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zhōng hé jié」

中和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曆二月初二,不過當時的日期是在農曆正月初一,隨著歷史的演化,改為二月初二。始於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由於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又稱春龍節、青龍節),所以中國民間常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混為一個節日。寓意春天的開始,萬物復甦,雨水天氣也將增多。中和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祭祀神靈的活動,在民間有祭春龍等習俗,飲食常以“龍”字命名。

2011年05月23日,中和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中和節「zhōng hé jié」

中文名中和節

英文名Zhonghe Festival (Dragon Raising its Head)

別稱龍抬頭,春龍節,青龍節

節日時間農曆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中國

節日起源原始社會

節日活動互送祝福,引龍避蟲,迎神賽社,祭祀龍神,祭土地神等

節日飲食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

節日意義增加宴樂的機會,重農、勸農

申報單位中國文化部

遺產編號Ⅹ-123

批准時間2011年05月23日

遺產類別民俗

節日簡介

時間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

習俗

明代曾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燻床和炕,叫燻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曰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龍鬚麵”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3]

節日由來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於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誌。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曆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