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自從開始了輔食的不歸路(嗯?),隔壁棉小花的票圈就被各種顏值高、營養好,還好吃的輔食圖承包了。

本著誠心誠意去點(蹭)贊(吃)的心態,超能媽咪我當然要去找棉小花好好聊聊了。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然鵝……迎接我的是來自棉小花的靈魂吶喊:

花了多少工夫、費了多大勁做出來的,然而問我最多的問題是寶寶不愛吃飯怎麼辦;吃飯還要跟在屁股後面喂怎麼辦;寶寶挑食怎麼辦……為了推薦更多好吃又好做的食譜,我可是一個月就長了好幾斤肉啊啊啊!你說,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會有寶寶不好好吃飯啊啊啊!

儼然已經成了育學園版祥林嫂的棉小花絮絮叨叨說了半天,讓我一定寫一篇關於“怎樣讓寶寶成為小吃貨”文章。

好吧!為了能繼續蹭吃蹭喝互幫互助,超能媽咪就來和各位家長聊一聊如何讓寶寶愛上吃飯!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吃飯前的準備

吃飯也有“儀式感

吃飯也要“儀式感”?是的,到了吃飯的時間,洗手、繫上圍兜……再小的寶寶,也應該讓他知道:吃飯就應該有吃飯的樣子。

另外,就是餵飯的地點。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寶寶有餐椅就坐餐椅,沒有的話也不用在意,小孩子哪裡不能喂呢?

但是,這種“在哪兒吃都行”很可能就是干擾寶寶好好吃飯的因素哦。

有的寶寶吃輔食的地點是不固定的,比如床上、遊戲區、電視機旁等等,有的寶寶還邊吃邊玩。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讓寶寶養成邊吃邊玩,或者等家長隨時追著餵飯的習慣。

建議家長儘量固定在大人吃飯的地方給寶寶餵飯,而且,最好能夠選擇餐椅,而不是抱著喂。

一方面是讓寶寶漸漸將吃飯和這個地點聯繫起來,等寶寶吃飯的時候,身處一個“該吃飯”的環境,他也就自然而然做“吃飯”這件事情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剛學會坐、站、走的寶寶,脊柱還比較柔弱,寶寶自己專屬的餐椅,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支撐寶寶的作用,緩解寶寶身體重量對脊柱的壓力。

“武器”要“精良”

首先,請各位家長回憶一下,做輔食,需要多少種武器?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顯而易見——鍋、碗、勺、菜板、刀、清潔用品是基礎配備。

Tips:

建議這些“武器”寶寶專用哦!而且也分開清洗。

因為大人如果攜帶幽門螺旋桿菌,有可能會通過餐具傳染給寶寶,使寶寶出現胃腸道不適的症狀,進而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髮育。

解決餵飯難,就要從“武器”抓起!

對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餐具了。

給寶寶用的餐具,可以儘量選擇顏色鮮豔、有明顯特徵的,而且最好不要過於頻繁的替換,讓寶寶逐漸形成“這是我吃飯用的”這種概念。

材質方面,不建議用玻璃和陶瓷的,以免打碎受傷。另外,給寶寶用的勺子最好不要買金屬的,以免刺激牙齦,引起進食不愉快等。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這樣做,其實是為了引導寶寶對餐具感興趣,進而對“吃飯”感興趣。想想看,我們自己買一樣新東西的時候,是不是非常想用一下?

想想棉小花買了烤箱的那一個月,我們每天都有小點心吃哦~(好期待她買新的廚具……)

做屬於寶寶的輔食

在一次講座中,崔醫生提到有家長諮詢說,寶寶不愛吃輔食,一吃就吐。結果崔醫生仔細詢問後得知,吃飯的時候,寶寶看著特別饞大人的飯,就隨手給寶寶喂一點兒。結果寶寶愛吃大人的飯菜,反而不肯接受輔食。

無獨有偶,也有很多家長留言問過類似的問題: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大人飯菜中添加了大量的油鹽等調味料,比寶寶輔食“有味道”是理所當然的!

但其實,寶寶輔食中不應該加油加鹽,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為什麼呢?

首先,母乳、配方粉和其他食材中都含有鈉,不加鹽並不會造成寶寶缺鈉;而且雖然寶寶輔食味道平淡,但寶寶的味覺與大人不同,對味道更敏感,輔食的味道對寶寶來說已經足夠了。

其次,這個時候的寶寶咀嚼能力尚未鍛鍊完全,大人的飯菜不夠軟爛,而且顆粒也較粗,寶寶只是會囫圇吞下,會加重寶寶的胃腸負擔。

另外,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家長可以多多嘗試不同菜色,豐富多彩的輔食食譜,既給寶寶添加了足夠的營養,也是非常好的親子時光哦!(推薦每週六棉小花的輔食欄目,連大人也喜歡吃呢!推薦家長們去找找靈感~)

