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30岁这黄金十年,在成功学里喝鸡汤,不如在失败学里成长

我们20来岁读过太多的成功学,他们让你热血沸腾,像打了鸡血一样,然而又重重的从高处摔了下来。但失败不同,它让我们平静而又真诚的接受,并汲取真实有力的营养。

愿生活赐予我们足够多的失败,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让我们直面人性中的软弱和愚蠢,祈求我们有直面挑战和直面自己的勇气,以及从失败中再次站起身的幸运。我们不寄望一时一地的胜利,不渴求每时每刻的成功,也不奢望我们找寻到人生中的捷径,更不谋求统计学里的小概率事件降临。我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忍受无时无刻的困惑,抓紧一分一秒努力前进。我们知道,倾尽我们所能,做好最坏的打算,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则成功自然蕴藏其中,这就是人生的应有之义。

在互联网上一度流行分析失败的案例,认为和成功相比,人们可以从失败里学到更多东西。但是到了最后这种分析方法也没有流行起来,看来九死一生的互联网创业过程里,失败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事情变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在短时间内根本分析不过来。

在周围都是教20多岁年轻人如何变得更高、更快、更强的正能量人士里,反而需要研究一下如何通过从失败中学习以达到更高、更帅、更白、更富、更美的目的。

我们畏惧失败。我们有多畏惧失败,就有多渴望成功。正如我们有多嫌弃人生砒霜,就有多渴望人生鸡汤。我们生活在人世间,但是幻想存在一个天堂,一个只有光明没有黑暗,只有欢乐没有悲伤,一个只有正面没有负面的世界。而成功就是通往那个世界的阶梯,从此以后,我们就安住在永恒的幸福中,周身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再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持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悲剧人生的开始。

20岁-30岁这黄金十年,在成功学里喝鸡汤,不如在失败学里成长

年轻人喜欢成功,喜欢别人的成功故事,那是最直接的激励。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成功本身,而且是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完成的潇洒和漂亮。因为我们的人生经验会告诉我们,哪怕是每天早上按时起床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要拼尽所有努力,却依然会遇上一堆困难。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容易的。我们都知道这一点,这是生活的真相,但我们从来都避而不谈。

为什么这些年拖延症越来越流行,你现在明白了吧?

成功总有运气的成份在。马云如果遇见一次天文大潮级的教师普涨工资,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淘宝了。马化腾如果当年报价45万,也许QQ就早已经成功售出,不会再有腾讯帝国的存在。我们分析他们的什么呢?创业从出任英文老师开始?开发个软件要尽量卖高价?我们分析完他们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品格优缺点,可以对照找出一批人来,但是他们未必成功;我们分析他们的思路,他们在关键节点上的决策分析,但是他们的那一刻一经一经过去就永久过去了,他一经时做法在此时此刻也许是全然致命的选择。

20岁-30岁这黄金十年,在成功学里喝鸡汤,不如在失败学里成长

即便我们完全笃信针对成功的分析,也应该明白一件事情:关于成功的方法论只能保证我们在大量重复的尝试中略微占优,并不意味着失败的次数会有明显的下降。说白了,因为我们内心坚信现在的做法是对的,那么比其他人可能多坚持一会儿。就在多坚持的那一小会儿里,幸运的风可能转向正在挖坑的我们,把我们从失败的坑洞里吹上天。

不要小看错误,人性的特点就是在相同的问题上重复跌倒,跌倒多次也不长记性。而人性的弱点则在于:我们每次总用同样的错误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却希望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失败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借鉴别人的失败,尽可能避免跌入相同的坑。或者说,跌下去的次数越少,摔得越轻,距离成功也就越发近切。归根结底,没有被摔死,或者没有摔倒了就此躺下不起的人,鼻青脸肿地走到了终点,然后扭脸给你讲一个动听的故事,你听了也试着按照故事里的说法大步流星了一回,然后摔得连自己家老妈都认不出来。但是别人毕竟成功了,所以你只能埋怨自己,换一个故事重新练过——这就是成功学之所以畅销不衰的原因。

失败学则完全不同。失败学认为失败乃是人生常态,需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点。我们要去认真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并且学会把失败看得比成功还重要。通过总结和分析,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坚定不移地相信: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坑,但是摔进坑的身法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争取每次摔得漂亮一点,翻身而起的时间再快一点,比摔得最重的那个早一步到终点我们就算是赢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视挑战为人生的必然,习惯了每时每刻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不会罹患拖延症、脸盲症、爱无能、社交恐惧症、电梯内交流障碍等等等疾病,因为我们根本不相信有永恒的彼岸存在,根本不相信抵达那里之后就无需面对人生中的任何变数和挑战。

20岁-30岁这黄金十年,在成功学里喝鸡汤,不如在失败学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