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人類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6月29日,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在 2018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發表了演講,他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只有在“確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靜態的、單任務和有限領域”這5個條件下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而滿足了這5個條件的工作,則會被計算機取代。

張鈸首先介紹了人工智能在一定範圍內超過了人類的5件事,前兩件是深藍打敗人類國際象棋冠軍,IBM在電視知識競賽中打敗了美國的前兩個冠軍,它們是同一類型。後面三件事屬於另外一個類型,微軟研究團隊使用的神經網絡在計算機視覺識別挑戰大賽中獲勝,它的誤識率略低於人類;百度和訊飛宣佈在單句的中文語音識別上,計算機的誤識率也略低於人類;還有就是AlphaGo打敗了李世石。

對於這幾件事,人們常常會從大數據、計算能力提高、人工智能算法這三個因素進行討論。張鈸認為,大家忽略了另一個因素,就是以上所有的成果必須建立在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下,必須滿足“確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靜態的、單任務和有限領域”這 5 個條件。

什麼情況下人類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張鈸以下象棋為例,做了解釋。下象棋就是一個完全信息博弈,它的信息完全且確定,而且會遵循完全確定的遊戲規則做演化,張鈸把這種情況稱為靜態。從上面5件事都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有限的領域內,做單個任務時會超過人類的表現。張鈸說,IBM的沃森(Watson)機器人也是這樣,它會選擇知識競賽,是因為知識競賽提出的問題都是明確的,答案總是唯一的,這樣的問答對機器人來講是非常容易的。圍棋也完全符合上面 5 個條件。

對於“什麼樣的工作會被機器所替代”,張鈸認為,滿足以上 5 個條件的工作,即那些照章辦事,不需要任何靈活性的工作,總有一天會被計算機取代,比如說出納員、收銀員等,但老師、企業家等人群的工作則很難被計算機完全代替。

為什麼人工智能技術會有這5個限制條件?張鈸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工智能是沒有理解力的人工智能。像沃森機器人這樣的人工智能對話系統裡有知識庫和推理機制,但推理能力很差,“智能體現在推理能力上,而我們現在的對話系統離真正的智能還很遠”。

那麼機器為什麼不能理解人類提出的問題?張鈸提出,這是因為它的系統裡沒有常識,也沒有常識推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人機對話系統中加上常識庫和常識推理,比如想辦法告訴計算機,什麼叫吃飯,什麼叫睡覺,什麼叫做睡不著覺,什麼叫做夢。不過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美國在1984年就開始了類似的工程,直到做到現在還沒完全做出來。建立常識庫也是張鈸現在正在做的事,他們的基本做法是建立一個常識圖譜,用這個圖譜幫助機器理解人類提出的問題,同時利用常識圖譜幫助機器產生合適的答案。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自人工智能的進展火爆於媒體之後,大眾對於“傳統工作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隱憂程度持續加深。對於這一問題的分析,應當從人的角度進行切入。即,既然人工智能能夠替代人類的是部分工作,那麼就應該從更具人性的部分找出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工作內容。例如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這些原發於人類思維的能力具有獨特性,由這些能力主導的工作是很難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因此,努力擴大這些能力所及的工作領域是消解“AI恐懼症”的有效方法。總之,人工智能是由人類所創造,其目的是更好地協助、服務人類,而非排擠、取代。如果人工智能給部分群體造成了消極影響,那這一人群更應該奮發努力,將憂患意識轉化為積極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