不要強迫寶寶吃飯

什麼是“強迫”?就是“追著喂”“哄著喂”“再吃一口吧”……

其實呢,如果寶寶已經開始玩,對食物沒興趣了,或者到後來勺子一送到寶寶嘴邊,寶寶就扭頭時,那就是寶寶在說“我吃飽了”,這時候,家長們儘量不要再強行餵了。

更不要一直說“這個有營養寶寶再吃一口”,然後一口又一口,一直得讓寶寶全都吃完才好。實際上,寶寶都有自己的節奏,家長要做的,是以寶寶為主導,引導寶寶吃,而不是控制寶寶吃。

捫心自問,誰願意吃飯是個痛苦的差事呢?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事實上,嬰幼兒每次進食量會有一定的差別,所以每次進食不要絕對定量。如果寶寶不想吃了,就停止,不要追著喂,造成不良進食習慣。

可是,如果寶寶就是不愛吃輔食呢?比如下面這位煩惱的麻麻。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那麼,小櫻也跟大家分享4個給寶寶餵飯的小妙招:

喂寶寶吃飯時,最好自己嘴裡也嚼著東西

大人嘴裡嚼著東西,對寶寶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示範。寶寶都喜歡模仿,家長的動作不妨誇張一些,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寶寶很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模仿。

這樣,既給寶寶餵了飯,也能夠引導寶寶學會咀嚼,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幫助他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每次餵飯的時間儘量控制在30min內

可能會有家長問:萬一孩子沒吃飽怎麼辦?

首先,30分鐘是一個大約數,而不是讓家長掐著點,到時間就絕對不能吃了。

其次,按常理來說,30分鐘,足夠寶寶吃一頓飯了,除非寶寶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邊吃邊玩。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說明寶寶不餓,或者對飯的需求不強烈。

這種時候,可以適當的採用“飢餓療法”哦!

吃飯時,別分散寶寶注意力

有的家長在給寶寶餵飯時,可能會開著電視,一邊看電視一邊餵飯;

還有的家長,覺得寶寶好像不喜歡吃飯,覺得用兒歌哄一鬨可能會更好,所以常常以便餵飯一邊放著兒歌;

……

其實,這樣做反而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不利於寶寶進食。

如前文所言,吃飯也有“儀式感”,建議家長儘量不要在寶寶吃飯的時候開電視、放音樂哦!

儘量少給寶寶吃零食

有的家長看寶寶某一次或者某一階段吃飯少,擔心餓著寶寶,或者營養不好,就會不停地給寶寶吃各種小餅乾、水果、小饅頭等等。

這樣很容易就會陷入“不好好吃飯—零食來補—不好好吃飯”的怪圈。

如果寶寶上次吃飯少,建議家長仍然要到下次吃飯時間再餵飯。期間餓了,可以帶他出去玩,喝些水等,讓孩子體驗飢餓感,對今後進食有很大幫助。

崔醫生建議,寶寶吃飯時最好先吃輔食再喝奶,一次吃飽,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如果在兩次餵奶間添加輔食,會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也會出現寶寶尚未飢餓時就喂輔食或奶,導致寶寶對進食興趣不足。

放開手,讓寶寶自己吃

寶寶從需要喂到完全獨立吃飯的過程,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驗,然後一點一點地“升級”。

從“吃飯難”到“小吃貨”,3招就夠了!(建議收藏)

首先是用手去抓食物,這大約發生在寶寶7~8個月的時候。這時,家長們可以各種手指食物學起來;

然後差不多快1歲左右的時候,寶寶可能會搶勺子,學著大人的樣子把勺子放在食物裡蘸一下,然後放進自己嘴裡;

再然後學會扶著碗,能把吃的送到嘴裡;

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學習,終於!寶寶能夠熟練地獨立吃飯了!

當然啦,這個過程,也是家長不得不接受寶寶吃飯髒亂的過程。因為只有不斷地鍛鍊,寶寶才能更主動地學會自己吃飯。

不過這裡呢,超能媽要向大家分享一個來自總監大人的秘密武器——一次性桌布!

每次給寶寶餵飯的時候,預先在地上鋪一張一次性桌布,寶寶再怎麼“糊天糊地”也不怕!寶寶吃完後,殘渣和桌布一起捲一捲扔掉,是不是敲方便?!反正超能媽我已經get了這個方法,就等著拿娃娃做實驗啦!

超能媽最後還要嘮叨兩句,總有家長問:不讓寶寶多吃點,萬一營養不夠/長不高/身體不好……怎麼辦?

其實,如果寶寶進食規律、輔食營養均衡,那麼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啊。生長曲線處於正常生長趨勢,那家長就無需過於擔心。

超能媽相信,在各位家長的用心之下,每個寶寶都會是快快樂樂、健康白胖的小“吃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