想,其特徵是點陣式的、發散性的思維,但並不是卦爻辭表達的思想。後人誤以為《易傳》就代表《易經》本身的思想,以至思維方式越變越窄。現在許多學《易》者大談天人思想、宇宙精神,縱橫捭闔,卻不知道卦爻辭講的是什麼。

自魏晉王弼注《易》以來,概以王弼思想為準,以《易傳》為思想指針。楊先生有一點說的沒錯,科舉考試毀滅了中國人的思維,因為學習《四書》《五經》有欽定本,高考有標準答案,答案是現成的,是唯一正確的,其它答案都是歪理邪說,怎麼有產生推演思維的空間呢!

傳統哲學有貫徹始終的思維方式嗎

問題就來了,天下學子都在學《易經》,到底學得會嗎?沒有人真懂!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簡單例子:明明《易經》是周文王寫的,易學專家們卻異口同聲說是集體創作的,或是史巫的卜筮記錄,不就是在集體掩蓋自己的無知嗎!那有人懂《易經》嗎?都懂。因為學習《易傳》是不費事的,不過十個人會有十種思想,許多人成天高談闊論,用所謂的易學思想指點江山,其實是清談誤國,是古代虛無思想的再次氾濫。

常言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卦爻辭說不通,易學思想又是哪裡來的呢?我這麼說並不是否定易學思想的存在,易學中的很多思想造就了國人的高度智慧,功不可沒。而是說這是一種虛空的思想,是沒有實體做依託的思想,是一種產生不了信仰的思想,是一種產生不了嚴謹規則的思想,是一種缺乏探索真理精神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高度凝練的思想,凝聚了古人的信仰和智慧,關鍵是這一思想和生成它的根基是相脫離的、是虛幻的。以此看,楊先生說的要擺脫“天人合一”還是沒說到點子上。

《易經》到底有沒有推演思維

那《易經》到底有沒有推演思維呢?《易傳》沒有,《易經》卦爻辭有。以《坤》卦為例,卦象:

六個爻都為陰,沒有陽爻統領,是天下無主,各自為政之象。因文王被商紂王囚禁羑里,周國及周國的友好聯盟沒有了領導人,即為此象。卦辭: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由卦象推演出五個結論:

1、“坤元亨”。“坤”字土申結構,土為地,申為敬神。“坤”字是說要守住上天賜給我們的這片領土。這三個字的意思是沒有了領導核心,就要取守勢,一定要保守住上天賜給我們的這片土地,我們的國家才會安寧。

2、“利牝馬之貞。”沒有雄馬領頭,雌馬只是在相對領域活動,不會往陌生的地方走。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這種形勢下,要加強巡守,但不要妄自出動。

3、“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這句話在假設必須要走出去的情況下又有三個推演:

a.如果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必須要跟隨別的國家或跟隨商王軍隊出去打仗;

b.衝鋒在前就迷失了我們建立大業的宗旨,不可犧牲自己戰士的性命為他人謀利益;

c落在後面慢慢推進,見機行事以獲取利益為重點;

d有利於在亂世中保持我們的主見,即要按照我們的方針去做,不為他人做嫁衣。

4、“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文王指出,自己被紂王囚禁了,周國沒有了領袖,西南方的部族還是我們的友邦,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而東北因靠近殷都,會轉向商王來趁火打劫,故此要警惕。

5、“安,貞吉。”吉是針對個人而言。此時的工作重點是安定人心,保證內部的安定團結。

分析一下寫作思路:

一、從卦象的抽象概念結合當前形勢歸納出指導性思想;

二、由卦象概念進一步擴展出幾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三、用指導性思想推演出這幾種情況下的行為準則。

四、進一步推演六個爻位所代表的人應當遵守的個體性原則(本文未分析爻辭)。

卦辭層次清晰,步步緊扣,嚴謹細緻。這雖然算不上科學意義上的推演論,也可算得上思維性的推演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易經》思維。


楊吉德


近代科學沒得到發展還真跟《易經》沒半毛錢關係,這是典型的往易經身上潑髒水。西方國家還信《聖經》,信耶穌基督了,西方國家還不是是科學發展工業革命的領導者?關鍵是當權者去引導輿論的方向,古代八股文科舉制度,腐敗才是墮落的原因,社會盛行的儒家思想才是危害,易經從來都不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儒家思想才是,易經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居安思危,趨吉避凶,懂得物極必反的人生哲理,它是一門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不是自然科學,要發展科學興起工業革命自然也就要專門研究自然科學,同樣,易經的一些道理在引導自然科學方面也同樣有用的,它的陰陽思想可以幫我們發現一些正反粒子之類的。


