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雖然電視劇戛然而止於楊家將前期故事,但看完大結局,聽到《二十年》又響起,總會忍不住想起,楊延昭走向作為將軍最後的歸宿時,他會不會像歌詞裡所說的“有兄弟有烈酒就能取暖”那樣,想起曾經喝烈酒談理想不懼冬日寒的時光?


雖然關於楊家將的故事曾經多次被搬上熒屏,但是對於不少90後來說,2006年的《少年楊家將》大概都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部關於楊家將故事的電視劇了。十多年過去,如今再回憶起這部劇,我仍依稀記得天波府中少年們飛揚的笑臉,以及戰場上立起的飄揚的旗幟。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這部電視劇的定位是,改變以往楊家將故事的悲壯色彩,意圖以輕鬆幽默的手法,展現楊家七子的少年風采。同時,七子中的四五六七郎又各有一條愛情線。愛情線的加入,大大增加了這部以濃重歷史作為背景的電視劇的可看性。正所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部劇的虐點也正在於此,意氣風發的好兒女們,終究被踏碎在政治和戰爭的鐵蹄之下,令人扼腕嘆息。

有趣的是,歷史上可考的楊家將只有楊業、楊延昭以及楊延昭之子。而且歷史上的楊延昭,也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原名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中國通史《澶淵之盟》中講述了“冰凍遂城”的典故:楊延昭駐守遂城時,十月裡天寒地凍,遼大軍壓境,於是楊延昭命令士兵以水澆城牆結成冰凍,整座城彷彿銅牆鐵壁,遼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這位楊家將,一直駐守北方20年,最後馬革裹屍,也是極具悲壯色彩的一個大將了。

或許是我國人民向來對這種忠君報國的故事有著格外的偏愛,民間流傳的楊家將雖然仍舊擺脫不了悲劇色彩,但是流傳的故事不僅將孤零零的一個人擴展成既有家國大義又有脈脈溫情的一家人,變得有血有肉,而且經歷也更加傳奇,也因此能夠在千百年後依然打動今天的我們。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雖然和許多前作一樣,《少年楊家將》這部劇在人物設置上也跟我們瞭解到的歷史不相符合,但從劇名上就可以看得出,即便同是以楊家將抵抗大遼為背景,但是整部劇的基調還是建立在“少年”之上。於是,相較以往的多部楊家將題材的影視劇,這部劇將著眼點放在了“成長”這個有笑有淚、有關青春的主題上。

而這個主題精準地抓住了這部劇所針對的受眾的心——當年痴迷胡歌的誰不是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呢?

這部劇是唐人早年和華誼兄弟合作投資的,演員方面,唐人推出自家小生胡歌出演楊家七子中的核心人物六郎楊延昭。 彼時才24歲的胡歌,因成功出演《仙劍奇俠傳》裡玩世不恭的“李逍遙”一角,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男星。憑藉身上那種自內而外的陽光少年感,在劇裡扮演具有典型成長意義的楊六郎也分外耀眼。起初,楊六郎從未涉足過戰爭和朝堂,生活在父親和兄長們的庇護之下,過著無憂無慮甚至還有些叛逆的貴族生活。之後,金沙灘一役,七子去六子歸,親眼目睹兄弟慘死的楊六郎,決定扛起楊家忠君愛國的大旗,守護一方疆土。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楊家七子個個氣宇軒昂,個性十足,如六郎七郎,少不更事、頑皮搗蛋,一朝披掛上陣、衛國殺敵,在經歷變故中不斷成長,收斂心性、承擔重任,直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十幾歲時的我們,看到七郎死時那一幕,手裡攥著那條紅絲帶;看到六郎歸來時,家人迎接到的只是白布下一具具屍體,誰不是一邊哭紅了雙眼,一邊誇著好兒郎?

無論是清一色年輕養眼的青年演員,如胡歌、彭于晏、劉詩詩等, 還是故事的劇情安排,如前期楊府中戲份多溫馨詼諧,天波府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能輕易牽動我們的心。而早已知道了結局的我們,知道前期的他們笑得有多麼燦爛,後期就會有多麼虐心,因而格外珍惜那種不能持久的美好。聰穎灑脫個性張揚的六郎、善良單純天資平平的七郎 、還有楊府團寵八妹,楊府裡的劇情大多圍繞他們三個展開,他們是天波府指向命定悲劇結局的路上最亮眼的風景線,也是觀眾情感的落腳點。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有人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少年楊家將》這部劇,或許它表達的悲劇性,不在於把一個幾經演繹的悲壯故事用不同的人再表演一遍,而在於讓觀眾足夠領會到楊家少年郎的風采、感嘆這種年少和熱血的可貴後,再用死亡一舉摧毀它,令人體會到一種鳳凰涅槃的悲壯感。

金沙灘一役,楊業在李陵碑前以死明志,七郎遭敵軍萬箭穿心,而六郎滿臉是血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呼喊哥哥們的畫面,都只殘忍地向觀眾傳達了一件事:回不去了。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誰也都回不去了,都說七子去六子歸,可是帶著父親兄弟屍體回去的第六子,還能繼續做那個嚮往自由想當遊俠的楊六郎嗎?

也許你已經不記得這部劇的具體劇情了,但或許你還會哼唱它的主題曲《訣別詩》,胡彥斌在音樂方面無可指摘,他創作的《訣別詩》以中國風為元素,與電視劇主題和意境相輔相成。楊家七子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均像歌詞裡所唱的那樣“訣別詩,兩三行,誰來為我黃泉路上唱。”夫妻訣別、父子訣別、兄弟訣別,每一處訣別都令人肝腸寸斷。甚至他們中有些人來不及說一聲再見,楊家出殯時,白綾翻飛,還未過門的七郎媳婦金娥只能遠遠樹林後,默默為七郎送行。

在那樣的環境下,好兒郎一身是膽,兒女情長只能往一邊放。歌詞與意境完美相融,配以古典音樂風格,加上胡彥斌細膩的聲色和唱法,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都是楊門女眷送夫出征的不捨與擔憂,以及楊家將持槍殺敵、衣帶翻飛的英勇和無畏。

少年楊家將:人物是虛構的,感動卻是真實的

如果說《訣別詩》唱出的是兒女情懷,那麼《二十年》這首歌則無疑是慨嘆男兒熱血。如果結合這首歌去看楊延昭最終的結局,幾乎忍不住要淚流滿面——歷史記載,楊延昭鎮守北方正是20年。劇中楊延昭是從金沙灘一役後,一夜間完成了成長這一疼痛的歷程,獨自挑起了楊家盡忠報國的重擔。

雖然電視劇戛然而止於楊家將前期故事,但看完大結局,聽到《二十年》又響起,總會忍不住想起,楊延昭走向作為將軍最後的歸宿時,他會不會像歌詞裡所說的“有兄弟有烈酒就能取暖”那樣,想起曾經喝烈酒談理想不懼冬日寒的時光?

不過是,歌聲迴盪在耳邊,徒留觀眾感嘆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