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蜕变

「迁建十周年」蜕变

「迁建十周年」蜕变

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15篇文章是综合科护士袁成梅撰写的《蜕变》。迁建十年,地坛医院有哪些变化?袁成梅说,从一个普通职工的视角去看地坛医院的变化,我觉得是一种“蜕变”,一种“质”的飞跃。

「迁建十周年」蜕变

从2008年正式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年了。是的,我工作已经十年了!回顾这十年,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懵懂“小”护士,到现在成为科室中坚力量的“老”护士,感慨良多。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拼搏十年可以使你脱胎换骨,安逸十年只能使你止步不前。对于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医院,延续传统发展似乎可以更加安逸,而突破传统发展需要勇气与魄力,很显然地坛医院选择了后者。十年过去了,从一个普通职工的视角去看地坛医院的变化,我觉得是一种“蜕变”,一种“质”的飞跃。

两个多月的老院记忆

虽然我只在老院工作过两个多月,但我对老院的记忆还是很深的。因为刚刚参加工作,对所有的一切都觉得好奇、新鲜。刚工作时是七月份,每天迎着灿烂的阳光,怀着愉快的心情踏进医院的大门。每天七点多到医院,走到科室的路上都会路过门诊。我记得当时的门诊是一排小平房,每天挂号的人跟其他同级别的医院相比,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每当看到为数不多的挂号患者,我的脚步似乎都变慢了,原本还有点紧张的工作状态也似乎没有了。曾经听同事说,由于咱们是传染病医院,所以像骨折等很多非传染病患者是不收治的。工作的病房楼是一栋二层小楼,正值夏季,楼内走廊没有中央空调,只有病房和治疗室有空调。每天穿着隔离衣扫完床,浑身都湿透了。患者每天输的液体都是护士自己配置,口服药也都要领回来自己摆,而且当时还是用口服小药杯,敞着口,既不卫生也不安全。患者留取的各种化验都要人工送检,记得夜里给患者抽完血送去化验,走在医院昏暗的灯光下,还真有点害怕呢!当时,医生下医嘱、体温单、记录单等各种医疗文件都是手写完成。总之,那时对老院的印象是传统、朴素、与世无争。

新环境 新气象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2008年,当人们还沉浸在北京奥运会取得丰硕成果的喜悦中时,地坛医院开始如火如荼、有条不紊的“搬家”了。我很庆幸自己能经历这重要的时刻,亲身感受到了地坛医院的巨大变化。来到新院,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院部、门诊楼、行政楼,医院环境更加优美,规划更加合理。走进科室,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清晰,病房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更加先进、便捷,还有先进的排风系统和我心心念念的中央空调,以后再也不用汗流浃背的干活了。对于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这样高科技的设备,一位医生朋友满眼羡慕的问我:“你们医院的气动物流长什么样啊?全北京市只有你们医院有。”顿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所有文件的书写都由手写改为电子化,医生开医嘱只需点一点鼠标,写病历只需敲一敲键盘,体温单只需输入数据就可以完成,再也不用因为一点书写错误而重新抄写,所有硬件的改变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地坛医院就是我们的家,医务人员同心协力,把医院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这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特别能吃苦”的地坛精神。

新发展 新挑战

搬迁工作结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硬件设施到位了,软件跟不上也不行。刚搬迁完,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地坛医院新址在哪,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越来越多的就诊患者使更多人了解到医院的迁址情况。医院还制定出由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发展的目标,开设了许多新的科室,引进大批优秀人才,新的医疗理念,更严格的服务规范,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使地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十年的磨练,我们的门诊量不断提高,常常是早上六点多钟,门诊就已人满为患;临床方面,外科手术、心脏支架、妇产疑难病例的诊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期间,我们还迎来了医改的春风,预约/自助挂号、取消窗口挂号、医药改革……医院顺应新政策新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在临床工作中,我身为一名护士明显感觉到工作越来越忙碌,每天上班路上已没有原来悠闲的脚步,取而代之的是急促的步伐;每月的操作考核、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多种“充电模式”时刻督促我们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十年对于一所医院来说,并不算长,但迁院十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医院发展的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地坛人的辛勤耕耘。未来地坛人仍会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奉献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十年,为地坛医院的发展努力!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袁成梅,综合科护师,2008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地坛医院综合科工作。

请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地坛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了解医院信息、医疗服务内容、健康科普知识、医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