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雖說寧陽“無高山大川足供騷人逸士之遊覽”,但山川大地為天地造化,多有不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寧陽大地上也自有其風光獨特之處,為邑人所重,歷來不乏文人雅士登山涉川暢遊騁懷,且農人據地理跡象觀風相雨,以利生產,可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關。歷史上,寧陽人曾對縣內景觀遴選甄別,確定八處奇景為寧陽八景。

寧陽縣誌記載:“寧陽縣內有八景。萬祀古槐為首,虯枝歧柏次之,又次為激水轟雷,又次為杏嶺丹霏,又次為湯沸珠璣,又次為蟠龍玉洞,又次為雲山煙雨,又次為禹碑虹渚。”這八景先後順序的排列曾延續了很久,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光緒十三年寧陽縣續修縣誌,對寧陽八景順序作了重新調整。把曾經位列第七的“雲山煙雨”列為第一,曾位列第一的“萬祀古槐”列為第六。理由是“樹木為山川之所孕育,既不宜以子先母,且一木之奇與名巌(巖)靈泉顯,有大小之異”,“至轟雷乃澗澇之陡發珠璣,實涓滴之細流,而杏嶺又告山之麓,安能駕蟠龍第一峰而上之,斯亦亟應釐正之一端也”。因此,重新確定為順序為:雲山煙雨第一,是因它有益於百姓生產生活(指據云山煙雨觀測天氣陰晴)而不僅僅為一時之瞻視;蟠龍玉洞第二,因它巌壑深秀,確實足以算作為群山之冠;杏嶺丹霏第三;激水轟雷第四,湯沸珠璣第五,萬祀古槐第六,虯枝歧柏第七,禹碑虹渚第八。

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雲山煙雨圖)

“雲山煙雨”奇觀及其傳說

雲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魏家莊西,山上有洞,出雲輒雨,收輒霽。雲入輒晴。寧陽八景之一“雲山煙雨”說的就是這裡。當地百姓根據雲出雲入來推測天氣陰晴。

對於這座山的歷史記載,曾有過偏差,《元和郡縣誌》記載:“龔邱縣(今寧陽縣)有青石山,在縣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其山都是一大石耳,發地傑立,高四十餘丈,周圍三里,上有石池二所,東西行列,有類人工。冬夏澄清,初無耗溢,祈雨則應,故古今祀之。”與《太平寰宇》記載大致相同。光緒十三年寧陽縣續修縣誌時作了考證:“按,寧陽山多青石,其縣西諸山距城二三十里內,則雲山與伏山皆生成一大石,與他山異,但伏山不及雲山之峭豎,所云發地傑立,高四十餘丈者,必雲山也。且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值恆暘,祈禱有應,若他山則不聞有池也。《汶上志》以臥佛山當之,恐不足據。”

雲山之所以有“雲山煙雨”奇觀,原因在於陰天下雨時,山上的洞裡有云彩飄出,雲氣升騰;雲彩收入洞內,天就變晴。當地人們就根據這種現象來推測天氣狀況(作為天氣預報的方法)。試想一下,天將下雨時,雲山上雲霧繚繞,一片雲海,真得如天宮仙境一般,難怪人們譽之為“雲山煙雨”,作為寧陽八景之一。

說起這雲山煙雨的來歷,民間歷史上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雲山北面不遠的汶河中有一條小白龍,很能體察民間疾苦,常去東海汲水,為這一帶百姓降雨造福。住在汶河北泰山頂上的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覺得這一帶的老百姓供給她的香火少,認為是小白龍討得了老百姓的誇獎而影響了自己的名聲。因此,她對小白龍的做法一直耿耿於懷。

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有一年三月三,趕巧泰山老奶奶去赴蟠桃會,路過雲山,正好和從東海汲水回來的小白龍撞上。泰山老奶奶一怒之下,把小白龍打翻在地,然後施展法力,托起雲山,把小白龍壓在了山下,隨即唸了一道咒符,使小白龍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被壓在雲山底下的小白龍還是不忘為當地老百姓造福。他時常吐雲播霧,凝雲成水,聚水降雨。當地人們一看到雲山上白雲繚繞,霧氣升騰,就是到天要下雨了。

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本圖來源東方IC)

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

(雲山現狀,已打去一半,過不了幾年,就可能沒了!)

現今的雲山,歷經多年的開山炸石,“雲山煙雨”景觀已不復存在了,但“雲山煙雨”這個詞兒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傳說和想象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