玄運國學講堂


什麼是科學?它是關於實踐的學問,探索未知而獲得不斷精確知識的活動。中國人停止過探索的步伐了嗎?沒有!所以科學在中國一直都是存在的。用科學的眼光看,河圖洛書,就是點,圈⭕,和線,就是現代幾何學之母。墨子有科學探索,並有理論。勾股定理,中國早有了,它是科學的。大炮早有了,火銃是步槍它媽,明朝就造出來了,但就是不用。王陽明,其實是一個現代意義的科學鼻祖。

但在近代科學在中國確實是停滯了,為什麼?第一,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需求,來自生產的需求。也就是說科學為什麼在近代西方興起?是因為工業革命的需要所導致。在中國一直沒有這樣的需求。第二,近代,特別是現代,科學不再是零星的活動,而且特別追求理論,它需要大中學校體系!中國一直沒有出現。科學需要國家投入,科學家也要養家餬口,安身立命!第三,在宋朝就已經出現大規模生產,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舊生產方式既得利益,想法設法打擊思想,包括殘酷的文字獄,思想不解放,科學難興起。有一音樂家發明連發機關槍,結果被慈禧砍頭,妃子騎自行車玩一下,有倡導作用,結果被慈禧弄殘。這樣能出現科學?見鬼了吧?

關於楊正寧的話,不知他說的動機,反正時間點很好,對有效阻止文化復辟現象有作用。現在的所謂傳統文化學者國學大師,統統都是朱熹理學的徒子徒孫,學術好返祖,名詞概念不分化精確,老是使用元概念,反科學還自以為高深,跟小丑似得搖頭晃腦說的起勁。極度匱乏科學文化素養還不自知,公然在媒體搞頂禮膜拜大師的個人崇拜。打著國學,易經的大旗到處說教,而易經又是深度文化的東西,心術不正的人都好學而現誣能而逞能於世,還市場極大。但不能怪易經本身,而應該怪將易經神化到萬能的那些人!怪哪些不提倡科學思維,並將易經思維與科學思維對立起來的人!科學思維是易經思維的完善。


東風別業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就是資本,資本決定科技的發展。政治經濟學裡最簡單的常識就是資本增密導致技術增密,所以美國技術最發達,接下來是我國,因為我們最有錢。一些答案扯到什麼人種,文明,還有閉關鎖國,不僅中學歷史沒學好,大學馬哲學的也不好,脫離了物質需求和社會背景去搞意識就是耍流氓。

歐洲科學技術為什麼有發展,因為有文藝復興,而不是本末倒置成因為科技發展才有文藝復興。意大利處於地中海貿易的中間位置,商品經濟發達,催生了一批資本過剩的商人,其中有錢沒處花的商人就養士唄。早期他們養士和我國一樣,大多是文藝類,科技類的不多。



但要明白,教會本身也是封建主,主張重農抑商,所以自然要限制這些商人。結果就是對立之下直接推動了文藝復興爆發,以人文主義為主,早期科技發展也不快。這一時期趕上了新航路開闢和歐洲君主的反教會傾向,把文藝復興迅速推到整個歐洲。在這個背景下一批反教會思想束縛的科學家開始對著幹,加上歐洲傳統重視航海,所以力學天文學這種戳教會腦門的科學快速發展。



而我國到了明清時期土地資本開發已經到極限了,番薯玉米的引進雖然救了人口到反而把剩餘資本集中到農業上。而且我國從西周開始就已經走向世俗化,破除了神權思想。所以我國的科技發展集中在地理,植物學,生物學上面。所以不能說我國不發展或是落後,只是我國的科技線走向就不一樣,又因為資本限制和技術瓶頸而發展停滯。在這個背景下所謂的閉關鎖國才有成果,因為西方科技吸收不夠,導致沒辦法進一步升級。但反過來說為什麼吸收不夠,因為對農業國領導階級來說不知道學天文學有什麼用,務實主義決定了不想學。






然後就是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這些進程無一例外先是資本積累,然後解放思想,再資本積累,再解放思想,這個過程推動了科技發展。所以啟蒙運動在英法爆發,所以工業革命也在英法,歐洲科技發展那麼好的話怎麼沒有帶動歐洲其他國家?這一切是由資本決定的,請一些同學回家好好翻翻中學課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