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劃了這「一條線」嗎?

你的孩子劃了這“一條線”嗎?

蘇教版教材連加

問:一年級上冊連加題,教材(見上圖)在4+2下面用橫線劃了一條線,這條線是起什麼作用的?

答:教學這道例題時,一般分為四個環節:一是理解圖意;二是列出算式;三是算出結果;四是檢查校對。

列算式時,先根據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列出兩個分步算式計算,再此基礎之上,給出連加算式。計算時,要結合情境理解運算順序,教材在這裡劃了一條橫線,並讓學生算出結果。

教材在這裡劃線是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你的孩子劃了這“一條線”嗎?

學生常見做法

問:學生在計算時是不是也要這樣劃一條橫線?

答: 教材的意圖是理解運算順序,即明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被理解為“暫存計算結果”。而且由於採用這樣的“劃線”方法後,學生的計算正確率會大大提高,畢竟把複雜的問題分解了嘛,所以也經常會被低年級的數學教師作為學生作業的要求。

我的理解是不必劃線,也不必寫出結果。理由是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把題目本身承載的功能弱化了,弱化為簡單的兩道加減法算式計算。

你的孩子劃了這“一條線”嗎?

問:有的學生計算時,連貫思考有困難,教學時怎麼處理?

答:實際做題時,第一步的得數要記在腦子裡,不必寫出來。但教學中碰到思維發展不一致的情況時,我們應該允許一部分孩子把第一步的結果寫出來,接著要通過“你已經不用寫就能記下結果”、“這樣算的更快”等評價語言鼓勵學生。對這部分同學也可以這樣要求:六道題中前三題可以寫,後三題不要寫。

切不可統一要求全體學生,劃線,寫結果、再算、寫得數。這樣不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把全體學生的思維拉低了,更不利用以後學習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

問:那麼問題來了,教師怎麼做才能讓學生把結果“放進腦子”呢?

答: “放進腦子”的確是個麻煩事,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其實劃線寫數就是放在腦子裡的一種形式,這種表徵是外顯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內在表徵能力。

最簡單的解題思路往往是要付出思維的代價的。寫出來是把書寫步驟增加了,思維含量減少了。以下是我的幾個做法:

1.從“寫”到“不寫”。允許個別小朋友寫,特別是那些還不能“按群計數”、靠手指過日子的小朋友,要給予等待的時間。我們班一個點鼻子的小傢伙通過等待已經不用點了。把這個時間拉長一點,對個別孩子是有幫助的。

2.從“說”到“不說”。說也是一種表徵的方式。學生通過口頭表達,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形成連貫的思維,最終形成技能。

3.從“放”到“不放”。很多成人不可思議的事在孩子看來是有趣的。比如,你可以引導孩子把第一步的計算結果“抓”住,然後慢慢地“放”進腦子裡。看起來無意義,可學生做起這個動作卻是一本正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